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高考生物三模试卷(J)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高考生物三模试卷(J)

副标题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总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共21.0分)

1. 下列有关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淀粉、纤维素、肝糖原彻底水解的产物相同 B. 动物激素在细胞中合成,都在内环境中发挥作用 C. 递质、激素和酶发挥一次作用后都将失去生物活性 D. 核酸、蛋白质、脂肪都是由单体构成的生物大分子 【答案】A

【解析】解:A、淀粉、纤维素、肝糖原彻底水解的产物都是葡萄糖,A正确;

B、动物激素在细胞中合成,但并不一定都在内环境中发挥作用,如性外激素就在体外发挥作用,B错误;

C、酶发挥一次作用后可反复使用,C错误;

D、脂肪不是由单体构成的生物大分子,D错误。 故选:A。

1、递质、激素和酶都是活细胞含量少作用大的物质;

2、淀粉、纤维素、肝糖都是多糖,都可以彻底水解为葡萄糖;

3、蛋白质是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主要承担着,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本题考查了组成细胞的几种化合物及其特点,对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生理功能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 将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其原生质体的体积随时间的变

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0?1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 0?4h内细胞的吸水能力变化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呈负相关 C. 2?3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大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D. 0?1h内细胞液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

【答案】B

【解析】解:A、据图可知,0~1h,原生质体的体积变小,说明细胞失水,即单位时间内出细胞的水比进入细胞的水多,A错误;

B、失水越多,原生质体的体积越小,细胞的吸水能力越大,反之越小,B正确; C、2~3h,细胞吸水,说明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C错误;

D、0~1h,原生质体的体积变小,说明细胞失水,即水从细胞液→细胞质基质→外界

第1页,共28页

溶液,即细胞质基质的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D错误。 故选:B。

原生质体的体积越小,说明细胞在失水,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的吸水能力越大,反之吸水能力越小;水分子从溶液浓度低向溶液浓度高的方向运输。

本题主要考查质壁分离和复原,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图文转化的能力。

3. 某同学探究温度、pH、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绘制出如下曲线图。有

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A点与B点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相同 B. 图2中,D点与F点酶的空间结构都被破坏且不能恢复

C. 图3中,G点时将对应相关因素调至最适,酶促反应速率不能同步升高 D. 图1、图2、图3中相关因素依次是底物浓度、pH、温度

【答案】C

【解析】解:A、图1表示的是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A点时限制因素是底物浓度,B点以后的限制因素是酶的浓度,A错误;

B、图2表示的是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D点时温度低酶活性降低,但是酶的空间结构不变,B错误;

C、图3表示的是pH对酶活性的影响,G点时酶已经变性失活,将对应相关因素调至最适,酶促反应速率不能同步升高,C正确;

D、图1、图2、图3中相关因素依次是底物浓度、温度、pH,D错误。 故选:C。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此题主要考查酶的概念以及酶的特性,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4. 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生长过程中体积越大,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越大 B. 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分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C. 衰老的细胞内酶活性降低,细胞体积缩小,细胞核萎缩 D. 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而不受外界因素影响 【答案】B

A、【解析】解:细胞生长过程中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就越小,物质转运效率就越低,

A错误; B、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分化有利于形成专门化的细胞,从而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B正确;

C、衰老的细胞内酶活性降低,细胞体积缩小,细胞核增大,C错误; D、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也受外界因素影响,D错误。 故选:B。

第2页,共28页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原核生物的增殖方式是二分裂。

3、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过程遗传物质不变,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4、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本题考查细胞生命历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裂、分化、凋亡的概念,明确细胞癌变的原因是解题的关键。

5. 下表有关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与事实不符的是( ) 选项 A B C D 科学家 施旺、施莱登 萨顿 沃森和克里克 鲁宾和卡门 研究成果 细胞学说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NA双螺旋结构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研究方法 解剖和观察法 假说-演绎法 物理模型法 同位素标记法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解:A、施旺、施莱登在创立细胞学说过程中采用了解剖和观察法,A正确; B、萨顿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错误;

C、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是由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采用的方法是物理模型法,C正确;

D、鲁宾和卡门在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源时通过同位素标记,确认了全部来自于反应物水,D正确。 故选:B。

本题是对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家、科学研究成果、所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考查,先根据题干表格中的研究成果,回忆对该研究成果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的细胞学说创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证据、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光合作用氧气来源的相关知识,对于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家、科学研究成果、所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比较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6. 雄性东亚飞蝗体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粒,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0型。

雌性蝗虫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型。如图是精巢内处于不同分裂中期的图象,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第3页,共28页

A. 图1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B. 图2细胞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染色体数量相同

C. 图2细胞产生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发育的个体均为雌性 D. 图2和图3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染色体组数均相同

【答案】A

【解析】解:A、精巢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因此分裂中期的图象包括有丝分裂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由于染色体集中在赤道板上,有形态相同的染色体,因此表示有丝分裂中期;图2中看出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具有联会现象,因此表示减数第一次中期;图3中没有形态相同的染色体,说明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A正确;

B、根据题中信息可知,雄性东亚飞蝗体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因此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后,产生的子细胞含有11和12条染色体,B错误;

C、雄性东亚飞蝗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中有两种,一种含有性染色体X,一种不含有性染色体,卵细胞含有性染色体X,当不含性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发育的个体是雄性,C错误;

D、图2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图3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含有1个染色体组,D错误。 故选:A。

精巢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因此分裂中期的图象包括有丝分裂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由于染色体集中在赤道板上,有形态相同的染色体,因此表示有丝分裂中期;图2中看出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具有联会现象,因此表示减数第一次中期;图3中没有形态相同的染色体,说明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雄性东亚飞蝗体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因此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后,产生的子细胞含有11和12条染色体;性染色体组成为XO的个体为雄性;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含有1个染色体组。

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图文转化的能力。

7. 下列对孟德尔杂交实验的分析,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提出性状是由染色体上的遗传因子控制

B. 杂合子自交产生3:1的性状分离比属于孟德尔提出的核心假说 C. 孟德尔为了验证所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设计了正、反交实验 D. 预测测交后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属于演绎推理过程

【答案】D

【解析】解:A、孟德尔并没有说明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A错误; B、杂合子自交产生3:1的性状分离比属于实验现象,B错误;

C、孟德尔为了验证所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设计了测交实验,C错误; D、预测测交后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属于演绎推理过程,D正确。 故选:D。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

第4页,共28页

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采用的方法,掌握其操作步骤及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8. 下列有关遗传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不能证明S型菌的DNA可使小鼠致死

B. 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C. 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

D. 皱粒豌豆的形成说明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

状 【答案】C

【解析】解:A、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不能证明S型菌的DNA可使小鼠致死,只有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从S型菌中提取的DNA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从而使小鼠死亡,A正确;

B、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并没有进入细菌内,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若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少数蛋白质外壳未与细菌分离所致,B正确;

C、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由于该过程只进行有丝分裂,因此不会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

D、皱粒豌豆的形成说明基因通过控制淀粉分支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实例,D正确。 故选:C。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3、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方式:

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

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第5页,共28页

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高考生物三模试卷(J)

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高考生物三模试卷(J)副标题题号得分一二三总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共21.0分)1.下列有关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淀粉、纤维素、肝糖原彻底水解的产物相同B.动物激素在细胞中合成,都在内环境中发挥作用C.递质、激素和酶发挥一次作用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itoi1oglu6bod04q39t7z7sh75m1a00ob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