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导论》教材简评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一书的成书情况,并从其编纂三原则:基础性、原典性、国际性三个方面分析该书的内容与框架是否合理。最后选取第三、第五、第七章具体分析该书是如何体现这三个原则的,同时提出了章节中的具体问题和建议。最后得出该书在课后思考题、原典的选择上存在一些问题,但该教材编写目的与教材内容所体现的精神一致,是一本具有实践意义的教材。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导论》;基础性;原典性;国际性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113-02
《汉语国际教育导论》是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为对象,旨在探索四川大学独特的汉语国际教育培养模式的引导性教材。它的定位是“提供专业基本知识与能力的概览,让本科生较为初步把握汉语国际教育的基本面貌,为进一步专业学习与教学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激发一些专业兴趣”。 教材的适用对象是刚刚接触汉语国际教育的本科生。他们对这个专业有着一定的兴趣,但缺少整体的认识和了解。《汉语国际教育导论》成书的目的就是“试图把刚进入大学
的本科生引入汉语国际教育的殿堂,‘走马观花’地展示汉语国际教育的广阔场景”。教材的基本编写理念秉承基础性、原典性、国际性三大原则。
《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一书分为八章,分别是:教育心理学及语言教育理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素质与能力、汉语国际教育课堂教学、汉语国际教育教材、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化概览概论、汉语国际教育水平测试与等级标准、汉语国际教育历史、现状与未来。这八章其中还包含了许多小章节,它几乎涵盖了一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必须要掌握的各项技能以及文化知识。所谓必须也就是最基础的专业知识。这与教材编写的基础性相吻合。但由于这本教材属于专业引导教材,所以每章都只是“简要概述本章的问题所涉及的基本领域,勾勒简单的历史,概括几个主要的领域成果成效”,“篇幅一般在1000字左右”。 基础性的内容,“走马观花”式的编排,以引导为宗旨的《汉语国际教育导论》它存在的条件就是后续有与各个章节相关的独立课程的设置。但本科期间的课程安排主要还是以本体知识的学习为主,二语习得和评估测试等方面的课程并非重点,教育学方面的只是也很少单独开设课程。没有更深入的学习,只是停留在了解层面的话,那“学汉语不如中文系的学生,学外语不如外语系的学生”这一问题并没有从根本得到上解决。有了引导性的教材后,还需要针对性的课
程深化才能达到本书出版的真正目的。
原典阅读一直是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特有的培养模式。文新学院自己编排出版的教材大多都沿用这一方法。原典阅读的好处在于我们能接收到第一手的资料,而不是几经翻译、引用的二手资料,原典保存了它的权威性。同时我们也能更直接的了解原典作者的意图。所谓原典一定是经过时间检验的这方面的经典著作,就像让小孩子从小读名著一样,原典阅读能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一开始就接触这个专业最经典前沿的观念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
但原典的选择是编者学术观点的体现,所选原典是否能代表学术界最受认可和权威性的观点呢?而且原典阅读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能真正落实。以我个人经验而言,老师往往不会将原典作为上课内容,而是让同学们自己下课去看。这种没有硬性的规定很难在学生中落实。专业性外文原典阅读对于本科生来说应该是具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招收的学生水平基本都很高,但我认为还是应该将水平不够的同学考虑进去。
汉语国际教育从其名字当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专业需要与国际密切接轨。《汉语国际教育导论》则是从编者开始就做到了这一点。编委中不仅包括了四川大学的许多优秀老师,还有韩国又松大学的甘瑞瑗老师,以及美国圣十字学院的何宝璋老师、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的愈志强老师。他们为
这本教材的国际性视野提供了保障。教材内容也体现理论其国际性。第四章汉语国际教育教材不仅收录了中国大陆的教材,还分别说了美国、法国的汉语教材情况。第五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就从北美学生、欧洲学生、亚洲学生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学生的汉语作为第二外语学习的情况分别描述。第六章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化概览概论则从美国、法国、意大利、韩国汉语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更具体的谈论不同国家的汉语学习情况。
这也是我觉得这本教材最精彩与实用的部分。因为这本书的教学对象是大多数未来都会成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学生学习汉语的现状和特征在实践中能很大程度上帮助到他们。
下面我就从教材的第三、五、七章的简要分析来说明这本教材如何秉承基础性、原典性和国际性的。以及我对这些章节的一些看法。
第三章汉语国际教育课堂教学。这章所涉及的知识是一个合格的汉语国家教育老师必须熟练操作的范围,分别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计算机辅助、文化教学几个方面。这些知识也是汉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语言要素。第一节汉字与词汇教学”。本节概述中字、词、字与词三个视角对待初级学者的教学。列举了先文后语、先语后文、语文并进等“第一节课”路线,然后选择了教常用字的中间线路和先
认知的策略,有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区分教学对象是汉字文化背景还是拼音文字背景这样的观点。第二节“听力教学”在文末强调了听力的创新性、创造性和预听活动。预听活动成为一种语言交际的前提,涉及到了文本知识与语言环境,甚至语体的问题。可以说是听力教学中一开始就需要予以重视的。让理解不再成为听力的终点,而扩展为实际环境中的、对言外之意的考察上。
这一章的原典选择也很好的体现了基础性原则。如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石峰《汉语语音教学笔记》其中都有很所实用的方法和例子可供我们学习和参考。《汉语语音教学笔记》就是基于长期的汉语一线教学和实验的语音研究成果。阅读这篇文章有利于教材使用者运用汉语拼音进行汉语语音教学。 第五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是从教学客体,即汉语学习者的方面来写的。不是用传输,而是从反馈的角度写的。其中包括“学习者的母语、目的语、中介语,学习者普遍性的认知规律与习得方式,以及学习者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以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作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将来可能面向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掌握第二语言习得一般规律,有利于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这一章分别从北美学生、欧洲学生、亚洲学生的汉语习得情况阐述了这些国家的汉语学习者普遍存在的语音、声调、汉字、语篇等方面的特征和偏误。原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