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桩技术交底书
编号:
现场负责人: 工程名称 领工员: 安质: 作业班: 采用图号 交底内容 日 期 2010-11-18 DK14+404.45~DK14+800段路基工程 签收人 沉降观测桩施工交底 1、工程概况 DK14+404.45~DK14+590.97,DK14+612.90~DK14+800段路基,为便于路基面沉降观测,需埋设沉降观测桩,进行沉降测量。 2、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原则 2.1沉降观测断面一般按如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 (1) 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地势平坦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填方高度小于5m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 (2) 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加密断面,一般间距不大于25m,在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 (3)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2.2观测点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 (1)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 (2)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2m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1个,布置于双线路基1
中心。 (3)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观测断面一般包括剖面沉降管、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和位移观测桩。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两侧各2m处,沉降板位于双线路基中心,位移观测边桩分别位于两侧坡角外2m、10m处,并与沉降观测桩及沉降板位于同一断面上,剖面沉降管位于基底。 图2.2.1 松软土地段观测断面布置图 3、沉降观测桩埋设技术要求 沉降观测桩:选择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在观测断面通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0.3m,桩周0.15m用C15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2
图3.3.2 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布置图 4、观测技术要求 4.1 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开始观测。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2 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 4.3 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中心沉降观测点的沉降与边桩的位移量,当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10mm/天或边桩水平位移大于5mm/天、竖向位移大于10mm/天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 4.4 观测精度要求: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01mm;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4mm/30m;位移观测测距误差±3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2.5″。 4.5观测频次要求: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下表的规定。 表5.3.5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 观 测 阶 段 一般 填筑或堆载 每天填筑量超过3层时 沉降量突变 观 测 频 次 1次/天 1次/每填筑3层 2~3次/天 3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第1个月 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 1个月以后 第1个月 无砟轨道铺设后 第2~3个月 3个月以后 1次/3天 1次/周 1次/2周 1次/2周 1次/月 1次/3月 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当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4mm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路基施工各节点时间(包括路基堆载预压土前后、卸载预压土前后、运梁车架桥机通过前后、基床表层施工、轨道板底座施工、铺板、轨道板精调以及铺轨时间)应具有沉降观测数据。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 编 制 复 核 签 收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