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2点:
①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②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由2部分组成:
①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②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6、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7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6
五、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①唯心史观: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英雄史观) ②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4、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④人们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5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本章重点:
1.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3.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4.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及价值规律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两个途径:
①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②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2、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
①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②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3、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两个历史条件:
①社会分工的出现;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7
4、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5、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6、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 7、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8、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9、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10、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1、货币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2、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
系变动的影响,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13、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
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1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8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规律
1、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②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3、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6、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②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具体表现在2方面:
①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②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
五、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 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基本方面:
①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②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
9
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3、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可概括为2方面:
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
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本章重点:
1.垄断的含义及其主要组织形式. 2.垄断资本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垄断的实质、垄断利润
1、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①自由竞争资本主义;②垄断资本主义 2、垄断:
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组织
基本组织形式: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 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绝对作用 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经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本章重点: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①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10
②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③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2、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②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 ③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2、社会主义如何进行改革:
①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②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③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④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