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及答案解析 (1/30)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1题
由于高密度地养殖,大量饵料未被摄食,残饵溶解所生成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使海水污染严重,海南文昌海底珊瑚礁大量枯死,底部海域几乎成了“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人间地狱 B.明日黄花 C.不毛之地 D.穷山恶水 下一题
(2/30)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2题
明清时期的苏州为鱼米之乡,河道纵横,水网密集。市镇多依水而设,既有利于市镇与相邻四方村落的______联系,又使得每一市镇影响的范围不是很大,从而形成乡村——基层市镇——中心都市的经济社会分层结构。市镇的分布相应呈______结构。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广泛 线性 B.密切 网状 C.直接 树形 D.动态 蜂巢 上一题 下一题
(3/30)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3题
一提到“地沟油”,人们都______,往往第一反应是地沟油是一种质量极差、极不卫生的非食用油。那么可不可以让地沟油______呢?如果放宽思路就会发现,地沟油还是有用武之地的。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咬牙切齿 物尽其用 B.痛心疾首 点铁成金 C.深恶痛绝 变废为宝 D.众口一词 脱胎换骨 上一题 下一题
(4/30)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4题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7000种语言,其中近一半左右的语言使用者不到10000人,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语言使用者在1000人以下,有的语言使用者只有个位数。语言的______在于使用,使用人口多寡是决定语言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上述数据表明,人类社会的语言______形势十分严峻。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意义 发展 B.生命 衰亡 C.价值 蜕化 D.功能 演变
上一题 下一题
(5/30)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5题
对大多数人来说,糖尿病并不陌生。然而,很多人对它的了解仅仅是______。并非______,就发病而言,糖尿病可谓疾病之王。按照2013年的数据,中国18岁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发病率已经高达11.6%,患者绝对人数已经过亿。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略知一二 空穴来风 B.冰山一角 危言耸听 C.道听途说 杞人忧天 D.管中窥豹 故弄玄虚 上一题 下一题
(6/30)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6题
谈论国学,其视角有广狭之分,在“固守五经”与“兼及雅俗”之间,我倾向于后者。照理说,前者______清晰且渊源有自,容易做成“大学问”,只是因不接地气,很难茁壮成长。后者则______,兼及精神与物质、殿堂与市井、书斋与田野,更容易为广大民众接纳。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脉络 无往不利 B.历史 所向披靡 C.边界 无处不在 D.源头 兼容并蓄 上一题 下一题
(7/30)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7题
科普创作的要求委实非常高,既要有良好的文字功底,又要具备______的科学专业基础,甚至在这哲学、历史、艺术等领域都要有相当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系统 研究 B.全面 学识 C.完备 积累 D.扎实 造诣 上一题 下一题
(8/30)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8题
昆曲走向没落,在于其在大众市场中找不到一席之地而渐失群众基础。现代昆曲开始引入歌剧、交响乐等流行元素,打造通俗版昆曲,而不再______。没有一种文化可以将自己封闭起来,没有一种文化有资格______受众群体,多一分包容,才能换来更长久的生命和更精彩的未来。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曲高和寡 筛选 B.故步自封 舍弃 C.特立独行 筛除 D.一成不变 苛求
上一题 下一题
(9/30)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9题
中国历史上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是在______地认识和了解从自然界获取的材料之物理与物性的基础上进行的。对材料物性的认识与实践是中国人的______,______运用材料的物理和物性的知识,才能使传统工艺及其产品适用于不同的社会生活需求。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有效 发现 充分 B.深入 发明 灵活 C.正确 创造 合理 D.科学 发展 准确 上一题 下一题
(10/30)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10题
原产于中国的茶叶漂洋过海后,演变为日本的抹茶、英国的红茶,并且______回到中国。面对着琳琅满目的茶叶制品,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一个道理:文化只有经过______,才会更加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重新 交流 丰富多彩 B.大量 沉淀 博大精深 C.辗转 融合 欣欣向荣 D.间接 传播 深入人心 上一题 下一题
(11/30)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11题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书法受到绝大部分文字使用者的喜爱,但又长期被当做一种“小道”而受到轻视。20世纪以来,书法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硬笔取代毛笔成为日常书写工具,毛笔书写便离开了日常生活,只有致力于书法的人们,才会去接受毛笔书写的训练。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______。 A.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价值 B.书法功能在当代的重大改变 C.人们对书法迥然不同的态度 D.毛笔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 上一题 下一题
