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 重点笔记
第一章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做出决策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在不同的目标之间做出取舍)
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比如读大学,要考虑到不能工作带来的工资损失) 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比如应该读到什么时候才能拿到最好的工资,博士,硕士呵呵)
4)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比如去超市买东西很便宜,于是我们去买,结果买了很多的不需要的东西,反倒花了更多的钱)
经济相互交易的三个原理:
5) 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想想如果没有贸易,我们还处于自然经济的状况,那么我们需要做所有的事情,需要去做冰箱,彩电……不可能吧。没有贸易就没有竞争了,那么我们就可能在某一领域被人们垄断,想想封闭的中国,我们可能不能得到很多的先进的科技,但是我们现在和很多的国家贸易,这样我们可以享用更多的先进的技术)
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这个东西从我学过的邓小平理论当中可以反复地看到,无形的手,价格!)
7) 政府有的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我们需要政府来维持这个社会的治安……,抄一句:促进效率和促进公平〈尽管很多的时候他们是一对矛盾,有的时候政府也不一定能做到这一点〉市场失灵)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三个原理:
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就是劳动生产率,你工作一个小时,那么你能够创造出多少的财富。那么我们要提高生活水平,我们就需要去得到良好教育,现在我就在这么做,呵呵,拥有生产工具——我现在需要一台电脑,速度要快些,屏幕要液晶的更好,以及获取最好技术的机会——这我需要向导师和图书馆,师兄多多请教了,还要自己去争取机会!)
9)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这个好理解,不就是通货膨胀么)
10)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菲利普斯曲线——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可以至少短期的失业率〈其实我还是不懂为什么?〉,但是会造成通货膨胀)
第二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第一节 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
为什么我们会把经济学家作为一个科学家来看待呢?
经济学家同样的需要去观察世界,冷静地建立并且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学家更多的是关注历史提供的自然实验——因为你不可能为了去验证一些数据去影响国家的经济运行,所以说经济学里的“实验”不是那么好做的。 那么如何去做呢?
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世界,建立理论,再去进一步的观察(检验!)……
在观察世界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出一定的假设,这些假设会有利于我们的观察。当然,假设并不是永远的成立。比如我们去买东西,如果商店就在门口,我们可以假设买东西所花费的时间为零,如果是在3站地以外的话,这个假设就不能成立。 建立起经济模型。
两个模型:循环流向图,生产可能性边界
定义一下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概念。 这两个家伙基本上可以见名见意。
前者,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后者,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某个市场上如何相互交
易。
或者这么说吧。如果你关心的是货币和失业率的关系,那么你所关心的话题应当是宏观经济学。而如果你看到的是一个公司如何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决策,你所关心的应当是微观经济学的东西。 第二节 作为政策顾问的经济学家
我们说,当经济学家去解释世界的时候,我们认为他们是科学家。 当经济学家尝试帮助改善世界的时候,他们是政策顾问。 实证分析: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规范分析:企图描述世界如何运行的观点。 比如说,国家的财政管理提高了资金利用率。 国家应当进一步的加强对私营企业的监管力度。 第三节 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
科学的判断不同,价值观不同,感觉与现实。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我们实证理论的正确性的看法不同,理论的依据自然不一样。比如我认为人们应当是高储蓄率好,这样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但是有的人可能认为低储蓄率好。这就是分歧。
价值观也可能不同。怎么会是最公平的?是看长远的利益,还是看眼前的,还是看中期的利益。
但是,有的时候经济学家对某些问题看法一致的时候,政府的决策者或者普通的群众可能觉得这个看法脱离了实际,从而不予接受这些观点。这都是有可能的。
附加一点:因果关系的分析。我们在分析事实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谁是原因,谁是结果。有没有被忽略的第三者原因。这样子会使我们在做出判断的时候避免得出荒谬的结论。
