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做任何事情,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在语言和语言学习问题上,存在很多模糊不清或错误的认识。所以先要“清脑”,理清思路,树立正确的思维理念。
一、应用英语
两种不同的英语对比如下:
英语 目 的 要 求 途 径
应试 考试 阅读/获证 传统课堂教学 应用 应用 全面能力 “第二课堂”,自学
1.构成 (1)技能
任何语言都包括“听、说、读、写”四种技能,而对于外语,还要具备与母语相互的“翻译”技能。所以,学习英语应掌握“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并能够实际应用这些技能。 “学习”一种技能和“应用”这种技能是不同的概念,而后者更重要。
例如,要学习口语,但更重要的是使用,如在实际活动中与外国人交流。 “应用”是核心,但这恰恰是学校教学的空白。 还要指出的是,考试也是一种应用。 应用英语不排斥考试。
真正掌握了应用英语,参加考试会更容易、成绩更好。设想一下,正常人和聋哑人都参加语文高考,谁会考得好一些呢?当然是前者。
我的Follower普遍顺利通过四、六级,就是有力的例证。
(2)结构
“没有金刚钻,怎揽瓷器活?”
应用英语由基础英语、商务英语和专业英语三部分组成,其结构如同一座金字塔(见下图1)。
专业英语 商务英语
基础英语
听 说 读 写 译
图1.应用英语结构图
基础英语包括日常生活英语、学校的四、六级英语。这部分所占比例最大,约占80%。 商务英语或事务英语,包括如何书写公函、接听商务电话和接待客户等,约占15%。 专业英语,如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等,所占比例很小,约5%。
在塔的综向上,包括:听说读写译。也就是说,无论基础、商务还是专业英语,都要掌握这五种技能。
要努力学习,还要注意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实际上,每个学习者都在构筑自己的英语之塔。比如,过4级者再去攻6级,实际上是底部基础英语的
.
精品文档
扩张,形成一个扩大的梯形结构。
要根据实际需求构筑自己的英语之塔。比如,如果要将英语工具用于专业,就要构筑如图所示的结构。
2.一切从听开始 现在问一个问题:
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在汉语“听说读写”能力中,哪一种能力最强? (听众答:说,读……)
有人认为是“说”,有人认为是“读”,还有人认为是“写”。 其实,听的能力最强。
举个例子:广播里播放评书《三国演义》,你能听懂吧?一般人都能听懂。但如果要你复述出来,就没那么容易了。要是写呢?不要说写出原文,写写心得体会可能都困难,是吧?
这就是说,对一般人来说,在语言的四种能力中,听力的能力最高;说的能力次之;读、写的能力就更差,其中以写为最差。文盲都能说话,但不会读、写,有些文盲说话还非常诙谐、有生活气息呢!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实际是大实话):
一个正常人的语言能力中,“听”最强,“说”次之,“读”和“写”最差。 如果用图象来表示,可以绘出如下图所示曲线:
听 说 读 写 图2.正常人语言能力曲线
横坐标是听说读写的能力。 纵坐标表示相应的水平。
形成一条由高到低的曲线,普通人都符合这条曲线。
但是,回过头来看看学校的英语教学――“听”的要求很低;“说”是空白;“读”的要求最高;“写”的要求也很低。所以可以绘制出这样的曲线:
听 说 读 写
图3.学校教学要求的语言能力曲线
图2 为正常人语言能力,即应用英语曲线; 图3 为学校英语能力,即应试英语曲线。 将二者相比较,可以看出区别明显。
如同医院使用心电图进行诊断,图3表明应试英语学习者处于一种“病态”。
要注意的是,能力与投入(如时间)成正比――
能力越高,表明投入越多;由于投入越多,能力才越高。 人的听力水平最高,说明在听力上时间的投入最多。
回顾我们从小学习母语的过程――
摇篮里的婴儿不会说话,但天天听大人讲话。大人不知说了多少句话,才“换来”婴儿一个字“妈”。无论他后来说多少话,听别人说话的时间肯定比他自己说的时间要多得多。从摇篮时期的听力灌输,到童年时的呀呀学语,都是这样――听力的接收量总是远远高于说的量。上学以后开始学习读写,而听的时间也总是远远超过说和读写的时间。
.