(12/30)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12题
①五代至北宋时期,人们用丝线或马尾线把所设计的图案编在抄纸的竹帘上 ②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李建中《同年帖》,纸面上就有波浪纹图案
③在唐代,经过染黄黄柴、涂蜡烫平加工而成的硬黄纸,防蟲防潮,能长久保存 ④因为有图案的地方抄纸时纤维层较薄,所以制出来的纸“水印”赫然 ⑤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工艺技术不断推陈出新 ⑥初唐写本《妙法莲花经》,王羲之《万岁通天帖》摹本,用的都是这种纸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②④⑥⑤③① B.②③⑥⑤④① C.⑤③⑥①④② D.⑤③⑥②①④ 上一题 下一题
(13/30)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13题
中国古代青铜器工艺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合金材料技术知识,先秦文献《考工记》记录了六类青铜器物的合金成分配比:“金有六齐:六分其金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根据出土的先秦时期各类青铜器的检测报告,当时所铸造的青铜器的实际合金配比,要比文献记载更丰富,涉及的材料和技术知识,已与现代冶金学理论知识颇为接近。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______。
A.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合金成分配比 B.先秦时期合金技术的成就
C.《考工记》中合金配比技术的价值 D.青铜器检查报告与文献记载的差异 上一题 下一题
(14/30)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14题
进入网络化时代,虽然无纸化办公呼声不绝于耳,但在不少机关事业单位,公共耗材经费仍居高不下,讲话材料人手一册、电话通知打印成纸……相比于公款旅游、公车消费、公务接待,公共耗材的高消费更容易被人忽视。不妨多考虑微信等新媒体办公手段,防止陷入纸质化办公习惯掉不了头。一些现代企业已经实现远程办公、“云办公”,轻装上阵,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______。
A.互联网时代无纸化办公是大势所趋 B.现代企业的办公模式更符合时代要求 C.机关事业单位应让无纸化办公落到实处 D.机关事业单位公共耗材预算需做出调整 上一题 下一题
(15/30)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15题
①海德堡大学的专家发现在动物大脑中有一个“热传感器”
②在身体发烧的时候,这种特殊的脑神经细胞中的蛋白质会释放降温信号,调节体温 ③它是大脑神经细胞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被称为TRPM2蛋白质 ④尽管已知大脑中被称为下丘脑的区域可能对调温起作用。但科学家们并不清楚哪些神经胞何时起作用,以及通过何种分子信号途径来测量
⑤研究人员一直猜测是动物的大脑存在某种控温机制 ⑥关于人及温血动物的体温调节机制,人们之前并不清楚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______。 A.⑤①③②⑥④ B.①②③④⑤⑥
C.⑥④⑤①③② D.④⑥③⑤②① 上一题 下一题
(16/30)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16题 百年来,大藏经在佛教研究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近代以来所产生的佛教研究成果均少不了大藏经的贡献。大藏经所收入的是历代编藏僧人过滤后的资料。从大藏经编纂的历史而言,早期的写本,重翻译域外佛典,轻中华佛教撰著;其后的刻本,虽然收入中华佛教撰著,但随意性较强;晚期的刻本,所收禅宗语录,可称浮滥。就总体而言,大藏经的功能兼具义理与信仰,其内涵则表现出重义理、轻信仰的倾向。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大藏经______。 A.在佛教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B.在不同时期的特点 C.在资料方面存在的局限 D.所收录的佛典种类 上一题 下一题
(17/30)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17题
过去几十年中,视觉革命伴随着新的媒体形态和消费方式而到来。上世纪初,人们只能通过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了解信息。此后,显示管技术的成熟让电视机走到台前,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1969年7月11日,数以千万的美国人守在电视机旁,收看阿姆斯特朗迈上月球的第一步。而现在,手机这种更便捷的智能终端,再次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新型的直播方式,使突破时间和地域障碍的沟通成为可能。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______。
A.新的媒体形态和消费方式产生的过程 B.视觉革命对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 C.媒体领域出现的技术突破 D.媒体形态和消费方式的关系 上一题 下一题
(18/30)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18题
在中国古代,盖天、浑天之说,圭表、浑仪等器,以及天文历法之操作规则,都是为着一个实用的目的,即服务于王权,然而赋予这个致用目的以神秘、庄严、威严之感,以致人人相信其有效的,是古代深入人心的“天人合一”思想。这里的“天”是指整个自然界,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是一个有意志、有感情、无法彻底认识、只能顺应其道、与之和睦共处的庞大而神秘的活物。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______。 A.中国古人心目中“天”的含义
B.中国古代天学的实用目的及背后的思想 C.大自然在中国古代天学中的权威地位 D.中国古代天学与近代科学的区别 上一题 下一题
(19/30)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19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