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众数为5棵,中位数为5棵 (3)==5.3(棵).
估计260名学生共植树5.3×260=1378(棵).
24.请阅读下列材料:
问题:如图1,在菱形ABCD和菱形BEFG中,点A,B,E在同一条直线上,P是线段DF的中点,连接PG,PC.若∠ABC=∠BEF=60°,探究PG与PC的位置关系及的值. 小聪同学的思路是:延长GP交DC于点H,构造全等三角形,经过推理使问题得到解决.请你参考小聪同学的思路,探究并解决下列问题:
(1)写出上面问题中线段PG与PC的位置关系及的值; (2)将图1中的菱形BEFG绕点B顺时针旋转,使菱形BEFG的对角线BF恰好与菱形ABCD的边AB在同一条直线上,原问题中的其他条件不变(如图2).你在(1)中得到的两个结论是否发生变化?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3)若图1中∠ABC=∠BEF=2α(0°<α<90°),将菱形BEFG绕点B顺时针旋转任意角度,原问题中的其他条件不变,请你直接写出的值(用含α的式子表示).
【考点】菱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分析】(1)根据题意可知小聪的思路为,通过判定三角形DHP和PGF为全等三角形来得出证明三角形HCG为等腰三角形且P为底边中点的条件;
(2)思路同上,延长GP交AD于点H,连接CH,CG,本题中除了如(1)中证明△GFP≌△HDP(得到P是HG中点)外还需证明△HDC≌△GBC(得出三角形CHG是等腰三角形).
(3)∠ABC=∠BEF=2α(0°<α<90°),那么∠PCG=90°﹣α,由(1)可知:PG:PC=tan(90°﹣α). 【解答】解:(1)∵CD∥GF,∠PDH=∠PFG,∠DHP=∠PGF,DP=PF, ∴△DPH≌△FGP, ∴PH=PG,DH=GF,
∵CD=BC,GF=GB=DH, ∴CH=CG,
∴CP⊥HG,∠ABC=60°, ∴∠DCG=120°, ∴∠PCG=60°,
∴PG:PC=tan60°=,
∴线段PG与PC的位置关系是PG⊥PC, =;
(2)猜想:(1)中的结论没有发生变化.
证明:如图2,延长GP交AD于点H,连接CH, ∵P是线段DF的中点,
∴FP=DP, ∵AD∥GF,
∴∠HDP=∠GFP, ∵∠GPF=∠HPD,
∴△GFP≌△HDP(ASA), ∴GP=HP,GF=HD, ∵四边形ABCD是菱形,
∴CD=CB,∠HDC=∠ABC=60°,
∵∠ABC=∠BEF=60°,菱形BEFG的对角线BF恰好与菱形ABCD的边AB在同一条直线上,
∴∠GBF=60°, ∴∠HDC=∠GBF,
∵四边形BEFG是菱形, ∴GF=GB, ∴HD=GB,
∴△HDC≌△GBC,
∴CH=CG,∠HCD=∠GCB
∴PG⊥PC(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ABC=60°
∴∠DCB=∠HCD+∠HCB=120° ∵∠HCG=∠HCB+∠GCB ∴∠HCG=120° ∴∠GCP=60°
∴=tan∠GCP=tan60°=;
(3)∵∠ABC=∠BEF=2α(0°<α<90°), ∴∠PCG=90°﹣α,
由(1)可知:PG:PC=tan(90°﹣α), ∴=tan(90°﹣α).
2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矩形ABCD的三个顶点B(4,0),C(8,0),D(8,8),抛物线y=ax2+bx过A,C两点,动点P从点A出发,沿线段AB向终点B运动,同时点Q从点C出发,沿线段CD向终点D运动,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运动时间为t秒,过点P作PE⊥AB交AC于点E.
(1)直接写出点A的坐标,并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2)过点E作EF⊥AD于点F,交抛物线于点G,当t为何值时,△AGC的面积最大?最大值为多少?
(3)连接EQ,在点P,Q运动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个时刻,使得以C,E,Q为顶点的△CEQ为等腰三角形?如果存在,请直接写出相应的t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 【分析】(1)由于四边形ABCD为矩形,所以A点与D点纵坐标相同,A点与B点横坐标相同;
(2)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PE、PB的长,可得E点坐标,根据平行于y轴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是较大的纵坐标减较小的纵坐标,可得GE的长,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二次函数,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可得答案;
EC=CQ,EQ=EC(3)若构成等腰三角形,则三条边中有两条边相等即可,于是可分EQ=QC,
三种情况讨论.若有两种情况时间相同,则三边长度相同,为等腰三角形. 【解答】解:(1)因为点B的横坐标为4,点D的纵坐标为8,AD∥x轴,AB∥y轴,所以点A的坐标为(4,8). 将A(4,8)、C(8,0)两点坐标分别代入y=ax2+bx得, 解得.
故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4x;
(2)∵PE∥BC,∴△APE∽△ABC, =,即=,PE=AP=t,PB=8﹣t, E(4+t,8﹣t),G点的坐标为(4+t,﹣t2+8), GE=(﹣t2+8)﹣(8﹣t)=﹣t2+t, S△AGC=GE?(xC﹣xA)=(﹣t2+t)(8﹣4)=﹣(t﹣4)2+4, 当t=4时,△AGC的面积最大,最大值为4; (3)①当EQ=QC时,∵Q(8,t),E(4+t,8﹣t),QC=t, 所以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得: (t﹣4)2+(8﹣2t)2=t2. 整理得13t2﹣144t+320=0,
解得t=或t==8(此时E、C重合,不能构成三角形,舍去). ②当EC=CQ时, 因为E(4+t,8﹣t),C(8,0),QC=t, 所以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得: (4+t﹣8)2+(8﹣t)2=t2.
整理得t2﹣80t+320=0,t=40﹣16,t=40+16>8(此时Q不在矩形的边上,舍去). ③当EQ=EC时, 因为Q(8,t),E(4+t,8﹣t),C(8,0), 所以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得:(t﹣4)2+(8﹣2t)2=(4+t﹣8)2+(8﹣t)2, 解得t=0(此时Q、C重合,不能构成三角形,舍去)或t=. 于是t1=,t2=,t3=40﹣16.
2024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