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了在该科目考试中的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既要把握矛盾的共性,又要把握矛盾的个性,更得理解它们的辩证统一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一要牢牢抓住教材这根主线,二要始终紧扣真题。 第一阶段:基础阶段(6月-8月)
基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梳理知识点,整个阶段的复习应该以教材和参考书等资料为主,以习题为辅。对照着之前整理出来的大纲,在相应的教材上勾画考点,这些考点往往是反复考察的点,那么这必然是我们将来复习的重点,每当复习到这些地方的时候,心中务必提高警戒。 (*)中国语言文学综合
对于这个阶段的专业课复习首先推荐复习主要参考书,在基础阶段可以将参考书结合起来进行复习。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参看网上视频或者讲座,对书中的一些细节做了非常多的补充,非常适合新手。
在基础阶段的复习主要以理解基本概念以及重复教材为主。对于基本概念,同学们一定要反复理解,仔细斟酌,一定要深刻理解其内涵。第一题往往是名词解释,并进一步描述其内涵,比如:京派是指30年代身居带衰颓意味的都市,又有经院学风、文化心态宽容的一个带隐逸气的文学群体,他们功利意识浅薄而艺术独立意识深厚。冯文炳、凌叔华、沈从文、萧乾等是该群体的主要作家,其作品侧重探讨人生与人性, 注重于道德与文化的纯正和乡野的诗意表现。
这就要求同学们在第一遍复习时认真总结,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对于教材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务必要亲自动手记笔记。一方面,只有自己动手操作了才能明白其中的难点,也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自己动手操作也是一个练习的过程,能有效提高我们的熟练度,为强化阶段的习题练习打下坚实基础。
每复习完一章内容后可以适当看看课后习题,当然,这些练习题都是相当有难度的。我在备考期间的做法是挑选了其中一部分有 “真题感觉”的习题用来练习,首先是独立思考解法,尽可能联系到已经复习过的概念与方法,但这时候更多的是仍然解答不了。 (*)文学评论与写作
专业课内容是每一块都有各自的特点。
从历年考题来看,两道题往往一道简单而一道稍难。简单的那道一般高中水平就可以解答,而稍难的那道则往往需要一定的技巧。
遍观历年真题,会发现大部分考点无论是考察的广度或是深度,都能从教材中找到相应的依据。其中,也有不少年份直接摘录了教材中的习题用作考研真题,那么该教材中习题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基础阶段的专业课复习基本策略为“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 对照着先前所整理出来的大纲,将大纲所涉及的内容作为重点,并以之串成复习的主线,第一部分是文学评论的总体认识,第二部分是学生考场习作,第三部分是一些著名评论家的评论文章,。在沿着这条主线复习时,将关联的知识点也慢慢涉及到,把握好那些可能出现(往往是还没出现)的次重点。我们所用的文学史,其实就是一部评论文学的历史,里面有很多评论作家、作品的文字,这部分文字精悍短小,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大家在复习的时候,不要一味的死记硬背,在备考前期时间比较充裕的前提下,可以在看完文学史之后,适当选取一些作家的作品读一读,看看文学史给的评论是否和你的感受一样。
一定要注重最基础的知识点,尤其是一些彼此关联的知识点的细枝末节,保证在考场上涉及到时能迅速识别其归属。如果说中国语言文学综合复习是在挖
井,那么文学评论与写作的复习则更像是在织网。井挖的足够深了,复习也就差不多了。只有网织的足够密了,所能漏掉的东西才少,这时的复习才算是合格的。同样,在这一阶段可视实际复习情况选做课后习题,但课本上的例题务必熟练地掌握。
第二阶段:强化阶段(9月-11月上旬)
强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多做一些习题,一方面是巩固基础阶段所复习的知识点,兼顾查漏补缺,另一方面同样是提高熟练度,包括准确率、规范性以及解题速度等三方面的考量。同样,这里也为大家推荐一些好的习题出处或习题集。
(*)中国语言文学综合
