械和分子扩散的总和。(3)机械弥散:其是局部水流流速相对于平均流速上下波动带来的混合现象。
一、水文地质参数:其是表征岩土水文地质性能大小的数量指标,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基础资料。主要包括: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u,含水层的渗透系数K和导水系数T,承压含水层贮水系数u*,弱透水层的越流系数B,含水介质的水动力弥散系数D. 确定这些水文地质参数的方法有:野外水文地质试验;用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来确定;实验室实验;数值法反演。
二、给水度:是表征潜水含水层给水能力和储蓄水量能力的一个指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面积的潜水含水层柱体,当潜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时,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排出的水量体积和相应的潜水含水层体积的比值。给水度不仅和包气带的岩性有关,而且随排水时间、潜水埋深、水位变化幅度及水质的变化而变化。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可采用野外试验和室内试验的方 法确定,但必须保持含水层的天然结构,或利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观测孔的水位下降资料计算确定。
三、渗透系数:又称水力传导系数,是描述介质渗透能力的重要水文地质参数。定义为水力坡度为1时介质中水流的渗流速度(m/d, cm/s)。
四、导水系数:是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与其厚度的乘积,即水力梯度为1时,通过含水层的单宽流量(m2/d)。
一、补给量:是指天然状态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从下列途径进入含水层(带)的水量,包括:地下水径流的流入,降水入渗,地表水渗入,越流补给和人工补给。可以分为天然补给量和开采补给量。前者在天然条件下存在的侧向和垂向补给量;后者是指开采激化后引起的增加补给量,也叫开采激化补给量。比如长时期开采疏通邻近含水层引起水补给增加。 二、储存量:是指储存于含水层内的重力水体积,由天然调节储存量和固定储存量组成。天然调节储存量:一次降水或一个补给期内,含水层中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间的储存量。固定储存量:地下水在补给周期内,最低水位以下含水层中的储存量,由人工调节储存量和永久储存量组成。
三、允许开采量:是指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构筑物,在下述前提下,单位时间从水文地质单元或取水地段中能够取得的水量:(1)整个开采期内出水量不会减少;(2)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3)水质和水温变化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开采;(4)不发生危害性的环境地质现象。
四、水量评价应考虑的因素:1.“三水”在自然与人为因素下的相互转化;2.地下水水量、水质、水文三方面关系及开采后可能发生的变化;3.开采后排泄量的减少、补给量的增加以及储存量利用的可能性;4.水源地之间的相互影响。 五、各勘察阶段的评价要求:1.普查阶段:精度要求符合D级: ??( 1) 初步查明含水层(带)的空间分布及水文地质特征。 ?? (2) 初步圈定可能富水的地段。 ?? (3) 根据单孔抽水试验确定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 ?? (4) 概略评价地下水资源,估算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2.初勘阶段,精度要求符合C级:
(1)基本查明含水层(带)的空间分布及水文地质特征。 (2)初步掌握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其动态变化规律。
(3)根据带观测孔的单孔抽水试验或枯水期的地下水动态资料确定有代表性的水文地质参数。
(4)结合开采方案初步计算允许开采量,提出合理的采用值。 (5)初步论证补给量,提出拟建水源地的可靠性评价。 3.详勘阶段:精度要求达到B级。 (1)查明拟建水源地区的水
