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地理 历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时加餐拔高练 |课后加餐练|
1.“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C.耜耕
B.铁犁牛耕 D.耦犁
解析:选A 材料信息“砍山”“众木尽噘”“明日雨作,乘热下种”说明这种耕作方式的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这是一种典型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故选A项。
2.商代甲骨文中常见大雨、小雨、足雨、及雨、多雨、延雨、雨疾、各(至)雨、来雨、云雨等记录,“一年之中,无月不可以降雨”。这反映出在商代( )
A.节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B.甲骨文记载内容的多样性 C.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地位 D.神权成为维系统治的纽带
解析:选C 从材料“一年之中,无月不可以降雨”可以看出,商代对雨水的记载比较多,降雨有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在商代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节气,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商朝对雨水的记载,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神权的作用,故D项错误。
3.《墨子》记载:“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布绳,此其分事也。”这句话直接反映了(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不发达
解析:选A 根据材料现象可知为男耕女织的分工模式,体现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故A项正确;材料中既有家庭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也有个体农耕模式,故B项排除;材料无法证明妇女的地位提高,C项排除;题干内容与商品经济无关,D项排除。
4.下表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
农耕区域 南方农耕区 中原农耕区 年人均耕田数 23小亩 30小亩 平均亩产量 1.37石 1.5石 粮食总收入量 32石 45石 高考 地理 历史
西北屯垦区 74小亩 0.4石 29石 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 B.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 C.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D.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
解析:选C 汉代南方地区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人口数量有限,并非人多地少,故A项错误;西北地区年人均耕田数多于南方,但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均低于南方,说明西北生产力水平低于南方,故B项错误;中原地区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高于南方和西北,说明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故C项正确;南方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于中原,但生产力水平却低于南方,说明地理环境并非农业生产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故D项错误。
5.古代流传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谚语。这些谚语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A.精耕细作 C.注重把握农时
B.男耕女织 D.注重使用肥料
解析:选A 材料指出古代农业生产中耕作、施肥、灌溉等技术要点,这些谚语强调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特点。
6.汉代《淮南子·说山》一书中写道:“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该规定反映了( ) A.封建王朝法律的系统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D.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解析:选D 材料中规定保护耕牛,体现了保护农业生产,反映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
7.“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这首《竹枝词》描述的灌溉工具是( )
解析:选B 耧车是播种工具,故A项错误;“脚痛腰酸”“高田车进低田出”说明是依靠人力的翻车,故B项正确;筒车是依靠水力,与题干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风车是利用风带动水车提水的一种工具,故D项错误。
8.下图《雨中耕作图》(局部)截取自甘肃敦煌的唐朝壁画,它可以佐证( )
高考 地理 历史
A.中国古代耕犁技术的萌芽 B.江东地区曲辕犁的结构变化 C.西北地区已经使用耕犁技术 D.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
解析:选C 材料是出现在甘肃敦煌地区的壁画,艺术是现实的体现,说明当时西北地区已经使用耕犁技术,故C项正确。
9.《论语·微子》记载,“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食”;唐诗记载,“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由此可以推知“黍”( )
A.在古代已被广泛种植 B.在生活中有重要地位 C.已经成为高产农作物 D.改变了人们饮食习惯
解析:选B 材料没有黍广泛种植的信息,排除A项;由材料“杀鸡为黍食”和“故人具鸡黍”,说明五谷之一的黍是待客的重要食物,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黍的产量问题,排除C项;黍作为五谷之一,材料反映黍成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D项。
10.明代时期关于苏南太湖地区生产生活的《便民图纂》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讲相当。”这反映了( )
A.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B.农民生活悠闲且富足 C.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 D.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
解析:选D 农产品的商品化表现在农产品出现在市场上并进行流通,材料中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女子喂蚕忙”,故生活悠闲无从谈起,故B项错误;采桑喂蚕不属于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故C项错误;一个家庭中男采桑女喂蚕,分工明确,是小农经济中的男耕女织的表现,故D项正确。
11.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甽。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壖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蓄)积。
——《汉书·食货志上》
高考 地理 历史
材料二: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蜮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8
材料三: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使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你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
解析:第(1)问,第一、二小问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精耕细作的特点。第(2)问,据材料二进行概括即可。第(3)问,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在材料中直接概括即可。
答案:(1)技术:代田法;耦犁(二牛三人耕作法)。作用: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特点:精耕细作。
(2)原因:生产(生活)艰辛;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
(3)内环境:自然环境(耕地)、技术和农具、农作物、劳动力。外环境:国家政策(体制)。 认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到封建体制(社会环境)的阻碍,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
|课后拔高练|
1.(2019·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高考 地理 历史
解析:选D 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了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2.(2018·海南卷)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 )
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B.加剧了土地兼并 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 D.刺激了人口南迁
解析:选C 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耕作技术的进步,与土地兼并的加剧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知梯田适应了南方地形,推动南方的深入开发,故C项正确;人口南迁推动梯田的开垦,而不是开垦耕地刺激了人口南迁,故D项错误。
3.(2017·全国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推断,北朝时,南茶已在北方出现,而不是唐代才开始北运,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仅是喝茶习俗在北方的影响,无法推断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故B项错误;由材料“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到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以看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北方城市中有很多南方的饮食习俗,无法体现经济水平的高低,故D项错误。
4.(2016·全国卷Ⅰ)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