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①遭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者处境(如天灾人祸); ②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病理性重现),并且至少有下列1项; a.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 b.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噩梦; c.反复发生错觉、幻觉;

d.反复发生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如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或在周年日等情况下会感到异常痛苦和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等; ③持续的警觉性增高,并且至少有下列1项; a.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 b.易激惹;

c.集中注意力困难; d.过分担惊受怕;

④与刺激相似或有关情景的回避,并且至少有下列2项; a.极力回避回忆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人与事;

b.避免参加能够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避免到会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 c.不意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淡漠;

d.兴趣爱好范围变窄,但对与创伤性经历无关的某些活动仍有兴趣; e.选择性遗忘;

f.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 2.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标准:精神障碍延迟发生(遭受打击后数日或数月出现,罕见半年以后发生),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经3个月;

4.排除标准:排除情感障碍,其他应激障碍,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灯; 5.PTSD分类:《CCMD-3》和《ICD-10》都未再分亚型。《DSM-IV》将PTSD分为三种类型:急性型,病程短于3个月;慢性型,3个月或更长;迟发型,创伤性事件发生6个月以后才出现症状;

6.有待鉴别的问题: 其他应激相关障碍 其他精神障碍

考虑PTSD诊断时不能忽视器质性的问题 第三章

心理危机干预的团体心理辅导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 团体心理辅导(CISD)是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即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加进适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干预过程。

CISD的目标是: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与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消化创伤体验。通常在伤害事件发生后24-48小时内实施;

CISD的干预者需要受到训练的专业人员实施,如心理卫生工作者,心理咨询师; CISD的时限:根据参加人员的数量,整个过程大约需要2-3小时; CISD的参与人数:8-12人为宜;

二、心理危机干预团体心理辅导的注意事项

对于那些处于抑郁状况的人或者以消极方式看待晤谈的人,可能会给其他参加者增加负面

精选范本

.

影响;

建议晤谈与特定的文化性相一致,有时文化仪式可以替代晤谈(如哀悼仪式);

对于急性悲伤的人,并不适宜参加CISD,因为时机不好,晤谈可能会干扰其认知过程,引发精神错乱。如果参加晤谈,受到高度创伤者可能为同一晤谈整的其他人带来灾难性的创伤;

WHO不支持只在受害者中单次实施; 受害者晤谈结束以后,训练危机干预团队要组织成员急性团队晤谈,以缓解干预人员的压力;

不要强迫被干预者叙述灾难细节; 三、专业技术与操作 1.第一期——介绍期

实施者进行自我介绍,介绍CISD的规则,仔细解释保密原则; 2.第二期——事实期

请参加描述危机事件发生时或者发生后他们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实际情况,询问参加者在这些事件过程中的所在、所闻、所见、所嗅和所为,每个参加者都要发言,最后参加者会感到整个事件由此真相大白; 3.第三期——感受期

询问有关危机事件发生时或发生后的感觉; 4.第四期——症状描述期

请参加者描述自己的应激反应综合症状,询问危机事件发生时或发生后参加者有何不寻常的体验,目前有何不寻常的体验,事件发生后生活有何改变,前参加者讨论其体验对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的什么影响和改变; 5.第五期——辅导期

介绍正常的反应,介绍正常的应激反应表现,提供准确的信息,讲解事件、应激反应模式,应激反应的常态化,动员自身和团队资源相互支持,强调适应能力,讨论积极的适应与应对方式,提供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提醒可能的并存在的问题,根据各自情况给出减轻应激的策略,自我识别症状; 6.第六期——恢复期

澄清;总结晤谈过程;回答问题;提供保障;讨论行动计划;重申共同反应;强调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可利用的资源;心理危机干预者总结。整个过程需要2-3小时。 严重事件后数星期或者数月进行随访。 第四章

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操作 一、对丧亲者的心理危机干预

1.哀伤反应的三个阶段及干预的基本原则

第一阶段:震惊与逃避期(数小时至数周,甚至数月);建立支持关系,倾听与陪伴,强化社会支持系统,提升安全感,指导照顾日常生活,满足其生理需要。 第二阶段:面对与瓦解期(数月至两年);帮助丧亲者认识,接受,适应丧亲事实;引导其识别,体验和表达不同层次的负面情绪,预防产生适应不良行为及创伤后应激障碍。 第三阶段:接纳与重建期(数月、数年,甚至一生);鼓励丧亲者重新适应逝者不存在的新环境,探索积极应对策略,与外界建立联系,重建生活目标和希望,必要时寻求社会支持。 2.复杂性哀伤的表现 (1)过度否认

(2)持续、长期的哀伤

精选范本

.

