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倪智超
来源:《山东青年》2013年第07期
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形成的认识成果,也是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文明环境的实践成果。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 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意义;建设实践
生态环境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环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自从美国学者米都斯等人的著作《增长的极限》于1972年发表以后,书中对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进行了批判,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文明逐渐被重视起来,如何界定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发展进程的维度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它以生态产业、生态经济、绿色消费为核心,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生物多样性、社会文明多样化,尊重自然规律,改变以往文明形态中破坏自认的状况,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文明的现代形态。与之前的文明比较,它强调人类对待大自然的方式更加文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整合和重塑,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主张人与自然之间平等的关系,反对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的理念和行为。该观点既承认了生态文明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历程中的新文明,又进一步指出生态文明史一种真文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由于不完全合乎文明的本质规定性,因而并不是一种真文明,只是一种前文明。当然,将生态文明之前的文明视为前文明,这似乎过于绝对,值得商榷。 (二)内容及其价值维度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良性循环,全面发展为宗旨的一种文化形态。生态文明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进而实现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与自然和谐,既不是任性服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