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认识和识别电路
第一讲(第九章《简单电路》 §1认识电路)
学习目标:
1.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
2. 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从电路的组成认识开关、导线的作用
3. 通过实验,知道并能识别通路、断路、短路 三种电路状态.知道短路的危害。
4. 能画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5. 结合电风扇、电子门铃、手电筒等实际电路,学会实物图与电路图间的转换。
6. 能根据文字叙述的要求设计出对应的电路图.通过规范作图培养读图和作图能力.
7.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学习从现象中分析归纳出规律的方法。知道用电器符号、电路图把具体的电路连接情况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这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知识提纲: 第一讲 认识电路 一、电路的基本组成(四部分) 1.电源: 定义--- 类型--- 实质--- 2.用电器: 定义--- 类型--- 实质--- 3.开关: 定义--- 类型--- 结构--- 4.导线: 定义--- 结构---
使用---导线应顺时针绕在接线柱上。
二、实验:连接“单一用电器电路”
1.观察各元件的外部特征和内部链接 2.实验中:“灯亮”--- “灯不亮”的原因:
3.注意事项和连接技巧:A.之前必须开关断开 B.从+极起,按序连接、分清主辅,-极结束。
C.旋紧螺母,防断、短。 D.要检查、再闭合;绝不允许电源短路。 三、元件符号和电路图
1.符号中的短线代表接线柱。 2.电路图与实物图可一一对应,但元件位置可不同。
3.作图要求: 规范不改,齐全对应;
均匀对称,不“落”拐角; 横平竖直,工整美观; 对应标注,下标区分; 紧扣条件;“开关”体现。
第一部分 认识和识别电路
第一讲(第九章《简单电路》 §1认识电路)
学习目标:
1.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
2. 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从电路的组成认识开关、导线的作用
3. 通过实验,知道并能识别通路、断路、短路 三种电路状态.知道短路的危害。
4. 能画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5. 结合电风扇、电子门铃、手电筒等实际电路,学会实物图与电路图间的转换。
6. 能根据文字叙述的要求设计出对应的电路图.通过规范作图培养读图和作图能力.
7.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学习从现象中分析归纳出规律的方法。知道用电器符号、电路图把具体的电路连接情况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这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知识提纲: 第一讲 认识电路 一、电路的基本组成(四部分) 1.电源: 定义--- 类型--- 实质--- 2.用电器: 定义--- 类型--- 实质--- 3.开关: 定义--- 类型--- 结构--- 4.导线: 定义--- 结构---
使用---导线应顺时针绕在接线柱上。 二、实验:连接“单一用电器电路”
1.观察各元件的外部特征和内部链接 2.实验中:“灯亮”--- “灯不亮”的原因:
3.注意事项和连接技巧:A.之前必须开关断开 B.从+极起,按序连接、分清主辅,-极结束。
C.旋紧螺母,防断、短。 D.要检查、再闭合;绝不允许电源短路。 三、元件符号和电路图
1.符号中的短线代表接线柱。 2.电路图与实物图可一一对应,但元件位置可不同。
3.作图要求: 规范不改,齐全对应;
均匀对称,不“落”拐角; 横平竖直,工整美观; 对应标注,下标区分; 紧扣条件;“开关”体现。
第二讲(第十章《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1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学习目标: (画电路图,连接实物图,设计简单电路是电学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1.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连接的特点,会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画简单串联、并联的电路图。
2.在动手实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分析归纳串、并联电路在结构、开关作用、用电器间关系等方面各自的特点,从而学习识别串、并联电路的方法。能识别生活中的串、并联电路。
(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 3.复杂电路的简化和分析;电路图和实物图件的转化。 4.会按要求设计电路。
知识提纲: 第二讲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一、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分析“电路图”和“实物图”中: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有几个(主要)元件? 共多少个接线柱? 用了多少根导线?
结构特点? 两点定一线 两点连多线
路径条数?
连接技巧? 只有“单线柱” 会有“节点柱”
如何画电流方向? 开关作用?
各用电器间的工作关系?
二、判断电路连接方式的方法 1.【首尾法】:以用电器两接线柱中“电流流入端----首;电流流出端----尾”
结论:若各用电器首尾相连,则串联。
若用电器首首、尾尾相连,则并联。 2.【正负号法】:电源正、负极分别标“+”、 “-”号。从正极开始沿 导线标符
号“+”,直至遇到
用电器停止(此柱标+);再从负极开始沿导 线标符号“-”,直至遇到用电
器停止(此柱标-)。
结论:若几个用电器只头尾两端异号,则串联。 若每个用电器两端异号,则并联。 若用电器或电源两端同号,则短路。
3.实际情况中,用“去用电器法”较为理想。不能单凭用电器的位置断定连接方式。
三、简单电路设计
【设计流程】 1.明确目标,确定元件。 2.分析结构,设计草图。 3.准备器材,实验验证。 4.联系实际,检查改进。
第二讲(第十章《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1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学习目标: (画电路图,连接实物图,设计简单电路是电学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1.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连接的特点,会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画简单串联、并联的电路图。
2.在动手实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分析归纳串、并联电路在结构、开关作用、用电器间关系等方面各自的特点,从而学习识别串、并联电路的方法。能识别生活中的串、并联电路。
(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
3.复杂电路的简化和分析;电路图和实物图件的转化。 4.会按要求设计电路。
知识提纲: 第二讲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一、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分析“电路图”和“实物图”中: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有几个(主要)元件? 共多少个接线柱? 用了多少根导线?
