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概念及主要研究内容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概念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节预防医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1、 预防医学的定义与内涵

以人类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宏观与微观相结 合的方法,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制定预防对策和措施,达 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一级学科。

预防医学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针对人群中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运用基础、临床 医学和环境卫生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研究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影响健康和造成疾病的主要因 素,应用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和原理,探索病因和分析致病因素的作用规律,通过有效 的公共卫生措施实施预防,达到保护和促进健康的目标 。

预防服务是最经济有效、 受益面最广,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 提高全体人民的 健康水平。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临床医生必须将预防保健与医疗工作相结合。 2. 与疾病自然过程有关的三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目的 增进健康 提高抗病能力

措 健康教育 合理营养 生活劳动

施 环境保护 良好行为生活方式 卫生设备

特殊防护

体育锻炼 心理卫生 预防接种 清除病因 婚前检查 禁止近亲结婚 保护咼危人群

是投入少、效率高、最积极的预防措施,是预防医学最重要的奋斗目标 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 目的 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

措 施

病例发现、周期性健康检查 社区筛检、

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 早期、合理用药 防止带菌(虫) 心理治疗

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 目的 防止病残

早期治疗

防止恶化

防止慢性化

措 施 防复发、转移 力求病而不残 力争残而不废 力求早日出院 康 复 功能性恢复 心理康复指导 家庭护理 社会服务 社会教育爱护病残

3、 预防医学发展的两次变革

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上半叶 传染病、病原体——细菌、免疫方法——疫苗、抗菌药物——抗菌素、预防措施——消毒、隔 离等、成就——传染病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使疾病谱发生明显的改变。 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

疾病一一慢性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病、肿瘤等)、意外死亡等; 病因一一生物、环境、心理、社会等 取得成果。 从历史角度 人类消灭天花、脊髓灰质炎等烈性传染病的过程离不开预防医学的作用 ,离 不开全社会的参与。

今天人类征服号称“世纪瘟疫”的艾滋病 ,更需要从预防入手。

即使在抗生素广泛应用的今天,单纯依靠药物也无法避免细菌感染性疾病对人类的伤害。 征服病魔,单纯靠临床用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预防医学的作用。 4、 健康的概念

最早粗浅的认识是无病就是健康。

结实的体格和完善的功能,并充分地发挥其作用。 WHO宪章中,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及社会 适应能力。” ①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 ②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③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各种变化; ⑤ 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⑥ 体重适当,体型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⑦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⑧ 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⑨ 头发光泽,无头屑;

⑩ 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影响健康的因素

①环境因素; ②行为生活方式; ③卫生服务; ④生物遗传因素。 5、 医学模式与疾病谱

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生物医学模式 现在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依然严重地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 2) 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正在增加。 3) 我国是世界上受地方病危害最严重的国家。 4) 职业病的危害十分严峻。 5) 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日益突出。 6)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 。

“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缺乏运动、过量饮食、营养结构不合理、吸烟、 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与这些疾病密切相关。 只要采取预防措施、坚持文明生活方式“合理膳食、 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1992年,世界健康大会维多利亚宣言)即一半以上的死亡 可以预防。

第二节 食物中毒

一、概述

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 )

的定义:

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 出现的非传

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物中毒的分类:

1. 2. 3.

细菌性中毒:致病菌及其毒素 真菌性中毒:真菌及其毒素

动物性中毒:有毒动物或一定条件下产生大量毒素的可食动物性食物

4. 植物性中毒:含有毒成分的植物、在加工过程中未能破坏或去除有毒成分、 在 一定条

件下产生大量有毒成分的可食的植物性食物

5. 化学性中毒:有毒的化学物、营养发生化学变化的食品、不合格的食品添加剂 和营养强

化剂

食物中毒的分类:

我国部分省市食物中毒病因统计

病因

总数 细菌性 动植物性 化学性

原因不明

件数(%)

1131 441 131 293 266

(100.0 ) (36.3 ) (11.6 (25.9 (23.5 )

1999年我国食物中毒按病因分类

中毒原因 中毒人数(%

细菌性食物中毒 自然毒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 病因不明的食物中毒

合 计

1851 (37.03 ) 905 (18.10 )

1442 (28.85 ) 801 (16.02 4999 (100

死亡人数

7 18 77 1 103

死亡率%0 3.8 19.9 53.4 1.2 20.6

1999年我国食物中毒按就餐形式分类 我国部分省市食物中毒病因统计 就餐形式 中毒人数 死亡人数. 学生集体食堂 饮食服务单位 其它场所 合计

2043 2491 79 4999

103

0 75 14 14

家庭(包括家庭婚宴)386

食物中毒的特点:

1. 发病与某种食物有关。不食者不发病, 停止食用发病即停止 。

2. 潜伏期短,多呈爆发性。 3. 临床表现相似。多以胃肠道症状为主,病程较短。 4. 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

1. 2. 3.

