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究和实践
《思想品德》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也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之一,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有其特殊性。从培养目标来看,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注重于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和思想行为的优化。基于思想品德课的特点,教师课堂教学中应特别关注课堂中学生情感、态度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养成,注重对学生个体品德发展与生活实际的关照,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切实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平台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方式,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
首先,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课前五分钟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也成了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一个起点。七、八年级,同学们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以小品或节目主持的方式“以案说法”;九年级时,同学们利用它发布新闻时事,关心社会动态,分析时政热点,关注国家大事,为中考时政考试积累素材奠定基础。
其次,先学后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法律维序强有力》一课是,我先抛出问题,接着让学生像学语文一样,浏
览课文,通读教材,然后让他们说出自己都看到了什么,启发学生不要有后顾之忧,看到什么说什么,这样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可以看出学生对案例比较感兴趣,有的说看到了法律制裁贪官,有的说看到了法律保护了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基本把课本中提到的案例说完了。这时我问:这都说明了法律?经过启发,学生立刻得出“法律的作用”,水到渠成归纳出法律的作用有:规范人们的行为,打击违法犯罪,有力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着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接着我问学生,为什么法律有这么厉害的作用?法律是什么?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积极思索,合作探究,争先解答。课堂活儿有序,气氛和谐,学风浓厚,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学生的主体到充分体现。
最后,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活动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灵活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社会调查、资料收集、演讲比赛、课堂辩论和小品表演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把严肃的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轻松活泼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与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感悟人生,培养能力,树立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境
教育心理学认为影响个体行为因素有: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情境因素。心理学上强调前两个因素的同时,还要求积极制造情境使个体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同理,在教学中,学生乐学离不开教师为他们创设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的引导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我的体会是:
第一,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在教研活动中,经常会听到老师们说“学生太懒惰!”“学生不想思考!”“学生的基础太差了!”等等。他们总是把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归咎于学生基础差、反应慢,不行动,甚至推向了小学。这种一味在学生和他人身上找原因的想法,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并严重损害师生间的和谐关系,以至于学生不敢说,不能说,降低或达不到教学应有的效果。曾记得有一次一位同事上公开课,讲课老师给学生提的问题听课的老师都不知从哪个角度去回答,学生当然一塌糊涂,课上的也不理想,结果课下老师向学生大发雷霆。我想这是没有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导”、要“引”学生,问题设置要具体,明了,切近学生的生活,由简到难,层层递进,知识网络清楚明了,课堂效果当然实效。
第二,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开放的人文情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实施民主教学,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课堂应是学生思维自由驰骋的原野,教师必须精心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碰撞、情感交流、信息沟通的人文环境,让每个学生要想说、敢说、会说,对学生的思维加以保护和引导。
第三,在教学中,教师创设学生能够质疑的情境氛围,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查资料、讨论、社会调查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如利用课本上的小字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来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自编的小品来创设问题情境,以课本中合作探究的内容来创设问题情境等方法,使学
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求得进步。
在组织教学《团结就是力量》的实践课中,我先用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接着提出问题:怎样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用大屏幕打出三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班集体荣誉和利益的生活实例,启发学生联系上学期的活动中,你都为集体做了什么?每个同学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可以看出,没有直接参与活动的同学,真不知道自己在活动中该做什么,好多都是活动的旁观者,游离在活动之外,不能看出团结就是力量。这时,我积极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事情着手,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团结就是力量”的内涵也得到践行。接着在模拟篮球赛中,无论是参赛队员还是其他同学,都能找到自己该干的事,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维护班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本课的三维目标在轻松活泼启发探讨中得以实现
三、组织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搭建了合作探究的平台和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境以后,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便是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
1.精心做好课前预案,为学生的有效学习而预设。为了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应当潜心研究、精心构思教学预案。
首先,要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思想品德课新教材中每一个板块都包含了深刻的教学意义,只有深刻理解编者对每个板块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才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
还要将重点放在深入钻研把握教材中新知的生长点、教材的重难点、教材的深度、广度和教材的关键处,甚至包括教材的一字一句、前后顺序、每幅插图和思考题等。
其次,要在备学生上下功夫。在深入钻研教材后,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等情况,进行分层次、分目标的教学设计。必要时还可进行角色模拟,让自己虚拟地进入头脑中的“课堂”,让自己、学生、课程、情境等因素通通调动起来,同时,问问自己:“假如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问题?”“假如是我,我会怎样来回答或处理?”等等。实践证明,这种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的有效学习而设计的教学预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最后,还要优化教学过程。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即照搬设计好的教案或多年来形成的大体上固定的教学设计,跳不出思维定势的圈子。在教研活动中也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不这样处理,就完不成教学任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戛然而止的课堂教学究竟是促进了目标的达成还是阻碍了学生的发展,答案不言而喻。因此,课堂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不能将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简单地照搬到课堂教学中,因为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独特精神生活方式和经验的学生,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互动中即兴创造、生成体验和超越目标,要将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究和实践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