(3)延迟、压抑、夸大的哀伤 (4)伪装的哀伤 3.主要的干预技术 (1)建立支持性关系

干预者需要了解事件情况,性质,程度,刺激强度等。冷静观察丧亲者目前状况,周围环境,反感程度,然后采取非侵入性的,温暖真诚的态度进行接触。初步接触以满足其生理需要入手,一杯热水,一张纸巾。干预者声音、语气与丧亲者吻合,少说话,多倾听,通过行为语言表达理解和共情。遵循保密原则,避免二次创伤,减少无关人员,提高安全感。如果拒绝求助,需要尊重决定,提供联系方式;

(2)评估丧亲者的心理状况;以开放性提问进行评估 (3)引导丧亲者接受丧亲实事;

帮助丧亲者认识,面对,接受丧亲事实,是成功干预的第一步。开始,丧亲者往往存在否认倾向,为了接受丧亲事实,需要与丧亲者围绕死者去世事件,开放式讨论死者在什么情况下离世,具体情况如何,是否瞻仰遗容,打算如何处理死者遗物,如何安排葬礼,是否已经拜访死者墓地,这些有助于丧亲者接受亲人离世事实。避免说去了天堂,远走了等缺乏现实性词语,而是直接说死亡,去世等词语,有助于增强丧亲者丧亲的现实感。 (4)对丧亲者实施哀伤的心理教育;

面对亲人突然离世,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往往出现强烈情绪反应,正常生活模式完全打乱,丧亲者对这些认识不足,看到干预者参与,产生自己要疯狂的或者耻辱感。帮助丧亲者了解什么是正常的哀伤行为,接受自己目前看似异常的正常反应。如果丧亲者在事件后,不沟通,不表达的行为模式,丧亲以后,表面看似平静,但是会把痛苦深深隐藏起来,陷入冲突与逃避的模式,导致身心疲惫,精神崩溃。对那些反复说“我没事”的丧亲者,要重点进行心理辅导,告诉他们丧亲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特别体验,人在悲伤时的痛哭都是自然情感反应,不是脆弱无能的表现,但是内心很痛苦压抑,反倒容易影响自己以后的健康,这些是已故亲人不意愿看到的,只有自己发下防御,认真体验并且正确表达哀伤过程中的感受,才能有助于个体成长;

(5)鼓励丧亲者用言语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 如果丧亲者能够清晰具体表达不同层次的情绪感受,有助于顺利渡过哀伤期。丧亲者感到内疚、自责、悔恨、羞愧等情绪,反映自己的哀伤,渴望与其重建关系。干预者需要理解逝者在丧亲者心中那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重要性,鼓励丧亲者停留在感受层次,进行探索与分担。如果丧亲者还没有奇怪层次的适度表达,不要直接上升到理性层次,不要先告诉对方“你要坚强”,“我诸多你的感受”的表达,这样会给丧亲者压力,阻碍他的感受表达,脆弱表达。需要给丧亲者创造奇怪层次的适度宣泄,一起聊天,表达,痛哭,沉默,回忆; (6)向死者仪式性的告别

鼓励丧亲者去寻找纪念亲人的标志,仪式性的告别,共同探讨遗物的问题,只要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就可以保留。向死者写信,烧去,放飞,埋葬,网墓等; (7)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是个体在应激过程中从社会各方面能够得到的精神和物质的支持。是丧亲者从灾难中恢复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面。

①提供具体的帮助与支持。陪伴,握手,接触,使他不孤独。料理后事,处理遗物,照顾孩子,提醒饮食,也是支持方式;

②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图。按照亲近程度由近及远,分别写出名字,注明帮助能力,尽可能具体化,是情感支持,信息支持,金钱支持,权利支持等。

③强调社会支持的相互性。当丧亲者的控制力恢复后,恐惧,焦虑就下降。向丧亲者强调社

精选范本

.

会支持的相互的,不能只收获,不播种,可以在适当时候为他人提供帮助,增加自我肯定感; (8)提供积极的应对方式;

①丧亲者感到无路可走,原来应对方式不足。因此,心理危机干预需要使他们重新获得丧亲签的平衡状态,重新获得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回忆既往积极的应对方式。把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起来,给予肯定强化;

③建立适应性行为。充分睡眠,营养支持,作息规律,他人共处,告诉苦闷,沟通联系,计划未来,适当锻炼,自我安慰,日记音乐;

④问题处理。考虑目前需要做的事情,轻重缓急,安排时间。权衡利弊,分析影响,预见困难;

⑤放松技术。呼吸放松技术,想象放松技术,肌肉放松技术;

