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经济地理学各单元复习题

第一章

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特点一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和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

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和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

11、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是事先给定或认为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

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场等。(7)古典区位理论不考虑或轻视资金、信息、折旧期间、地域文化、决策机制、动态的企业目的以及企业组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都给予充分考虑。

16、简述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区别。

答: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17、试述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土地的自然特性决定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但并不决定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土地利用可行性更多地取决于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18、试述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

19、试述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

20、试述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

21、区位因子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非经济因子与经济因子,其中经济因子包括收入因子与成本因子,成本因子又包括运费因子与非运费因子。

22、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答:

23、分析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

24、试述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

25、政府如何影响区位。 答:

26、环境因素对区位有何影响。 答:

27、可进入性分为几种类型,它们对经济活动区位有什么影响。

答:可进入性包括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和社会可进入性。

第三章

1、区位地租:

2、区位因子:指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3、一般因子:为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 4、特殊因子:为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 5、区域性因子:

6、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如企业协作、相关设施共享等)。

7、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如地价上升、交通拥

堵等)。

8、原料指数:指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

9、区位质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10、等费用线:

11、综合等费用线:运费相等点的连线。 12、临界等费用线:在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力供给地的劳动力成本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

13、劳动费指数: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 14、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 15、加工系数: 16、经济人: 17、满意人:

18、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中区位地租的形成机制。 答:

19、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圈或农业空间结构形成机制。 答:

20、杜能揭示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原理是什么。 答: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 21、评价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答:(一)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1) 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 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2) 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 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二) 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 22、简述区位因子类型。

答: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在区位因子中,还可分出区域性因子,集聚、分散因子。

23、韦伯是如何抽取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因子的。 答:

24、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答:

25、根据原料指数如何选择工业区位。 答:(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2)原料指(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26、韦伯是如何运用运费指向、劳动费指向和集聚指向来选择工业区位的。

答: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27、评价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答:(1)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2)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3)指向理论已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第四章

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职能(中心地职能)的布局场所。

2、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3、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人口。 4、中心地职能: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

5、补充区域: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具体地说,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 6、市场区:

7、经济距离: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大小的重要因子。经济距离为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是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三要素所规定的距离,但消费者的行为也影响到经济距离的大小。

8、分析市场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答:特点:1、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2、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3、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9、分析交通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答:特点: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10、分析行政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答:特点: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

11、三原则的适用范围。

答:1、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2、交通原则适用于如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的作用大。3、行政原则比较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义时代,或者像社会主义国家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

第五章

1、规模经济: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

2、范围经济:指由于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3、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4、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5、接触扩散: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近及远进行的。

6、等级扩散: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 7、简述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

答:战略: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一体化扩张又可分为横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

方法:包括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合并和合资等)。内部发展是现有企业(公司)通过新股票发放或自身资金积累而扩大现有生产规模,或建立新厂、新的部门、新的子公司等。 8、试述企业空间增长过程及原因。

答:1.企业空间增长过程的一般分析。2.不同增长形式的空间扩张。 9、试述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答:企业空间扩张受两种作用力共同作用: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应该遵循社会经济现象地理扩散的一般规律,呈现某些规律;作一个组织行为,这种扩张又受制于组织的决策行为、组织内外部网络和发展战略,使其偏离这些规律。1.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散规律--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2.企业空间扩张规律。3.我国特殊环境下的企业空间扩张--通道扩张。

10、试述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 答:

11、试述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答:

12、试述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 答:

13、试述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 答:

14、试述四种模式的比较。

答:均展示了公司从单厂到多厂、单区位到多区位的扩张过程。在公司扩张中,销售起先导作用,其次为生产机构的建立(按最低风险原则扩张)。市场占领促进公司的扩张。 15、试述空间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 答:

第六章

1、产品周期理论: 2、折衷理论:

3、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4、分析不同产品阶段的区位特征。 答:

5、根据折衷理论,分析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 答:

6、简述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原因。 答:

7、跨国公司是如何进行投资国别选择的。

答:1.成本与利润取向。2.市场取向。3.要素取向。4.公司战略取向。 8、跨国公司是如何选择投资的微观区位的。

答:1.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2.集中于边界地区。3.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9、分析跨国公司投资的微观区位特征。 答:

10、试比较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特征。 答: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1)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1.便利的交通运输,2.及时的信息获取,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2)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1.具有公司之间当面接触可能性。2.提供了金融、法律、广告等方面服务的便捷性。3.具有与其他大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各单元复习题第一章1、何谓经济地理学。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答:特点一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答: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iixz31gl65ap1c1kzfj507xn0uyj200qky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