结构特点? 两点定一线 两点连多线
路径条数?
连接技巧? 只有“单线柱” 会有“节点柱”
如何画电流方向? 开关作用?
各用电器间的工作关系? 二、判断电路连接方式的方法 1.【首尾法】:以用电器两接线柱中“电流流入端----首;电流流出端----尾”
结论:若各用电器首尾相连,则串联。
若用电器首首、尾尾相连,则并联。 2.【正负号法】:电源正、负极分别标“+”、 “-”号。从正极开始沿 导线标符
号“+”,直至遇到
用电器停止(此柱标+);再从负极开始沿导 线标符号“-”,直至遇到用电
器停止(此柱标-)。
结论:若几个用电器只头尾两端异号,则串联。 若每个用电器两端异号,则并联。 若用电器或电源两端同号,则短路。
3.实际情况中,用“去用电器法”较为理想。不能单凭用电器的位置断定连接方式。
三、简单电路设计
【设计流程】 1.明确目标,确定元件。 2.分析结构,设计草图。 3.准备器材,实验验证。 4.联系实际,检查改进。
第二部分 导电性能 电流、电压、电阻
第一讲 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第九章 §2)
学习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简单特点。 2.了解原子结构,认识“物体带电的实质”、自由电荷及其移动。 3.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4.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从微观角度认识导体的导电机制和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两者在
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由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而初步建立安全用电的意识。 知识提纲:
一、电学基本概念 1、“电性”---是指带电体具有吸引 的性质。(不是“磁性”中的磁吸引)
轻小物体是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等。 2、从带电微粒到带电体【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有束缚(吸引)作用】
10-15m(核内、外) 10-10m(原子) 10-2
m以上
3、只有两种电荷与物体带电实质
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棒所带的电荷。 (注:同时丝绸带等量的负电荷)
物体“带正电”的实质:原子失去了自身外层电子。
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胶棒所带的电荷。 (注:同时毛皮带等量的正
电荷)。
物体“带负电”的实质:原子获得了多余电子。 4、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这时物体带的是静电) 条件:一是相互摩擦的物体由不同种类的物质构成;
①摩擦起电
二是这两个物体要与外界绝缘。
实质: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使总电子数与总质子数不相等。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同时通过摩擦加快外层电
的运动,使束缚本领弱的原子核容易失去电子,而另一种原子核容
得到电子。 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
②接触带电:带电体接触另一物体,电子通过直接接触发生转移而使另一物体带了电。
③感应带电:带电体靠进另一物体,使该物体里的电荷重新分布而带电。
第二部分 导电性能 电流、电压、电阻
第一讲 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第九章 §2)
学习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简单特点。 2.了解原子结构,认识“物体带电的实质”、自由电荷及其移动。 3.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4.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从微观角度认识导体的导电机制和绝缘体不易
导电的原因,两者在
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由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而初步建立安全用电的意识。 知识提纲:
一、电学基本概念 1、“电性”---是指带电体具有吸引 的性质。(不是“磁性”中的磁吸引)
轻小物体是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等。
2、从带电微粒到带电体【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有束缚(吸引)作用】
-15-10-2-19
10m(核内、外) 10m(原子) 10m以 元电荷e=1.6×10c(一个电子或一个质子所带电量;通常带电体上 所带电量是“e” 的整数倍) 6、电中和: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使两个物体都恢复到不带电的 状态。 ①如果两个物体所带异种电荷的电量不等,那么只会发生部分中和。多余 的电荷在两物体上重 3、只有两种电荷与物体带电实质 新分布。
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棒所带的电荷。 (注:同时丝绸带等量的负 ②同样“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子和质子的总电荷) 量保持不变,只是重
物体“带正电”的实质:原子失去了自身外层电子。 新恢复到两者数目相等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胶棒所带的电荷。 (注:同时毛皮带等量的正7、自由电荷:可在物体内部到处移动的带电微粒。(金属---自由电子;
电荷)。 酸、碱、盐的水溶液---自由离子)
物体“带负电”的实质:原子获得了多余电子。 8、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方向规律:同种---相 --- ;异种---相 --- 。
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这时物体带的是静电) ②“静电”作用: ;“动电”作用: 和 。(动
电生磁) 条件:一是相互摩擦的物体由不同种类的物质构成; 【注】 ①摩擦起电 二是这两个物体要与外界绝缘。 A.两物体(不涉及磁体)相互排斥---有两种可能:a.都带正电;b.都带负
实质: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电。
使总电子数与总质子数不相等。
两物体相互吸引---有三种可能:a.一正一负;b. 一正另一不带电;c.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同时通过摩擦加快外层电子
的运动,使束缚本领弱的原子核容易失去电子,而另一种原子核容易得到电子。
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
②接触带电:带电体接触另一物体,电子通过直接接触发生转移而使另一物体带了电。
③感应带电:带电体靠进另一物体,使该物体里的电荷重新分布而带电。
5、电荷量(电量)Q: 。单位: (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