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摘要: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村落”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中西合璧的碉楼与民居,村落附属的建筑、竹林、池塘、河流等构成了和谐而又分层的景观。在这一“文化空间”里还包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开平碉楼与村落”融合中西方建筑艺术和多元文化,是华侨文化的典型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因此要对碉楼本体及村落进行全方位的保护,有利于文化传承。另外,为了实现文化遗产价值的最大化,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本文主要是结合“开平碉楼与村落”的遗产属性和遗产价值,并针对保护和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探索“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保护模式,在保护的基础上找到合理的开发对策,最终在“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之间找到平衡点。 关键词:开平碉楼与村落、遗产属性、遗产价值、保护、开发
开平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与新会、台山、恩平、鹤山一起被称为五邑侨乡。这里中西文化碰撞、交融,亦土亦洋的碉楼群落堪称建筑和文化奇观。开平碉楼鼎盛时期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在国内乃至在国际的乡土建筑中实属罕见,被民间称为“中国碉楼之乡”。 1这一座座碉楼,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它不仅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一条别具特色的艺术长廊。可以说,开平作为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艺术之乡,她的特色在碉楼上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2007年6月28日在第3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顺利通过表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4处世界遗产和广东省第1处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国际移民文化的第一个世界遗产项目。遗产以旅游方式向社会公众开放,既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社会责任。通过旅游开发“以游养保”既可以满足游客需要,又能解决碉楼保护的经费问题。但旅游使遗产资源商业化利用,有可能使其面临退化和枯竭的危险。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在“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找到平衡点。
一、“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文化遗产属性分析
1、文化景观属性
“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一种奇特的建筑遗产,开平碉楼是外国建筑艺术大规模移植中国乡村的集中展示和杰出代表。在开平碉楼建筑中,汇集了外国不同时
1
广东省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陈辉. 深度开发开平碉楼与村落[N]. 中国旅游报,2011-02-21007
期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 劵拱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劵拱,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 17 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在开平随处可见。2但它又不仅仅是建筑遗产,仔细分析它的要素组合更表现为一种特殊的自然和社会背景、动因、过程而形成的乡村文化景观。开平的村落多临河而建,枕山面水,由水塘、竹林、古榕、田畴、民间建筑、宗祠、晒场以及各种神位,组成了情趣独特的空间结构和景观效果。
中西合璧的碉楼与民居融为了一体形成第一景观圈层,民居与周边的农田、林木、荷塘融为一体形成景观的第二圈层,这些农田、林木、河流、山脉又是更大的自然风景的一部分,组成第三圈层。这种相互关系的另一面是,碉楼与独特的自然景观遥遥相望,碉楼的建筑风格有意识地与景观紧密结合。
2、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
