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学前心理学》复习资料(三)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七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性的概述

一、社会性及相关概念(识记) (一) 社会性

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

(二) 社会性发展(识记)

社会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指人的社会化程度。 (三) 社会性发展同伴关系(识记)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社会行为的发展包括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人际关系的发展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等方面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识记)

(一)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同伴关系。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根据其动机和目的,可以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

亲社会行为又叫作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学前阶段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

反社会行为也叫作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其中儿童最具代表性、最突出的是攻击性行为。

第二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一)亲子关系 (一)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可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主要包括父母与子女的情感联系与父母的教养方式。 (二)

亲子关系的类型(识记)

早期的亲子关系称为依恋。依恋是儿童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是儿童对养育者(通常是母亲)最持久、最稳定的情感关系,其主要对象是母亲或其他亲近的养育者。 一般认为,儿童与主要照料者的依恋大约在第六七个月时形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认生”现象。 1.早期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斯采用陌生情境测验,界定了依恋的三种基本类型。(理解) (1)安全型依恋。(2)矛盾型依恋。(3)回避型依恋。 2.亲子关系的类型(识记、理解)

亲子关系通常分为三种: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 二、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共同活动中相互协作的关系。 三、师幼关系的发展

(一)师幼关系的概述(识记)

师幼关系是指幼儿园教师与婴幼儿在保教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

(二)良好师幼关系的特征

1、平等性。2、发展性。3、交互性。4、共享性。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根据其动机和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一、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识记)

亲社会行为又称为利他行为,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同情、关心、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识记) 1.对学前儿童进行角色扮演训练

2.通过移情训练和游戏,提高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水平 3.榜样示范

4.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定义(识记):反社会行为也称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其中最具代表性、在学前儿童中最突出的是攻击性行为。

(一)攻击性行为的类型(识记、理解) 1.无意性攻击

通常学前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会无意地伤害到他人,这被称为无意性攻

击。

2. 表现性攻击

3. 工具性攻击。这是一种学前儿童为了争夺物品、玩具而发生的身体上的冲突,且使他人在这一过程中受伤的行为。

4. 敌意性攻击。学前儿童表现出敌意性攻击时会体验到满足,因为看到他人的身体或心理受到了伤害。他们的伤害性行为或言语是有目的的攻击,是为了报复先前的侮辱或伤害,或者他们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使别人受到伤害。 (三)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1.模仿因素 2.强化 3.挫折的影响

《学前心理学》复习资料(三)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七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第一节社会性的概述一、社会性及相关概念(识记)(一)社会性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二)社会性发展(识记)社会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指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iqab6awnq1xkfw968ko77t6k14pna01b0y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