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 课题申请报告书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项目

申报 书

项目名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申请单位:**********

一、项目背景、意义和必要性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以及“十二五”期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顺应了我国职业教育从数量和规模发展转向质量和涵提高的现实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

...

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是中央对教育工作做出的战略部署。近年来,经历从跳出教育看教育,到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再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几个过程。

我们认为,现代职业教育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系统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其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其实践探索的重要容。

1.意义和必要性

现代职业教育办出质量特色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是培养区域经济发展一线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类型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过程更加贴近社会需要和企业的生产实际,只有将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学校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才能保证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教育办出特色以及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

1

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由此可看见,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是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职业院校要和企业加强合作,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

区域经济扩大人力资源储备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办学特色等都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水平的制约。对于区域经济来说,各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通过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不仅能够为区域输送大量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最新的技术研究成果,并且可以扩大区域人力资源的储备,提升区域人才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实现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职业院校只有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才能够真正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使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够适应社会与用

2

人单位的需要,从而合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校企合作是基础,工学结合是目标,顶岗实习是手段。 在理论层面,相关研究重复性的多,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少。本课题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职业教育理论,为我国职业教育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当前,我国对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问题尚缺乏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及界定,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探索与开发。本文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探索存在的问题并剖析深层次的原因,据此提出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对于进一步促进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丰富和完善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在实践层面,浅层次的、总结性的多,深层次的、引领示的少。本课题研究有利于推进校企双方深入开展合作,促进职业教育加快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对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在深入开展合作办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国际比较,合理借鉴国外职业教育中已有的先进模式与经验,并在当前政策形势下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可以为政府制定政策,学校与企业各方改进工作、完善措施、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

3

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咨询意见,从而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与核心竞争力,以此来推动我国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与创新,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2. 项目研究背景情况

关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问题的研究,国外出现较早,早在20世纪初便有了校企合作办学方面的尝试。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发展位于世界前列的国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校企合作问题开展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产生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与制度,形成了较为全面、规、丰富的职业教育理论及实践。如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英国BTEC、北美CBE等等,这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已经成为今天我们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可以借鉴的宝贵资源。

回顾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在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探索与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许多职业院校也已经充分地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紧迫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纷纷开始探索合作办学的新路子、新模式,并获得了理想的合作办学效果。然而,从当前我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现状来看,仍然处于初级的

4

探索阶段,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有效的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依然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涉及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学生等重要主体,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其中,政府的协调主导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企业主动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还不高。对于职业院校自身来说,也存在着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足,专业设置缺少企业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开发不够灵活,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量不足,合作模式及其关系缺乏稳定性,缺乏有效的管理组织机构与严格的制度保障体系等等问题。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仍需尽快建立起来,尤其是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研究还要加强,具有普遍适用性、创新性、有效性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仍需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校企合作是基础。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形式按合作的深度进行层次划分,可分为三个层面:

(1)浅层次合作

学校专业方向按企业所需确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

(2)中层次合作

5

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争取国外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董事会,争取社会各相关行业、企事业以董事单位的身份支持学校发展,并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群的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

(3)深层次合作

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校企合作主要实践模式的梳理: “订单式”模式:规模性特点; “工学交替”模式:动态性特点; “顶岗实习”模式:实践性特点; “产学研结合”模式:应用性特点;

“现代学徒制”模式(企业先招工人,在确定岗位之后立即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和培训):针对性特点。

6

工学结合是目标。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院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突破口。近年来,工学结合逐步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并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认同。与其相类似的名称还有“合作教育”“半工半读”等。

顾名思义,工学结合是指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进行有机的结合,学习的同时交叉进行企业实践。其基本涵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职业性。从本质上来理解,工学结合是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以经济社会发展及岗位需求为出发点,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职业性,强化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学中做、做中学、学做一体”的作法,也即,学生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工人”。

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实训和实习环节。把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和提升,包括师资实践水平的提高,作为工学结合的核心。

引领性。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可以逐步带动学校的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开发与课程设置改革,强化教学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师

7

资队伍建设的实效性与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多样性。从具体形式上来看,工学结合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关键是如何加强“工”与“学”的关联度。比如,工学结合在专业和岗位上的结合程度有三种形式:一是工与学完全对口,二是部分对接,三是完全无关。工学结合的交替性也有多种形式,如“集中式”和“板块式”等。

开放性。工学结合也体现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开放性,以及不断加强合作的功能拓展上,包括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参与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真正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项目的前期研究及工作基础

1.承担并完成了全国*********规划课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获得***市第*****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2.承担并完成了****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高职***8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承担并完成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性研究》。

3.承担并完成了***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年度重点课题《深入推进****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区建设研究》。

8

4.课题组主要成员在《*****》期刊发表题为《推进“******”工学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文章;在《职教论坛》期刊发表题为《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开展涵式生产性实训的思考》的文章;在《教育与职业》期刊发表题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涵界定以及对策研究》的文章等相关核心期刊文章10余篇。