发病率高,以夏秋季为主; 病程短,病死率低,预后好;

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病机制

感染型:活菌 内毒素 致病菌T 繁殖 T 毒素型: 肠毒素(外毒素) 混合型:活菌 肠毒素 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沙门菌属食物中毒

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肉毒毒素中毒

(三)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类型 中毒机制 沙门菌属 致病性大肠杆菌属 副溶血性弧菌 葡萄球菌 肉毒杆菌

感染型

潜伏期(h ) 6~36

临床特点 高热、黄绿色水样便 发热、米泔水样或脓血便 发热、脐部阵发性绞痛 血水

样或粘血便

剧烈呕吐伴腹痛、水样便 肌肉麻痹,神经功能不全

污染食物 动物性食品 各类食品 海产品,咸采 奶制品肉类 自制发酵食品 罐头

混合型

感染型 毒素4~48

感染型 混合12~20

毒素型 1~6

毒素型

12~48

1)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诊断依据 流行特点: 临床表现:

中毒食品及污染来源

细菌学及血清学检验结果 动物实验 2) 细菌性食物中毒治疗原则 迅速排除毒物(催吐,洗胃等) 特殊治疗

对症治疗:治疗腹痛、腹泻、电解质紊乱等。

特殊治疗:合适的抗菌素(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一般不用);肉毒杆菌性食物中毒早期使用 多价抗毒血清

3)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原则

(1) 加强食品卫生的监督与管理,防止食品在加工、运输、销售、贮存过程中被污染; (2) 低温保存食品,控制细菌繁殖和毒素形成; (3) 食品加热充分,彻底杀灭病原菌和破坏毒素; (4)

管理条例, 加强对食品加工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卫生培训,

执行卫生法规及进行就业前和

定期体检。

(四)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河豚鱼中毒、毒蕈中毒、含氰甙植物中毒、砷中毒、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一、有毒动植物中毒 (一) 河豚鱼中毒 中毒机制与临床表现:

河豚毒素:阻断神经肌肉间的传导作用 肌肉麻痹 扩张外周血管 血压下降 防治措施:

治疗措施:尚无特效解毒药,尽快催吐、洗胃、导泻以尽快排出毒物并对症治疗。 预防措施:加强宣传教育,防止误服。

(二) 毒蕈中毒

毒素类型及中毒特点:

1. 胃肠炎型:急性胃肠炎症状。

2. 神经、精神型:神经兴奋或抑制等。 3. 溶血型:胃肠道症状、溶血性黄疸、肝、 脾肿大等。

4. 肝肾损害型:早期急性胃肠炎症状,重症者假愈期后出现肝肾损害。

5. 光过敏性皮炎型:皮肤暴露日光部分肿胀、疼痛或皮疹。 常见的毒菇类:毒伞类、环柄菌类、生长在畜粪上的菇类 治疗措施:

1. 迅速排出毒素:催吐、洗胃、活性炭吸附导泻、灌肠等措施 2. 特殊治疗:神经精神型 阿托品

溶血型 止误采与误服。 二、化学性食物中毒

引起中毒的常见毒物:农药、亚硝酸盐、砷化物 引起中毒的原因:污染、误服 预防措施:加强

宣传教育、加强管理 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 (一)食物中毒的调查

1. 一般调查:判断中毒与食物的关系,找出可疑食品并立即封存。 2. 采样检查:明确中毒的性质。

3. 明确中毒的原因,追查污染的来源与途径,以便采取处理和预防措施。 1)明确诊断和抢救病人 3)现场处理

4

1. 积极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

4.

起中毒的加工场所的卫生整改措施;

总结上报当地卫生防疫部门。

2 )现场调查

)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重点可疑食品的处理; 3.

引起中毒的可疑人员的处理;

6.

肾上腺皮质激素

肝肾损害型 巯基解毒剂(二巯基丙磺钠或二巯基丁二酸钠 ) 预防措施:加强宣传与管理,防

病人呕吐物和排泄物的处理;

5. 对引

第二节

1、职业性有害因素 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1、 化学因素 1)生产性毒物

职业病的防制

在生产环境及生产劳动过程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可分为四类:

2 )生产性粉尘

3 )噪声、振动

4 )非电离辐射

2、 物理因素

1)异常气象条件 2 )异常气压 5 )电离辐射 3、 生物因素

屠宰、皮毛加工、森林作业 4、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

劳动过程中的强迫体位、劳动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厂房布局不合理 生产过程中缺少必要的防护设施

2、职业性损害

1 )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 造成的损害超出 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和 /或器质性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 体征,影响劳动能力。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概念及主要研究内容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概念及主要研究内容第一节预防医学的几个基本概念1、预防医学的定义与内涵以人类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制定预防对策和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一级学科。预防医学以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ic005884c6cyp27lz4y3h0qq02udc01bwh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