文地质条件与供水有关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提出开采地下水必需的有关含水层资料和数据。 (2)根据一个水文年以上的地下水动态资料和群孔抽水试验或开采性抽水试验,验证水文地质计算参数,掌握含水层的补给条件及供水能力。 (3)结合具体的开采方案建 立和完善数值模型,计算和评价补给量,确定允许开采量。 (4)预测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水位、水量、水质可能发生的变化。 (5)提出不使地下水水量减少和水质变差的保护措施。 4.开采阶段,精度达到A级(验证) (1)具有为解决开采水源地具体课题所进行的专门研究和试验成果。 (2)根据开采的动态资料进一步完善地下水数值模型,并逐步建立地下水管理模型。 (3)掌握3年以上水源地连 续的开采动态资料,并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进行系统的多年的均衡计算和评 (4)提出水源地改造、扩建及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具体措施。
六、补给量计算:地下水补给量应计算由下列途径进入含水层(带)的水量:(1)地下水径流的流入。(2)降水渗入。(3)地表水渗入。(4)越流补给。(5)其他途径渗入。普查、初勘、详勘阶段应按自然条件下计算地下水补给量;开采阶段应按开采条件下计算地下水补给量。 七、计算允许开采量的几种方法:1)开采试验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一般很难查清补给边介和补给量;需水量不大,而又急需做出评价)Q抽=Q补+μF·ΔS/Δt;2)水量均衡法(可以适用于任何水文地质条件和开采条件,但因均衡要素不易测准,所以目前主要用于平原潜水区);3)开采强度法;4)水文比拟法(适用于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基本相近的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Q0=M0F,Q0=评价区的开采量(m3/d);F=评价区的面积 (km2);M0=其它区域地下水开采模数(L/s/km2));5)相关分析法(当勘察区附近有多年开采资料时,开采量Q与相应的水位降深S,建立两者的相关关系);6)解析法;7)数值法。 一、地下水水质:其是指水和其中所含的物质组分所共同表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征。 二、对饮用水物理性质的要求:无色、无味、无臭、不含可见物,清凉可口(水温7-11 C)。 三、地下水的一般化学指标:包括总溶解固体(限值1000 mg/L),总硬度((以CaCO3计),450 mg/L),氯化物(250 mg/L),硫酸盐(250 mg/L),铝,铁,锰,铜,锌,COD,pH
简答题
第一章: 1.水文地质调查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有五种: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勘探,水文地质实验,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室内试验分析。
2.中国的水文地质勘察分为:普查,详查和开采三个阶段
3.普查阶段目的:只是查明区域性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变化规律,为各项国名经济建设提供规划资料。 详查阶段目的:为国民经济建设部门提供所需的水文地质依据 开采阶段目的:根据开采过程中出现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问题来确定具任务。
3.设计书的编制应遵循接受任务,收集有关资料,现场踏勘和组织编写的程序进行 4.设计书附图与附件的内容:( 1):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图( 2):区域水文地质略图( 3):工作布置图。 (4):典型水文地质勘探孔设计图 (5)其他附件 5.设计书审查工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审查,也可委托有关部门或单位组织审查,通过审查后才能组织实施。 第二章: 1.水文地质测绘:为了解水文地质条件的一种以地面观察测绘为主的野外工作。 2.测绘填图时所划分单元的最小尺寸,一般规定为2mm.
3.水文地质观测线的布置:(1):从主要含水层的补给区向排泄区,即水文地质条件变化最大的方向布置 (2):沿能见到更多的井,泉,钻孔等天然和人工地下水露头点及地表水体的方向布置 (3):所布置的观测线上应有较多的地质露头 水文地质点的布置:应布置在泉、井、钻孔和地表水体处、主要的含水层或含 水断裂带的露头处,地表水渗漏地段等重要的水文地址界线上,以及布置在能 反映地下水存在于活动的各种自然地理的、地质的和物理
地质现象等标志处
4.野外测绘时采用底图的比例如何确定:一般在野外测绘填图时,采用比例尺较提交的成果图大一级的地形图作为填图的底图,如要进行1:5万比例尺的水文地质测绘,可采用1:2.5万比例尺的地形图作为外作业的底图,外作业图完成后,再缩制成1:5万比例尺图件作为正式提交的资料。
5岩性特征往往决定了地下水的含水类型