第三章 相互依存性和贸易的好处
第三章 相互依存性和贸易的好处
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开始吧。假设有这样的的两户人家,陈家人捕鱼,李家人种地。陈家人每天可以捕8斤鱼。李家人每天可以种15斤粮食。如果他们各自为营的生活的话。每天都是过着这样的单调的生活了。如果可以有贸易的存在,那么它们之间可以交换铲平,贸易可以让每个人去享受更多的东西。
举个现在的例子吧。家里面的各种电器,蔬菜,粮食,什么东西不是经过贸易得来的呢!我们不可能为了可以看电视而去生产电视机……
每个人都消费本国和世界各国的其他人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相互依存和贸易之所以合意,是因为它可以使得每个人享用更多数量和品种的物品和劳务。
现在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一个人在每个领域都很擅长的话,他还有必要去贸易么?看看:
那么我们可以看,如果陈家人每天可以捕8斤鱼或者种24斤粮食。李家人每天可以捕5斤鱼或者20斤粮食。
要是我现在从主观看来,李家人不管怎么样都会占了很大的便宜了,那么陈家人还会选择去交易么? 机会成本:陈家人得到1斤鱼的机会成本是3斤粮食。李家人得到1斤鱼的机会成本是4斤粮食。那么李家人在生产粮食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那么陈家人在生产鱼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陈家人不管在生产鱼还是在粮食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 不多说,如果陈家人每天(5,9)李家人每天(3,8)。 陈家人每天(8,0)李家人每天(0,20) 他们交换: (-3,10) (3,-10) 结果: ( 5, 10) (3, 12 )
看,我们可以使得陈家人吃更多的粮食,李家人吃更多的粮食。
其实他们的价格定在(鱼为1)1:3和1:4之间就行,两家都会有好处的。这样子。 贸易的好处是根据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
第四章供给与需求 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第一节市场与竞争
市场:某种物品和劳务的一群买者和卖者
竞争市场:有许多的买者和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 竞争的种类: 我举个例子
中国铁路——垄断市场
中国的各家民航公司,电信公司——寡头市场 中国的杂志市场——垄断竞争 现在的玩具生产市场——完全竞争 还需要解释一下。看看左边的批注……
第二节 需求
需求——和买者相关。
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
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引入了两个东东:需求表和需求曲线(向上倾斜)。很simple的。就是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一个关系。 假使不是每个人都刷牙。呵呵,还是可能的。
我要一管牙膏,这是我的个人需求,那么,我们全校的人(甚至全国)需要的牙膏数目则是这个学校(全国)的市场需求了。
我不用牙膏,而用洗牙水,洗牙水被称作为替代品(substitute)。牙膏要是太贵了,人们可能就会去买更多的洗牙水。更好的例子是肥皂和洗衣粉。
牙膏使用的增多会引起人们对牙刷的需求,牙刷称为互补品(complement)。红酒和酸梅也算是吧。 影响买者的变量有以下几个: 价格(沿需求曲线移动), 收入,
相关物品价格(替代品和互补品), 嗜好(这个东西好cool,所以我要买), 预期(明天加工资,今天上馆子,呵呵),
买者数量(学校扩招,新来了大一新生,牙膏要好卖了)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正常物品,低档物品。呵呵。正常物品就是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收入增加,需求量增加。低档物品就是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收入增加,需求量减少的物品。曼坤给的例子是公共汽车。我想了想,那些街头的小贩卖的东西也算吧。我们这些没钱上馆子的人会光顾这些地方,但是有了钱了,你就可能不能去了。
第三节 供给
供给:和卖者相关。
供给量: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量。
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引入了两个东东:供给表和供给曲线(向下倾斜)。很simple的。就是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一个关系。(类同于需求,但是注意曲线的倾斜方向是不同的)
同样的有市场供给和个人供给。个人供给组成了市场供给。
影响供给曲线的变量有以下几个: 价格:沿着供给曲线移动。
投入价格:供给量和投入的价格负相关。想想,如果生产手机的成本很高,就很少有公司会去上马手机的生产线了。反之,就有很多的公司投入这个市场。
技术:看看蒸汽机如何改变了这个世界就知道了。正比!
预期:如果明天卖出这个产品会赚更多的钱,企业就会减少今天的供给。 卖者的数量:生产者少了,供给自然会减少。
第四节 供给和需求的结合
均衡:供给和需求达到了平衡的状态。 均衡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
均衡数量:当价格调整到使供给与需求平衡时的供给量和需求量。 供求定理:认为任何一种物品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供求平衡的观点。 超额供给——引起过剩 和超额需求——引起短缺 分析均衡变动的三部曲:
A. 区定该事件是移动供给还是需求曲线,还是两者都移动。 B. 区定两个曲线移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