我当初选用研教新版的习题集主要是因为这本习题集非常新,里面有相当一部分习题是2010年以后的考研真题。当然,我认为选择哪本习题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对待这些习题。
我建议在强化阶段应至少将这本习题集做两遍。考虑到部分内容在近几年考试中未曾涉及或较少涉及,可不做或选做,另外对于论述题来讲,我们也要从论文中摘录一些新颖、经典的观点,推荐的期刊有《文学评论》、《人大复印期刊》、《外国文学评论》等,将其中认为自己能用到的观点记录在笔记中,强化记忆,变成自己的东西。
9月-10月中旬,需认真完成第一轮练习。在做题时一定要脱离课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完题后与习题集所给出的解答做比较,主要分析:①是否有思路的差异;②是否在细节上比自己做的处理的更好;③自己在解题的规范性上与参考解答相差多少,在解答的规范性上推荐向参考答案学习。而对于不会做或做错的题,要做好标记,以便第二遍再来时有侧重点。按这样的思路进行第一轮
练习,一般而言习题会越做越快,我在前期做题时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但到后面慢慢进入状态后会越来越熟练,此时才真正感觉到自己有所进步。
这样一遍下来,对中国语言文学综合的感觉能增进不少。10月下旬-11月上旬是第二轮练习时间,这一轮练习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对于第一遍做对的题,主要以看为主,理清其中的思路,对于第一遍没做对的题则需要独立地重新再做,然后与参考解答比对,直到做对为止。力争做到让那些曾经使自己眼前一亮的操作变成习以为常的基本操作。 (*)文学评论与写作
除了上面推荐到的习题集以外,还可以适当补充点其他教材的习题或习题集,难度与考试题相仿。真题除了少数比较难的几年外,出题都比较常规,一般课后习题够用,并且主攻《新批评》《六一诗话》《S/Z》《文赋》《审美教育书简》等等作品即可,近两年执着于复古与反复古;乐府诗的发展脉络;咏史怀古诗的发展脉络等等,这时要准备一些便签贴在书边做好记录,以便以后看书时快速找到线索。看书时要连带绪论一起看,注释也不能放过,这对搭建文学框架,掌握文学流变,补充知识漏洞大有裨益。对于“超纲题”,可简单了解女性批评主义、文本批评、文学性、游戏说,但不必下大功夫,一般了解里面一些定性的东西即可。对于其它类型的“超纲题”,要么看智商,要么看运气,实在不行使点考试技巧吧。
文学评论与写作习题的规划时间与中国语言文学综合略有不同,我安排的是9月-10月下旬的俩月时间做第一遍,基本要求与中国语言文学综合一致。第二遍就只是11月上旬,并且要求更加简单,只需要把做过的题挨个看一遍即可。这样安排的原因是做错一般是思路问题,而很少出现根源的问题,并且题量大,
因而看题能有较高的效率去重复习题思路。而出现问题则往往是理解问题(或者是压根看不懂题目),正是这样的差异以及协调关系,使得我对待他们的方式不同。
第三阶段:冲刺阶段(11月中旬-初试前夕)
冲刺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真题,更准确地说是以考场的态度来对待真题,自我约束着进行模拟考。
考研专业课的考试时长为三小时。考虑到冲刺阶段会有非常多公共课的背诵任务,那么模拟考的时间分布可以不用按照正式考试来安排,但务必保证进行模拟考的时间是一个完整而不受打扰的三小时。
我在自己进行模拟考的时候准备了专门的答题纸,这个在网上很容易买到,也建议大家尽量正规化,以保证自己能适应真正的考场。
讲到这里,我想到了公共课,公共课的题目繁多,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规律可言,甚至很多人选择题海战术,试图刷题去提升自己,其实我个人觉得研究生考试还是不要题海战术的好,再繁杂的题目其实都能找到一些规律,比如在做《木糖英语真题手译》的时候,也可以做一些笔记,找一些重要的技巧,比如阅读可以用答案去带入题目,这样就可以把题目们进行分类,提高做题效率,同样的还有公共课政治,《政治新时器》虽然已经精简了知识点,但题目的数量仍然是不可小觑的,我们还是需要做一些如框架性质的笔记或总结,将每个知识点互相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这里有些偏题,聊了这么多的公共课,我们还继续聊专业课上面的一些问题。
模拟考的三小时必须时刻保持严肃,并在一次次的模拟考中逐步去解决如下几个问题:①准确、快速地解答真题,做对是拿分的保障;②规范地解答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