⑥识别消极应对方式。有回避他人,回避活动,过度自责,暴力发泄,暴饮暴食,借酒消愁,滥用药物,放任自流,不吃不喝,整天睡觉。 (9)重建有益的思维方式; ①纠正过度自责任。帮助丧亲者分析对自己的要求是否恰当,是否现实,从另外角度看灾难,不可抗拒;

②正视改变,适应生活。自己不是孤独的,不是一无所有的,不是毫无希望的。重新开始新生活;

③展望未来,注入希望。痛苦终将减轻,未来更有意义,生活仍然有积极,幸福一面,总结,肯定,强化,鼓励。

(10)评估转介医疗需要;

复杂性哀伤情绪严重,持续超过4-6周,影响日常生活功能,就需要精神科治疗; (11)注意事项

①丧亲者的情况千差万别,需要灵活应用;

②协助他们适应亲人离世现实,处理现实问题,不是引出创伤痛苦细节,不能评价性倾听; ③哀伤的内涵,时间,受到家庭,文化,宗教,仪式的影响,需要了解风俗习惯;

④干预者心理需要平和,不能强迫。如果干预太迫切,会遇到阻抗,本着“不指导,不随从,只陪伴”的基本原则,陪伴就是支持和给予;

⑤对强烈愤怒,冲动行为丧亲者,需要建立沟通,适当情感表达,向外进行转移; ⑥尽可能避免向丧亲者提出具体建议,是帮助丧亲者识别积极资源,自己决定应对丧亲后生活;

⑦避免评判丧亲者,不要说“你不应该那么想”…… 二.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危机干预

1.灾后儿童和青少年容易出现的三类心理问题 生理性(或称生物性)心理问题 情绪性心理问题 精神性心理问题

2.灾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三种类型 认知障碍

情绪或情感障碍 意志与行为障碍 3.具体操作方法 协助宣泄负面情绪

运用绘画、音乐等媒介,辅助儿童和青少年更自然地表达出痛苦与恐惧 开展生命意义的教育

精选范本

.

重塑灾后生存意义、 4.预防问题

防反复性“灾难重现” 防既往创伤经历被诱发 防抑郁绝望情绪大量积累 三、对伤残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 1.伤残人员的心理历程 休克期 否定期 抑郁期 依赖期 适应期

2.伤残人员常见的心理反应 自卑感 孤独感 焦虑感 好胜心 3.干预技术

稳定化技术——是创伤后早期常用的治疗技术,同样适用于伤残事件发身后早期阶段的治疗。该技术包括三项内容:将负性情绪、负性画面隔开,如屏幕技术、保险箱技术等;创造好的客体、建立积极的内部形象,如内在帮助者、安全岛等;自我抚慰,如放松练习、抚育内在儿童等。

认知疗法——治疗关键就是帮助伤残者挑战关于事件的不合理信念,形成更合理、更健康的观念和看法。

行为疗法——该疗法认为被干预者的不良行为模式是由于该行为不断受到强化而形成的。通过撤销强化物,可以消除这种行为;对恰当的行为给予正性强化则可以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此疗法可用于伤残人员的过度依赖、被动之类的失当行为模式。

叙事疗法——强调展现心灵中积极的、正性的一面,将人与问题分开,人在问题之外像一个旁观者一样看问题,寻找到既往被忽视的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从而改写“问题”的故事;可以采用告别信、宣言、证书等积极方式帮助个体迈向新生活。

冥想——在危机干预中运用灵活,在恰当的时间创造性地使用冥想技术。

团体治疗——在与团体成员交流中,学习其他成员面临困境、克服困难的方法,获得支持和理解。团体的同质性和稳定性可以让被干预者感到安全。

放松训练——放松训练可达到使被干预者心理放松,缓解紧张焦虑情绪的目的。 音乐疗法——倾听音乐可以帮助伤残人员表达情感,排解现实的压力,也可转移其注意力,创造新的、美好的自我感觉,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绘画治疗和沙盘治疗——伤残人员可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这种表达本身就有治疗作用,同事,有利于干预者了解个体,再以此种方式帮助个体寻求改变。对于伤残的儿童来说,此种方式更有利于干预者与其沟通。 精神分析疗法——一般领悟力强、与现实联结较好的个体适合此种疗法。此种方法疗程较长,需要干预者分清个体的问题是由单纯伤残事件造成还是由于人格结构问题导致的,若为前者,可以选择其他疗程短、见效快的治疗方法。 四、对一线救援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 1.一线救援人员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

精选范本

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

.①遭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者处境(如天灾人祸);②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病理性重现),并且至少有下列1项;a.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b.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噩梦;c.反复发生错觉、幻觉;d.反复发生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如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或在周年日等情况下会感到异常痛苦和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等;③持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imc64lq8a4qfr01784a35m4y31es80158j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