精品文档
在听说读写中,听读是输入,说写是输出。两进是两出的基础。在听说两者中,听是“输入”,说“输出”,听是说的基础。俗话说,“十聋九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语言能力高低表现在“输出”能力上,而“输出”的基础是“输入”。在“输入”上多下功夫,才能更多更好地“输出”。一个好的演说者或写作能力强的人,一定是视多见广、阅历丰富、勤学好问的人,因为他的“输入”多。
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在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听力的作用极其重要。 (2)语言学习的方向,是首先提高听力。
英语学习要高度重视听力训练。
轻视甚至忽视听力,是传统教学的误区,也是很多人没有学好或学不好英语的重要原因。 鉴于听力的极端重要性,下一讲“首重在听”将专门进行探讨。
3.如何学习?
在目前学校教育条件下,要学习和掌握英语工具,不能指望学校,主要靠自己想办法,把学校教学与课余时间自学相结合。
自学中强调听说训练,特别要学会工具的实际应用。
可以预料,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学校英语教育不可能有根本性改观。要学习、掌握英语工具,主要靠自己,就是一个自学的过程。
学习语言应掌握有关语言学习的―― 二、基本理念:
1.学语言一定要学会说话。
语言的最基本特点是语音的交流。出声音才是语言,不出声音只是文字符号。如果一个人学英语却不会说英语,他实际上学的不是“英语”而是“英文”,是二十六个字母不同排列的“文字游戏”。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里教的其实不是“英语”,而是“英文”;“英语”四(六)级证,实际上应该叫“英文”四(六)级证。 “听说领先”是学习母语的自然方式。凡是自然的东西学起来就容易,并能产生兴趣;反之,不自然的东西学起来就困难,令人生厌。
学习应用英语,就是学做正常的事、自然的事;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自信心。
一个原本正常的人,硬要被塑造成一个哑巴,自然形同炼狱,越学越痛苦,越学越黑暗。
2.沟通――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它产生于沟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沟通,而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还是沟通。
以口语学习为例。要紧紧抓住沟通,即和他人进行实际的对话这一环节,而靠自言自语或大吼大叫(对空气)都是不行的。
一谈到沟通,人们往往抱怨环境不好。
实际上,正是因为环境不好,才要运用我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想方设法创造环境,而创造了环境就要好好利用环境。例如,组织与英语有关的志愿者活动、英语角和Party等,其实质就是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以进行沟通练习。
同理,要学会写作,就要进行真实的笔头沟通,如书写英文报告、向媒体投稿和与外国人通信等。只进行封闭式的练笔是不行的。
.
精品文档
3.根本在“用”,不必“研究”。 语言工具是供人使用的。
我们是工具的使用者。对于使用者来说,根本的问题不是“学”,而是“用”。只有“用”,才到达学习的目的,才能享受“用”带来的乐趣和益处,进而更好地去“用”。而且“用”才是最好的“学”。 “学”是为了“用”,“学”了就要“用”,不“用”还不如不“学”。 有的人证书到手(学完了),但还不会用。那么他的问题归结到学习如何“用”,而不是再“学”语言本身。 比如,拿到了驾驶执照,就要用汽车这一工具解决日常通行问题,怎么能几十年没完没了地“学”开车而不用车?
工具能用就行,不必过多地去“研究”。
比如,现在我用的这枝笔,对我来说,没有不行,能用就行,完全没有必要去“研究”笔杆的材料结构、墨水的化学元素,那是厂家的任务。我的任务是讲课,要用这枝笔为讲课服务。如果课没讲好,却把笔研究得精深,有什么用?将英语作为“学问”研究,甚至将英语神化、圣化,是根本性的定位错误。位定错了全盘必然失败。
4.投入巨大,进步缓慢,退步却很快。 首先是时间的投入巨大。
想想我们从小到大,耳朵里灌了多少话,才逐渐能听懂;又张口说了多少话,才逐渐学会说…… 这一切都是用时间耗出来的。上中学时,可能有这样的体会:要考试了,数理化还可以临时抱佛脚,但是语文不行。语言的修炼需要长期积累,要的是平时的工夫。一个不善言谈的人,不可能拼命练两天就能够出口成章。语言学习的一大特点,就是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
但语言能力的退步却很快。而在语言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学外语,更如逆水行舟,要保持原有水平都不容易――三天不张嘴,说话就感到有些结巴。 因此,语言学习是――
5.勤奋者的事业。
学习语言要的是勤奋,并不需要多高的智商。(当然,这里指的是一般的应用。)把猫这种动物,有的人叫“咪”,地球那边的人叫“cat”,只不过是说法不一样,这里面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谁会不懂?
