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点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培优指南】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
(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2.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4大应用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典例1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表中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1)~(3)题。
年份 植株数量 灌木植物 草本植物 灌木植物 草本植物 2009 1 1 1 1 2010 1.00 1.18 1.09 1.47 2011 1.00 1.20 1.10 1.55 2012 1.00 1.21 1.12 1.52 2013 1.00 1.23 1.11 1.53
地上生物量
地下生物量
灌木植物 草本植物 1 1 1.01 1.21 0.99 1.29 0.98 1.42 0.97 1.58 (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C.①④
B.②③ D.②④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 C.地上生物量
B.总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典例2 如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C.构造运动强烈
B.远离大陆 D.地形复杂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培优指南】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
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西海岸南北延伸)。 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 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 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 ④看主导因素:水分。 2.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1)判定南北半球: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如图中的山地就位于北半球。
(2)判定热量带: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如图中的山地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 (3)判定纬度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如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度(赤道)地区。
(4)判定迎风坡: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如图中南坡为迎风坡。 3.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表现
影响 因素 海陆 分布 实例 成因分析 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赤道附近东非高原呈现出热带疏林草南半球同纬度是广阔的海洋 地形 起伏 原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 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 处东南信风迎风坡及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气候冷湿,蒸发量小,低洼地带积水成沼泽 洋流 河流、地下水 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三江平原沼泽 典例3 如图为45°N 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24 m,距海约180 km。读图,完成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