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教育心理学分析教学中的一个案例 -----高一新生活适应性心理辅导
适应性主要是指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否轻松地适应环境,并有效地发挥其身心机能的程度。适应性其实也可视不心理健康的程度,适应良好则称之为心理健康,适应不良则可能导致各种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产生。
心理适应性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心理适应性教育的目的在于预防备矫正心理和行为障碍,增强适应能力,维护心理健康。心理适应性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该根据学生心理和行为异常的类型特征来选择和实施。
一、新环境的适应性辅导
新环境适应性的辅导包括对生活环境的熟悉、生活内容的调整、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习惯的养成、生活态度的形成以及合理应对心理压力、心理矛盾和烦恼等内容。
首先,让学生感受到愉悦的心情。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会因陌生而感到紧张和不安全,甚至产生焦虑情绪。学期初,我向高一新同学进行英德一中的光荣传统教育,让悠久的历史、辉煌的办学成绩、一流的师资、良好的学风、花园般的校园,去激发新同学的自豪感和愉悦感,克服紧张焦虑情绪,积极实现新角色的转化。
增强学生适应新环境的自信心。班主任对新同学的重视和关注能
1
激发其尽快适应新环境,争取新的表现。开学初,当我刚接到新生的档案资料时,就在第一时间为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库,包括每一位新生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初中时的表现和获奖情况、个人的兴趣爱好、理想和志愿等等,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准备好第一手资料。开学后,班主任更要与同学们多接触,通过家访、电访和谈心等途径对他们的性格、心理状况等个人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然后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另外,我还让学生自找同桌,让学生有志趣相投的合作伙伴,产生安全感、愉快感,进而增强适应新环境的自信心。
让学生尽快熟悉周围环境。由于来自乡镇的新生较多,他们对英德城区的情况不怎么熟悉,对学校的环境也感到陌生。为了让学生尽快熟悉周围环境,我收集相关资料,给学生介绍市区的城市特色、风俗人情、交通布局等大致情况。当然最重要的是详细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包括学校重要建筑物的平面图,如办公室、实验室、体育馆、音乐室、图书馆、饭堂等重要设施,还包括磁卡电话亭、洗手间、冷热水的供水处、安全通道、楼梯口,以及学校附近的道路、交通情况和学校的作息时间等等,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缓解因对环境陌生而产生的焦虑,从而避免因此而耽误学生和生活。
营造优秀的班级文化,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认可且充分体现其思想、行动、言论的价值取向、思想导向、行为准则和公共舆论的总和。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具有凝取、约束、鼓舞、同化的作用。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引导学生形
2
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高雅的志趣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具有强大的教育作用。
新学期初,我以多种方式进行广泛的调查、座谈,了解情况,提出班级精神,把班级精神物化为一段简洁的文字或一句口号,如“一班就是一不一般”,“众志成城,一班必胜”等。在以后的班级管理的工作中,通过主题班会和班级活动等方式,不断强化这种精神,弘扬这种精神,让其深入人心,凝聚集体、规范个人、促进发展。我还让学生抄写一些名人警句,拿出自己的美术作品来布置课室;开辟学习园地,形成好学竞争的氛围;在除旧迎新之际,我让学生自主地设计班级的布置方案,他们贴对联、挂灯笼,把每一位同学的新年心愿都贴在“愿望树”上,营造一种家的温馨,学生对班级更有归属感。
二、学习心理适应性辅导 (一)积极转变学习观念
随着学习目标提升,学习任务的增加,高一的新同学们可能都会感觉到比初三时更累。尤其是本届高一实行新课程的改革,学习的范围迅速扩大,学习不只局限于教材和课堂;也不能光靠老师,更要求学生有主动积极的态度。如果学生仍然按照旧的学习观念来学习,就会导致学习上的不适应。
我们学校教学的优良传统是“严、勤、活”,尤其是一个“活”字,相当了得。既是活泼的活,又是灵活的活。区别于“填鸭式”的教学观念,我们学校历来是遵循教学规律,没有硬性的加班加点,不搞题海战术,疲劳战术,而是轻负担,重质量,“活教活学”。学校要
3
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自主地学习,主动地探究,积极地实践。这种独特的“活教活学”,既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一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终身受益。这个“活”字还包括“活动”。我们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充实高中阶段的生活内容,如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各种社团和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读书节、漫画节,既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又为学生提供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奠定学生未来三十年的发展基础。
为了让学校的优良传统迅速在新生身上得到传承,我精心设计了“新学期,新挑战”、“高中学习的秘密”等主题班会,就“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性——个人素质发展培养的战略性阶段,促进个人成材的关键时期”。我还让科任老师言传身教学校的“活”,找“过来人”给学生传授经验,通过各种渠道渗透“活教活学”的优良传统,让新同学积极转变学习观念,做好初中到高中的过渡衔接,迈出名校成材的第一步。
(二)学习方法的适应性调整
初中阶段,课程难度不大,而且初中任课老师经常会把教学内容分析得既细致又透彻,还有徨的练习训练,这样学生会觉得容易掌握。到了高中,教学内容比初中要深、广、难。一节课下来,内容比初中时期多了很多,学生一时难以“消化”;开设的课程又多,复习时好象无处着手。
其实,随着学习阶段的提升和教师教法的改变,学习方法也应该
4
随之改变。
学习方法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科任教师渗透学法的指导。我设计了“实话实说”等主师班会,邀请数学、物理、化学、地理、政治、历史等科任老师,根据各科的学科特点,学科能力的要求,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让学情与教情得到充分的沟通。这种面对面,平等交流的形式相当受学生的欢迎,学生认为非常实在。学生对高中阶段的学习以及各科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我还引导学生自行组织各科学习小组,有固定活动的时间,设定主持人和探讨主题,让学生能在小组中思维碰撞,探究学习问题、交流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策略,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由于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学习的能力上有差异,我还采取了个性化辅导策略。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以及数据的统计分析,不断地完善每位同学个人档案。个性化的档案包括学生以往的学习情况,个人的兴趣爱好,各学科学习发展的情况,藉此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
我还在班上开辟学习园地,既有介绍英德一中的教学传统特色的专辑,也有新课程改革的动态和各科的学法指导,还让学生自行组织和设计,展示同学的优秀作业,张贴同学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个人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这样 学生就有一个自我展示和交流的空间,对新集体逐渐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部分同学认为初中学得好,只要跟着老师走就行;初中的考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