“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空间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筑命名。在1830多座碉楼和西式别墅建筑中,有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即大多数楼宇都在上部的正中嵌入匾额。匾额是中国传统塔楼建筑的一种装饰手段,楼必有匾,但这些楼塔多是名楼名塔,像开平这种普通的碉楼和别墅上也嵌入匾额,在中国的乡土建筑中比较少见。
匾额里书写的楼名,表明碉楼的名称、建造的年代,寄予建造者的希望,也给村民以精神上的振奋和慰藉,同时还反映出建造者的文化程度和情趣爱好。上千个楼名或雅或俗,或隐或浅,多彩多姿,折射出当地民众的社会和文化心理。楼名或以楼主命名。蚬冈镇锦江里的瑞石楼就是以楼主人黄璧秀的字“瑞石”命名,瑞石即美玉,美玉为璧;或以数字命名,如赤坎镇虾村的“四豪楼”就是旅居加拿大的四位相亲修建;或以方位命名,如赤坎镇司徒氏家族于民国初年在潭江两岸各建了一座更楼,分别命名为“南楼”、“北楼”;或以村落命名,这种命名主要在众人楼上,蚬冈镇锦江里的众人楼就叫“锦江楼”;或以美愿命名,这是命名中运用非常普遍的一个原则,有的表现团结互助,有的祈福吉祥富裕,还有的是振兴民族,振兴中华,振兴国家。
第二,传统的门联。除了悬挂匾额,开平碉楼的楼主人还为碉楼配上了楹联。这些楹联往往以传统的“鹤顶格”的形式进一步揭示、表达楼名的内涵和楼主的胸臆。塘口镇自力村的云幻楼楼主方文娴亲拟的门联则充分表现了他的传统文化的素养和情怀:“云龙风虎际会常怀怎奈壮志莫酬只赢得湖海生涯空山岁月,幻影昙花身世如梦何妨豪情自放无负此阳春烟景大快文章”。3有的门联则表现乡
23
广进. 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J]. 民主,2012,03:26-29+57. 江山文学网《探访自力村碉楼》2012-10-06
村民众对西方近现代意识的认识和视野。如:“共和构造,世德流传”;“中外同风,世界文明”;“风同欧美,盛妣唐虞”。中外的二元精神世界展示无疑。
第三,乡土的壁画。它的画法是乡村画师的国画技艺和风格,非常传统、民族,但是图案有一个比较共同的地方,就是往往表现中外不同的自然、人文景观。一幅门楣画的结构常常是大海大河分隔出两个世界,一边是中国传统的乡村,农舍、农夫、山水尽入画中;另一边是高楼大厦、洋人、汽车组成的西方社会,在中间的海洋上有行驶的大轮船,天上有飞机,有的是火车将两个世界连接在一起。画表心声,画表追求。门楣画即是华侨出洋经历的真实记载,更是侨乡民众对外界认知、对西方文明向往以及对远方亲人牵挂的特殊表达。
第四,濒危的灰塑技艺。开平碉楼与别墅的装饰大量运用了岭南乡土的灰塑传统技艺。这种技艺完全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工地的脚手架上,口手相授,一代代传承。碉楼的灰塑作品题材中外兼备,中式的“喜”、“福”、“寿”、“禄”字形,荷花叶、中国结、金钱、龙凤等图案,是常见的题材,在它西式的造型中到处洋溢着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气息,传递了当地民众在接受外国文化的过程中挥之不去,深藏于心,牢牢坚守的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同时,西方建筑装饰中常用的卷草、流苏、盾等也被灰塑这种传统工艺表现出异域文化的神韵,而且像飞机、火车、轮船等近代 西方工具,也成为灰塑的创作源泉。
但传统的壁画和灰塑技艺在开平乡村已经濒危,专门的艺人和工匠存世的已经很少了,亟待抢救。
第五,延续的敬祖祭神。开平的民居、别墅和碉楼是一个多神的“精神空间”,当地民众还保留着传统的祭神拜祖的习俗,房屋内外,村前村后各个神位的香火依然袅袅。更重要的是,作为侨乡,其对祖宗对神灵的敬拜,还增添了对民族国家兴旺发达的祈求。
第六,方言中的外来语。在开平话中夹杂着英语,这是近代形成的习惯。见面喊“哈罗”,分手说“拜拜”是当时的一种时髦。这种语言现象延续至今,用开平方言对英语译音的一些外来词汇,依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上了年龄的人可以随口而出。如球叫“波”(ball),好球叫“古波(good ball)”, 沙发叫“梳化”(sofa),杂货店叫“士多”(store),脸叫“飞士”(face)等。
二、“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文化价值 1、华侨文化的载体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渠道主要有教会传教渠道、殖民统治者渠道、商贸渠道、民间渠道,其中第一、第二、第三渠道主要是外来文化向中国进行有组织的传播, 第二渠道还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而第四渠道是双向的,具有自发性和自愿性,华侨文化遗产是第四渠道的具体体现和产物。华侨文化具有包容性创新性以及时代
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开平碉楼身上集中体现出来。
2、村落风水理念
在中国的风水理念中,宅、村、镇的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是“负阴抱阳,背山面水”。 开平的村落规划正是基于这种传统思想,表现为:倚山、面水、前祠、后楼簕竹环绕。由于开平的村落多在平原地区,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很多村落只有缓坡,没有“倚山”。 由于碉楼高高耸立,因此被借用为“靠山”, 以实现“背山面水”的理想格局。在这里碉楼不仅仅是守护家园的防御设施,更起到优化村落环境的作用。