外语学得好的人通常是个勤奋的人,但不一定聪明。国外有些公司在招聘员工时,某些岗位对员工的要求是工作认真负责,而不需要外语能力。他们用什么指标衡量呢?在招聘启事上,提出对外语的较高要求。为什么?因为一个人的外语能力,往往反映出他的工作态度。
学外语方法很重要,但没有捷径。 同学经常向我讨教学习捷径,
对此我经常反问:“回想一下,你学汉语有没有捷径?” 回答都是:“没有。”
Ok,在母语环境下学习母语都没有捷径,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学外语,更没有什么捷径,只有困难更大,需要付出的智慧和汗水更多。
如果你人很聪明但缺乏毅力,劝你最好不要涉足外语学习。你可能把其它的事情做得好,但是学外语不合适。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外语要天天与它打交道。环境差,又没人管,只有靠自己,整个就是一个自学的过程,首先要能管得住自己。在这条道上一路走来,最大的收获是学会如何自我管理和控制、如何利用资源和创造条件,而学会外语本身倒成了副产品。这是我自学的最深体会。
.
精品文档
下面探讨一个重要的问题――学习动力。
如上所述,学习语言“费时间、进步慢、退步快”,而学英语更有环境差等不利因素,要想真正掌握这门工具,必须有强大的动力支撑。 那么,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动力从何而来?
三、目标导向
记得1999年那一次回国后,我在长安大学一个校区做关于英语学习的讲座,谈及英语的重要性,自己如何克服困难坚持自学等等。那时的讲座还没有经验,还不是像现在这样分为专题的系列讲座,而是同学问到哪儿就说到哪儿。到会的三、四百名同学情绪高涨,我也刹不住车了,从晚上七点一直讲到凌晨两点,就那样同学还异常兴奋不愿离去。经我再三提议,讲座才停止。我回到办公室后,一些同学又紧跟着来到办公室,执意要问最后一个问题。我说天太晚了,下次再谈吧。但他们一定要问这“最后一个问题”,否则回去也睡不着觉。(我了解到,每次讲座后很多人都睡不着觉。) 我说:“好吧,说吧,什么问题?”
他们说:“老师,你学英语的劲头那么大,真是不可思议。那么动力从何而来?” 我当时不假思索地回答:“兴趣”。
“不会吧,光有兴趣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动力!”同学说。
“是啊,”我又一想,他们说的有道理,只凭兴趣显然是不够的,那还有什么动力呢?这个问题我还从来没有想过。
我说,天太晚了,先回去休息,容我想好以后再讨论。
路是自己一步步走过来的,但还没有总结过。同学的提问,促使我回首往事。
反思走过的路,可以这样说:没有兴趣是不行的。但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明确的学习任务、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只有兴趣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现在我可以明确地说,兴趣有,但只占20%,最强大的动力来自明确的职业目标,占80%。
当“文化革命”刚刚结束、国家改革开放之初,我正值而立之年,时任中学教师。就在那时,我调整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做一名走向世界的大学专业教师。这一明确的职业目标,决定了我要学什么、怎么学和怎样用。以英语为例,虽然我早就开始自学英语,但真正立志掌握这门工具,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强大的动力始于明确的职业目标。只凭兴趣,绝对走不到今天。 在这里要指出的是,学习英语必须目的明确。
其实做任何事情不都是这样吗?目的要明确,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才谈得到如何做? “凡事皆项目”。要把英语学习作为项目运作,而项目运作首先就要求目标明确。 明确的极具诱惑力的目标是强大动力产生的前提。 我的学习动力,源自那个对我来说高而远的职业目标。
说它高,是因为当时我的能力和目标的要求相差很大――听说根本不会。一个“哑巴”要张口说话走天下,似乎是白日做梦。但那个极具诱惑力的目标激励着我发挥潜能、提高能力,梦想终于成真。
说它远,是因为作为规划,一般要十年左右的长时间完成。我制定了十年学习计划。目标虽然很高,但对于三千六百天中的每一步来说,又是能够做到的。每天进步一点点儿,累加起来就很可观。后来目标大约八年就提前实现了。
天下的项目不就是这样完成的吗?
一般说来,目标越高,激励作用就越大,结果相对越理想。目标要切合实际,经过努力能够实现或基本能够实现。
各人的目标各异,但不能没有。
如果毫无目的,建议不要涉足英语学习,或者拿到四级证就算了(如果不得不过级的话)。因为工具在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