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教案 > 第39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三十九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Lactam antibiotics) [目的要求] 1. 掌握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影响抗菌作用的因素以及细菌耐药的机制; 2. 掌握青霉素与半合成青霉素的抗菌谱、适应证、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3. 了解头孢菌素的发展概况及各代特点; 4. 了解非典型β-酰胺类抗生素的特点。 [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青霉素类 (1)青霉素G的化学结构、抗菌作用及其机制与抗菌作用特点、耐药性、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2)半合成青霉素的分类及其作用与应用特点; 2.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比较的特点,并比较各代头孢菌素的在抗菌谱、耐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方面的特点; 3.非典型β-内酰胺类的特点。 [讲授重点] 1. 青霉素G的抗菌谱、抗菌机理、耐药性、临床用途、过敏反应及其防治; 2. 各代头孢菌素的在抗菌谱、耐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方面的特点。 [讲授难点] 1. 青霉素G的化学结构与抗菌作用、耐药性产生以及药物制剂与半合成的关系; 2. 青霉素的作用机制与作用特点 1 / 6
[教 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药理学》第6版,杨宝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第一节 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性 一、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 1.青霉素类:窄谱、耐酶、广谱、抗铜绿假单胞光谱、革兰银阴性菌 2.头孢菌素类:第一、二、三、四代 3.其他β-内酰胺类 4.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制剂 二、抗菌作用机制 青霉素结合蛋白(PBP s) 大分子量(转肽酶、转糖基酶)胞壁合成 小分子量(羧肽酶)细胞分裂、形态维持 三、耐药性机制 1.主要产生水解酶 ?-内酰胺酶 2.与药物结合 3.改变PBP s 4.改变膜通透性 5.增加主动外排系统 6.缺乏自溶酶 第二节 青霉素类 2 / 6
一、窄谱青霉素类 青霉素G(penicillin G,苄青霉素) 优点:首选 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水溶液极不稳定,易被破坏。 计量单位U,钠盐1670U?1mg, 钾盐1597U?1mg 【体内过程】 1.不耐酸,不能PO 2.不易透过血脑屏障、骨组织、脓腔液 3.肾小管分泌(丙磺舒) 普鲁卡因青霉素 24h 苄星青霉素 15d 【抗菌作用】 ①G+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 ②G+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 ③G-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等 ④螺旋体(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和放线菌 杀菌特点: 1.对G+菌作用强,对G-菌作用弱 2.繁殖期杀菌剂 3.不损伤人体细胞,对真菌、病毒无效 【临床用途】 1.G+球菌(心内膜炎)、G-球菌感染(淋球菌感染、脑膜炎):首选 3 / 6
2.螺旋体感染(梅毒)、放线菌病等:首选 3. G+杆菌感染:白喉、破伤风(抗毒素)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 主过敏性休克,死亡 预防:(1)详细询问过敏史 (2)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3)做好抢救准备 2.赫氏反应、 3.其他 局部反应、青霉素脑部疼痛、高钾、高钠血症、 青霉素V 耐酸,可口服 二、耐酶青霉素类 甲氧西林 不耐酸耐酶,易产生MRSA 双氯西林、氟氯西林 耐酸、耐酶,作用弱,用于耐酶金葡菌,交叉过敏。 三、广谱青霉素类 耐酸,口服,不耐酶,广谱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四、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羧苄西林 不耐酸广谱,尤对G-杆、铜绿 哌拉西林 五、抗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类 美西林、替莫西林 抑菌药 第三节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4 / 6
特点:广谱,强,过敏少,酸、酶稳定 分类:分4代 第一代:头孢噻吩、头孢唑啉 第二代:头孢呋辛、头孢孟多 第三代:头孢噻肟、头孢唑肟 第四代:头孢匹罗、头孢吡肟 【体内过程】 po耐酸,分布广,肾浓度高 对G-菌作用 1<2<3<4 对G+菌作用 1>2>3<4 抗菌谱 1<2<3<4 酶稳定性 1<2<3<4 肾毒性 1>2>3>4 【临床用途】 第一代:呼吸道、尿路、软组织感染 第二代:肺炎、菌血症、胆道尿路感染 第三代:脑膜、肺、骨髓炎、败血症、尿路重感染 第四代:第三代耐药感染 【不良反应】少 过敏反应、胃肠反应、肾毒性、CNS 第四节 其他β-内酰胺类 一、碳青霉烯类 亚胺培南 二、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美唑 5 / 6
药理学教案--第39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