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神奇的海洋生物圈(六年级上)
活动目标
1.知道什么是食物链。
2.初步了解海洋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了解海洋生物的多姿多彩。
3.通过案例分析、画食物链等方式自主探究海洋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活动重难点
1. 初步探索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种类,了解海洋生物群落是如何组成食物链的,以及多样的海洋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关系。
2. 根据所学知识,思考人类应该如何做好海洋保护工作。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海蜇泛滥、渔业减产的相关新闻报道;收集腐蜇、金枪鱼、海龟、电子显微镜下浮游生物的图片(有条件的使用电子显微镜现场观看)。
2.学生准备
收集海洋生物的图片,并简单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主要包括生活区域、生活习性、天敌等(可有目的的提前分组)。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初步了解
由书中“案例传真”内容,引出海蜇泛滥的严重后果。
1.课件出示多篇关于海蜇泛滥,渔业减产的新闻报道稿件、图片。引发学生思考:腐蛰的泛滥与海洋渔业减产之间有没有联系,有怎样的联系?
2.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并交流,教师出示图片并整理。 ⑴海龟、金枪鱼等海蜇的天敌减少,海蜇数量增加; ⑵海蜇以浮游生物和小型海洋生物(包括鱼类的卵和幼体),为食,导致鱼类的卵和幼体大量死亡,海洋渔业遭到破坏。
3.引出食物链的概念,并启发学生思考:你还知道那些食物链?进一步加深对食物链的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新闻材料,并从中提炼出自己需要了解的内容,从而分析出腐蛰泛滥的原因,使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到海洋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明确生物链的概念。)
二、海洋生物与海洋食物链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海洋生物的活动区域、食物、天敌等内容。
2.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整理出复杂多样的海洋食物链,学生进一步了解海洋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
3.教师小结,并整理出海洋食物链 ⑴浮游生物和底栖植物 ⑵植食性动物 ⑶肉食性动物
⑷大型鱼类和无脊椎动物
⑸凶猛海洋动物、哺乳动物
4.学生整理海洋生物的食物链,并将自己研究的海洋生物放在整理出的食物链中。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海洋生物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找到海洋生物的生活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与海洋生物圈的神奇。再通过对海洋生物的分类,找到海洋生物所处的食物链位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海洋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
三、探究天地
出示2011年日本大地震关于核电站核泄漏的新闻,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推测这一事故对我们会产生哪些影响?
1.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在教室里参加学生的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发言:从长期来看,核污水一定会危害海洋生物的食物链,最快遭受损伤的是水母、海葵、海蠕虫等软体动物和浮游动植物,它们吸收放射性物质的速度超过有壳动物。接下来是鱼类,鱼类的食物主要是浮游动植物。福岛核电站附近的放射性污染对当地海洋动物的生存已造成伤害,海洋动物的卵和幼体对辐射较为敏感,因而首先在玉筋鱼幼鱼中检测到了放射性铯。大型海洋动物摄入受到辐射的植物和小型猎物,海洋食物链就将受到污染。整个食物链环环相扣,而人类则在食物链的最高端。如不加以有效控制,最终受到危害的是人类。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明白
人类活动对海洋生物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提高学生保护海洋的意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思考的能力。)
四、活动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海洋生物圈是一个复杂的食物链,海洋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破坏了任何一环,都会对整个海洋造成影响。因此,我们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海洋的生态平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长期的拥有大海给我们带来的丰富资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海洋食物链的重要作用。)