三、项目研究目标及主要容 1.项目目标

本课题主要针对目前职业教育在推进深层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模式的实际问题,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借鉴国外职业教育中已有的先进模式与措施,分析问题提供创新思路,提出构建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求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提出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建议或措施。

2.研究容

根据前述研究目的,本次项目的研究容拟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分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

9

概念界定及其涵,厘清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关系;“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工读交替”、“半工半读”等诸多概念之间的关系,明确其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促进高职教育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大有好处。

二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深入挖掘这些模式在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理性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三是通过对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如德国“双元制”(以能力为本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澳大利亚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技术与继续教育)、英国BTEC(business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在国际上提供置业教育证书课程的职教模式)、北美CBE(petency based education-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合理地吸收与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先进的模式与有效的机制。

四是针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提出合理化、科学化的对策建议,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更好地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服务。尤其是政府、行业企业政

10

策性对策和院校实操性对策。

3.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根据上述研究容,本次课题的关键点和创新点主要在于:

一是选取包括XX职业大学、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在的一些职业院校作为调查对象,深入了解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认真分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实践的典型模式,探析这些模式在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二是针对本课题的研究容,以座谈、研讨会、就业洽谈会等形式对有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广泛征求行业企业专家对学校的研究开展方面的一些意见和建议,收集有价值的信息,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现状。

三是从职业院校、政府、行业企业等各个主体方面提出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对策,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四是相关职业教育热点问题的提出与思考,例如:现代职教体系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开发;职业培训包开发;职业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国际化;职业教育终身化;职业教育社会化功能;职业教育集约化(集团化)办学等。

4.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1

本课题主要研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拟采取与职业院校、行业企业、政府部门合作、分专题研究的方法开展研究,研究的过程将自始至终遵循理论创新与实践实证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中观为主,兼顾宏观与微观的原则。根据上述研究容,我们的研究方法拟采取:

一是文献分析法,对国外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

二是比较分析法,对德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一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三是案例分析法,以国一些职业院校在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为例,进行实地调查深入剖析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四是访谈调查法,以或面谈的方式对具有代表意义的行业企业进行深度访谈,调查行业企业岗位技能人才需求标准、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有力的依据。

12

技术路线:

研究背景及动机研究意义及目的研究问题的提出文献资料收集与探讨个案研究国外研究 成果国内研究 成果概念定义问题与成因分析实证说明研究结论、研究贡献与意义

5.实验规模

实证案例研究拟在我国一些省市开展,以国一些职业院校(如XX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市科能高级技工学校、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材职业技术学院、金融职业学院、XX石化高级技工学校、市技师学院等)在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为例,并结合当前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人才培养的需求现状,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存在的问

13

题。

6.研究阶段划分

本课题研究划分为如下阶段,计划进度如下: (1)第一阶段:现状调研、个案收集(2013年3月),组织一些职业院校的个案调查。

(2)第二阶段:分组研究阶段 (2013年4月),整理、分析有关资料,深入了解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状。

(3)第三阶段:完成总报告初稿(2013年8月)。 (4)第四阶段:试验验证阶段(2013年-2014年6月) (5)第五阶段:汇总结题(2014年12月) 7.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总报告(3万字的研究报告)。 (2)关于构建有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建议。

(3)若干案例和运作模式。 8.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技术指标:机制合理可行;实践模式和有关研究成果具有可推广性。

(2)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合理;研究成果转化良好,起到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作用。

14

四、项目课题组成员及所在单位概况,必备支撑条件 1. 项目课题组成员(见下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工作单位 所学专业 现从事专业 技术职称

2. 单位概况

五、项目经费预算和筹措情况

项目分21个月完成,总经费为10万元,费用来自基本科研业务费。

项目支出预算明细表 单位:万元

15

项 目 支 出 预 算 及 测 算 依 据 项 目 资 金 来 源 项 目 支 出 明 细 预 算 测算依据及说明 项目来源 合 计 基本科研业务费 自筹资金 其他资金 调研费 专家费 会议费 评审费 交通费 金 额 10 10 0 0 3 2 2 2 1 六、项目预期效益

一是基于国家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本课题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涵、运行模式以及机制保障等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对于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理论、实践模式创新等方面提出了针对

16

性和操作性的实施措施或建设途径,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二是提出系列的政策性建议稿,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发挥引领与示作用,推进国家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三是通过若干案例和运作模式的研究与提出,不断推进和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体制机制创新,对其模式的顺利实施形成基础性保障,推动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7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 课题申请报告书 - 图文

********项目申报书项目名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申请单位:**********一、项目背景、意义和必要性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以及“十二五”期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顺应了我国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i2db98jpt1is530855j3blzb1bwa600hp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