6.地貌调查的基本方法:形态分析法,沉积物相关分析法,遥感技术的应用 7.对地下水露头点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是水文地质测绘的核心工作。 8.泉是地下水直接流出地表的天然露头。 9地下水人工露头调查内容包括: (1):调查水井或钻孔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貌单元,井的深度,结构,形状,孔径,井孔口的高程,井使用的年限和卫生防护 (2):调查水井或钻孔所揭露的地层剖面,确定含水层的位置和厚度 (3):测量水井,水温,并选择有代表性的水井进行取水样分析。通过调查访问搜集水井的水位和涌水量的变化情况。 (4):调查井水的用途和提水设备的情况。 (5):对自流井应调查出水自流的深度及位置,隔水顶板的分布和含水层的岩性,厚度以及水头高度与流量变化情况;对坎儿井应分别查明各井筒的剖面和各段暗渠的流量以及补给地下水的含水层( 6):进行简易的抽水试验 10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一般选择河流平直而无支流的地段进行流量测量,测量其上下游两个断面之间的流量差,如果上游断面流量大于下游断面流量,说明河流补给地下水,反之,则地下水补给地表水。
第三章 1物探能做的内容:一般用来揭示地下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及其分布,了解基岩的里藏深度和岩性,确定影伏构造的位置,岩溶发育地段,寻找地下淡水,热水,测定地下水流速,流向,分析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3.热红外影像用途:( 1):反映因地下水露头或浅层地下水存在而导致的地物热异常。( 2):可利用热红外遥感技术有效地探测干旱地区地下水富集带的信息 (3):用热红外遥感方法勘察地下热水资源的效果更佳 4.电测探法:用以探测地下水的埋深或比较平缓的岩层的垂向分布 电剖面法:用于探查水平方向地质情况的变化,用于寻找含水地段,断层破碎带或地质填图等。 5.地面核磁共振找水技术是目前唯一可用于直接探测地下水的物探技术。
第四章 1.水文地质钻孔的类型有:地质孔,水文地质孔,探采结合孔和观测孔 2.水文地质钻探的特点: (1):水文地质钻孔的孔径较大 (2):水文地质钻孔的结构复杂 (3):水文地质钻探对所采用的冲洗液要求很严格( 4):水文地质钻探的工序较复杂,施工期也较长( 5):水文地质钻进过程中观测的项目多
3水文地质钻探综合成果图主要包括:钻孔结构,地层柱状图,地质—水文地质描述及孔中完成的实验,分析等资料 4.钻进过程中的编录工作内容: (1):钻孔类型与钻孔位置 (2):钻进情况 (3):地层情况 (4):观测与试验 (5):钻孔结构 第五章 1.抽水试验观测孔的布置:1);以抽水孔为原点,宜布置1-2条观测线 (2):仅有1条观测线时,宜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2条时,其中一条宜平行于地下水流向布置 (3):每条观测线上的观测孔宜为3个( 4):距抽水孔近的第一个观测孔,应避开三维流的影响,其距离不小于含水层厚度;最远的观测孔距第一个观测孔不能太远,保证每个观测孔内有一定水位的下降值。 (5)各观测孔的过滤器长度相等。并安置在同一含水层和同一深度。 2.抽水实验时,水位下降次数应根据试验的目的来确定,宜进行3次。其中最大下降值可接近孔内的设计动水位,其余两次为最大下降值的1/3和2/3 3.抽水试验的稳定延续时间,符合:卵石和粗砂含水层为8小时;中砂,细砂和粉砂含水层为16小时;基岩含水层为24小时。
4.开采性抽水试验宜符合: (1);宜在枯水期进行 (2):总出水量等于或接近需水量 (3):下降漏斗的水文能稳定时,则稳定延续期不少于1个月( 4):下降漏斗的水位不能稳定时,抽水时间延续至下一个补给期
5.抽水试验所用的测水用具包括水位计,流量计,水温计 6.室内资料整理包括:(1)绘制各种综合图表 (2):计算水文地质参数 (3):编写抽水试验报告
7.压水试验成果主要用于评价岩体的渗透特性,也就是透水率 8.压水试验的试段长度一般为5m
9.渗水试验最常用的方法有试坑法,单环法和双环法
10.(1)试坑法优缺点:1.装置简单2.受侧向渗透的影响大,试验成果精度差 (2):单环法优缺点:1装置简单 2.没有考虑侧向渗透的影响大,实验成果精度稍差( 3):双环法优点:1.装置较复杂 2基本排除了侧向渗透的影响,试验成果精度较高 11.连通试验用途: (1)地下水运动的方向,速度( 2):地下河系的连通延展,分布情况( 3):地表水和岩溶水转化关系 (4):各孤立岩溶水点之间关系 12.连通试验的方法可分为两类:水位传递法和指示剂法 第六章 1.气象,水文因素是影响潜水动态形成的主要因素
2.对深层承压水来说,气象,水文因素对其动态形成的影响大为减弱,而地质因素的作用则显著增强
3. μ值的确定方法:直接测试法(筒测法,试坑法,地中渗透仪发,剖面含水率测量,抽水试验),间接测试法
4. 河渠入渗量的测定方法:测流法,地中渗透计测定法,水动力学计算法
5. 测流法:根据岩性划分不同的测水段,在各水段上选择水道平直,没有支流流入或流出的地段,在该地段的上下端分别设立测水站实测水道流量。则其上下端流量的差值,即为该河段对地下水的入渗补给量。所选择的测流段如有人工取水量,亦应扣除。当水面宽度很大时,还应扣除水面蒸发量。
6.越流系数:就是当抽水含水层和供越流的非抽水含水层之间的水头差为一个单位时,单位时间内通过两含水层之间的弱透水层的单位面积发生的越流水量 越流因素B:主含水层的导水系数与弱透水层越流系数倒数的乘积的平方根
第七章 1.渗坑,渗井和固体废物堆放区的污染物在含水层渗透性较大的地区以条带状污染扩散,监测井应沿地下水流向布设,以平行及垂直的监测线进行控制