3、建筑艺术价值
国内一些沿海大城市的西式建筑 ,主要是被动接受的舶来品,而五邑侨乡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侨民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其建筑风格既有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式、悬山顶式,也有国外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歌特式等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的建筑元素在开平表现出极大的兼容性,多种风格类型的外国建筑艺术植根于中国乡村并完好地保存下来,成为了中国乡土建筑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4、传统技艺的传承
开平碉楼与别墅在装饰方面,运用了很多当地传统的技艺,如乡土的壁画、濒危的灰塑技艺以及八音锣鼓、民歌、曲艺等。这些传统的技艺既包含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和文化内涵,也融入现代西方文化和技艺,是东方乡土文化和西方先进文化碰撞、融合为当地所用的结果。这种传统技艺的传承,展现了当地文化的丰富多彩,也体现出对世界的认知和西方文明的认同。同时,还折射出侨乡人民对于远方亲人的牵挂。
三、“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保护与开发面临的问题 1、资金不足,减弱了保护力度
“开平碉楼与村落”成为广东首个世界文化遗产,让几千万广东人欢欣鼓舞:广东终于也有“世遗”了。但谁也没料到,碉楼的保护竟成为一个沉重的包袱。如今碉楼保护的资金缺口高达 2.3亿元,全部 1833座碉楼中只有 37座政府托管。由于资金不足,很多碉楼的维修整治进展缓慢,无法落实。自力村是开平市碉楼最集中的村落,现存 300多座碉楼,它也是世遗核心区之一。据开平市文物局负责人介绍,开平碉楼登记在册的 1833座,分五级保护,重点保护的一、二级碉楼目前有 500多座。由于财力有限,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马降龙、自力村、锦江里、三门里 4个世遗申报点上。由于资金严重不足,通过政府托管方
式保护的只有 37座,世遗申报点之外的 1700多座碉楼至今仍未列入政府托管。如何避免这部分碉楼被私自开发,造成破坏,仍是难题。开平人谭金花现为香港大学建筑文物保护专业的博士,也是碉楼保护的资深研究专家。她表示,“碉楼保护如今刚起步,目前对碉楼只能提供日常的养护性维修,而像防止酸雨损害、地质沉降等专业性养护目前根本做不到”。“门票收入远不能支撑碉楼日常维护、管养。从经济效益上来讲,开平碉楼已经成为当地一个沉重的包袱。”4
2、产权的尴尬:九成碉楼为私有
缺钱还只是问题之一,产权私有则是另一个隐形“拦路虎”。1833 座开平碉楼中,90%以上产权属于户主个人所有,只有少数产权属于公有或集体。在对碉楼的处置上,当地政府显得力不从心,即便是平时发现某一栋碉楼需要翻修,也须和碉楼主人协商。而很多碉楼长期铁将军把门,是否“健康”,只有房屋的主人知道。“很多碉楼到现在已经传承了 4代人,每一代建楼的人又分了很多支。即便他同意托管,他也不能代表其他产权人。且碉楼后人分布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你也不可能飞到国外去把每个后人都找齐。”5开平市文物局一位负责人如是解释碉楼“托管难”。
3、旅游产品形式单一
碉楼旅游产品缺乏创新。 旅游活动形式单一,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参观碉楼—吃碉楼农家饭—购买当地纪念品”的模式,缺乏富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活动。同时,由于各碉楼相距较远,游客在路程上耗费了大量时间和体力,导致在碉楼内参观的时间有限,未能充分感受其文化魅力。因此大多数游客在开平逗留时间很短,往往在参观碉楼后就离开。另外,产品形式单一直接导致客源单一。目前开平碉楼的主要客源来自广东的广州、佛山、江门、珠海和深圳等周边地区,而且游客身份多为政府人员、教师、学生和华侨。
4、旅游基础设施落后
开平市属于县级市,其基础设施尚能满足本地居民的生活需要。但以旅游城市的标准来看,其基础设施仍处于中下水平,旅游接待设施普遍落后,难以满足游客需求。交通方面开平拥有10条市内公交线路以及多条乡村公交线路,贯穿开平市区和11个城镇,但公交车辆普遍残,旧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住宿方面,虽然开平市区内拥有多家酒店,但碉楼主要分布在乡镇,大多数乡镇仅能提供设备简陋和卫生落后的家庭旅馆。
5、旅游专业人员缺乏
目前,开平市有5所中专职业学院,除1所是旅游学院外,其他4所学院都没有设置旅游相关专业。而且,当地大部分年轻人要么学历不高,要么接受高等
45
中国经济网《广东碉楼申遗后变成“包袱” 保护金缺口2.3亿》2012-12-14 中国青年网《开平碉楼:申遗成功后 难题接踵来》201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