青岛开发区珠江路小学 冯左辉
附件:阅读材料:
(http://ep.chinaluxus.com/Efs/20110817/36788_2.html)
海龟减少水母海蜇成灾 污染是罪魁祸首
来源/半岛都市报 日期/2011-08-17 关键词: 水母 海蜇 海洋 污染 生态
近年来,我国渤海、东海、黄海相继出现了大型水母暴发的现象,水母数量激增,不但导致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也致使海水中的毒素泛滥,最终将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失去恢复力,给整个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灾难。
据海洋专家分析,水母的暴发,与其天敌减少有直接联系。海龟是水母最大的天敌,一只海龟一天可以吃掉50只水母,不过,近些年海龟对水母的食欲已经大不如前海龟视力比较差,它们把漂在海里的塑料袋当成水母吃掉,误食不能消化的塑料袋后果很严重,海龟会窒息而亡。吃多了塑料袋,海龟家族反而对水母害怕三分,进一步导致水母泛滥。
水母暴发本来是自然现象,原来大约40年暴发一次,但近年来暴发频率越来越高,甚至每年暴发,特别是在世界20个著名渔场较为严重,它们对渔业和旅游业造成冲击。海洋科学届称,水母已成为继有害藻华之后最大的海洋生态灾害。今年初,针对全球性水母暴发对人类的影响日益显现,我国在青岛启动了“近海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效应”计划(俗称“973”计划),意在抑制水母过度繁殖,挽救沿海生态和渔业、旅游业。
“海蜇在很多国家已经成了海洋灾害,俄罗斯、英国、日本等,都在为海蜇发愁。”李乃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海蜇在过去不被大家当一回事儿,但是从前年开始,它们在世界各地都成为特别的生物灾害。
李乃胜曾注意到,有关科研机构进行的渔网调查发现,拖网捕上来的95%以上是海蜇。“有的渔船出海一天,能捞上来上千斤海蜇。”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海上执行考察任务时发现,青岛近海出现大量大型水母,沙海蜇、海月水母和白色霞水母均数量猛增。至今年7月中下旬,沙海蛰伞径已达到1.2米,每个水母重达100公斤以上。
“这样的情况已经连续多年出现,水母呈现暴发态势,一年比一年多。”李乃胜表示。
海蜇的过度繁殖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扩散,让各国沿岸渔业和旅游项目遭受了巨大损失。这些海蜇以鱼卵和幼鱼为食物 ,并和成年鱼类竞争各类海洋浮游生物,因此,海蜇数量激增造成其他渔业资源严重减少。
今年1月15日,针对全球性水母暴发对渔业和旅游业的影响日益显现,我国在青岛启动了“近海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效应”研究计划(俗称“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所长孙松表示,近年来 、全球海洋中水母的数量均呈增加趋势,许多海域出现水母大规模暴发现象,并且频率和范围逐年扩大。我国所在的东亚海域是世界上大型水母暴发的“重灾区”,很多海域已经达到泛滥的程度。
按照孙松的说法,水母暴发本来是自然现象,原来大约40年暴发一次,但近年来暴发频率越来越高 ,甚至每年暴发,特别是在世界20个著名渔场较为严重,对渔业和旅游业造成冲击。“水母已成为继有害藻华之后最大的海洋生态灾害。”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乔方利研究员也表示,水母旺发表明我国近海生态系统正呈现出恶化趋势。
李乃胜告诉记者,水母和赤潮、浒苔、海星一起已经构成青岛近海生态环境的四大危害。
“水母和鱼一样都以浮游动物为食,当水母大规模暴发时,它与鱼争夺饵料,而且水母会蜇鱼,留给鱼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导致各大鱼场的渔获量下降。”孙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道。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多位海洋专家表示,近年来,由于海洋污染、过度捕捞,东海、黄海夏秋汛的海洋渔业生产已经受到严重影响。水母暴发规模和频率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使得原本就已匮乏的渔业资源雪上加霜。
中国老教授协会海洋经济分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董罗海告诉记者,据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公布的调查,因为过度捕捞以及海水污染等原因,山东近海47个主要捕捞品种,已有27种过度利用,6种严重衰退。而在青岛,胶州湾的鱼的种类也从上世纪80年代的100余种降到了目前不足30种,而这一趋势还在加剧。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荣告诉记者,水母是一类肉食性低等动物,海里的水母多了,会影响鱼虾蟹的生长,也会打破相对平衡的海洋生态,“简单说,就是让海水变\毒\了,海洋的环境朝着更有利于海蜇生长的方向发展,其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