2渗坑,渗井和固体废弃物堆放区的污染物在含水层透性小的地区以点状污染扩散,可在污染源附近按十字形布设监测线进行控制
第8章 1:图件编制的要求:必编图件为实际材料图,地质地貌图,地下水资源图,综合水文地质图,地下水化学图,地下水环境图,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图
2:松散岩类孔隙水的富水等级划分根据有:单井涌水量,单位涌水量,地下水补给模数 基岩裂隙水的富水等级划分根据:单井涌水量,泉水流量,地下水径流模数 第九章 1.辐射井:是垂直集水井和水平集水管联合构成的一种井型,即从集水井壁上沿径向设置辐射井管借以取集地下水的构筑物。因其水平集水管呈辐射状故得名
2.渗渠:利用水平集水渠以取集浅层地下水或河床,水库底的渗透水的取水构筑物,由水平集水渠,集水井和泵站组成
3.地下水天然资源是指天然条件下,地下水在循环交替过程中,可以得到恢复的那部分水量,即多年平均补给量
4.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分级: (1):A级允许开采量是经过多年开采验证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是水源地扩建勘探报告所要提交的允许开采量 (2):B级允许开采量是水源地勘探报告
所要提交的允许开采量( 3):C级允许开采量是水源地详查报告或区域水文地质详查报告所要提交的地下水资源量 (4):D级允许开采量是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或水源地普查报告所要提交的地下水资源量 (5):E级允许开采量是大面积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估计的地下水资源量
第十章 1.水库渗漏:库水沿透水岩,土带向库外低地渗漏的现象。可分为坝区渗漏和库区渗漏两部分
2.坝区渗漏:大坝建成后,库水在坝上,下游水文差作用下,经坝基和坝肩岩,土体中的裂隙,孔隙,破碎带或喀斯特通道向坝下游渗漏的现象 3.库区渗漏包括:库水的渗透损失和渗漏损失
4.渗透损失:库岸和库底岩,土地因吸水饱和而使库水产生的损失
5.渗漏损失:库水沿透水层,溶洞,断裂破碎带,裂隙节理带等连贯性通道外渗而引起的损失
6.影响水库渗漏的地质因素:( 1):地形地貌条件 (2):地层岩性及构造( 3):地质构造( 4):水文地质条件 (5):岩溶发育特征 (6):渗漏通道及其连通性 (7):坝体的组成物质 7.水库的渗漏通道:是透水岩层,透水带,岩溶管道
8.沉积岩地区水库:一般是由透水岩石,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构成漏水通道
9.第四纪堆积物层水库:坝下渗漏通道常见的是古河道,河床和阶段内的砂卵砾石层
10.病险水库的水文地质勘察包括:病险水库安全鉴定勘察,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设计勘察 11水库的防渗措施: (1):坝基的垂直防渗措施 (2):坝体防渗措施 (3):溶洞的防渗措施 (4):对渗漏面积较大的基岩破碎带及节理密集带的防渗措施 (5):砂卵石渗漏库区的防渗措施
12浸没:水库蓄水后使库区周围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地面盐碱化,沼泽化及建筑物地基条件恶化
13.浸没标准:是指地下水对市镇建筑,工矿企业,道路和各种农作物的安全埋藏深度 14砂土液化:是指饱水砂土在受到震动时,由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急剧增大,砂土由固态变为流态承载力急剧降低的现象
15渗透压力:指渗透到坝基下混凝土与岩土接触面或坝肩岩土体空隙中的水,在上下游水头差作用下产生的静水压力
16.扬压力:渗透水流作用在坝基础底面的向上压力 包括浮托力和渗透压力、
17机械管涌:在松散土层或岩体的软弱结构面中,由于渗流的冲刷及动水压力作用,可以将细小颗粒携带出来,严重时,使地基形成空洞而导致破坏
18流土:在松散地层地区,在渗流作用下可以使大片的土体产生浮动以至被冲出的现象 19.渗透变形:机械管涌或流土可使坝基掏出空洞,从而引起沉陷变形 20.化学管涌是地下岩土体被水溶蚀的现象
21.临界水力比降:使动水压力等于土体浮容重时的水力坡降 22.外水压力:作用在隧洞衬砌外缘的水压力
23.折减系数:作用在衬砌上的外水压力水头与地下水位到隧道的水柱高之比
24,。渠道渗漏可分为:自由渗漏和顶托渗漏 自由渗漏:地下水峰未上升至渠地,渠道内的水流与地下水不形成连续的水流,渠水的渗漏不受地下水影响,此时的渠水渗漏称为自由渗漏 顶托渗漏:地下水峰上升至渠底,渠道的渗漏受到地下水顶托影响 第十二章 1.农田排水:采取排除农田多余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技术措施
2.排涝:排除因降雨致影响作物无法正常生长的多余地表水 排渍:排除多余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减小耕作层土壤含水率。使作物不致减产 3.红层:自三叠纪末期至白垩纪沉积了一套河、湖相巨厚红色碎屑岩系,岩性单一,以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