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在本节中应当侧重学习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尤其出其现代人文地理特征。本节教材主要内容有(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2)水旱灾害频繁;(3)自给有余的的粮食生产;(4)发展中的工业。学习本节知识,可将印度同我国相比,从另一侧面加强学生对我国的国情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掌握印度地形和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 简单分析印度粮食生产由大量进口到自给有余的变化原因。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孟买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分布图”和“南亚1月、7月风向图”,了解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三、教学重难点
1、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2、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1.自学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图导图练法: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手填图、动口说图,使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多种地理智能;
3.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4.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五、教学过程
(一)水旱灾害频繁
导入:印度——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从位置、地形、人口三个方面学习了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并从中了解了这个文明古国的辉煌过去。但就是这样一个国度,却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
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1、对照亚洲气候类型图,说出印度的气候类型。读图7.38并与东南亚曼谷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对比,分析该气候类型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2、分析“孟买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分布图”和“南亚1月、7月风向图”,了解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并指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特别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为什
么印度的降水会有旱季、雨季的差别呢?
3、印度的降水变化主要受季风影响。读图7.39和图7.40说明影响印度的西南季风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西南季风的强弱与水旱灾害之间的关系。
学生讨论,并填表。 表格1 月份 风向 吹向 降水季节 6—9月 西南风 海洋—陆地 雨季 10月—次年5月 东北风 陆地—海洋 旱季 表格2 水灾 旱灾 西南风的变化 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 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 4、小结,由于受季风(特别是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过于集中,且年际间变化极大,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又很少,水旱灾害频繁。为了抵御灾害,印度人民修筑了很多水利工程,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抗灾的需求,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引出频繁的水旱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二)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
导入:民以食为天,众多的人口,使得印度成为粮食消费大国。但是,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印度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如何才能解决粮食问题成为印度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印度实行了“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粮食供应状况逐步得到改善。
1、结合人口、地形、气候、分析印度发展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件?
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有利条件:耕地面积广,大部分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降水丰沛。 不利条件:经常发生水旱灾害。 2、学生自学 “绿色革命”。
3、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主要的粮食作物: (1)作物种类:水稻、小麦。
(2)读水稻、小麦分布图;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印度地形图。分析水稻、小麦的分布于降水、地形的关系。
4、了解印度的饮食习惯。 (三)总结
印度虽然面临着频繁的水旱灾害,可农业不但解决了十几亿人的粮食问题,而且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从中可以看出印度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所取得的成果。但人口增长太快,数量巨大,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对农业生产构成很大的压力。如何解决人口与粮食的矛盾?仍然是重中之重。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印度
水旱灾害频繁:1、原因
2、西南季风与降水的关系 自己有余的粮食生产:1、主要粮食作物 2、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