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前提,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突破口,以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为原则,积极探索,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了解认知自我。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它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6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我校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以此为指导。纵观我校学生的发展现状,我们发现学生对社会缺乏认识,对家乡缺少了解,对处理问题缺少责任感等一系列问题。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让学生走出单一的课堂,走出校园,
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得到深切的体验,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的搜集整理以及分析能力,培养敢想、敢干、又能想会干的创造型人材,努力形成学生关爱人生,关爱社会,关爱大自然的内在的人格和品质,形成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它改变了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知识获得的唯一有效途径。综合学习、实践学习、生活学习、研究学习是学生知识获得和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使他们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增强他们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目标 (一)学生层面 总目标:
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基本
常识和。使学生具有基本的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对家乡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
分阶段目标 3-4年级学段目标
1.走近社区,亲近社区的自然环境,热爱生活周围的自然,形成自觉保护生活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的能力 认识周围的自然生物和自然现象
对生活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亲近感,并爱惜它 初步了解生活周围自然环境的作用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周围的自然环境
2.初步形成对社会环境的认识,观察社会,熟悉社会行为规范,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与人合作,融入集体,参与力所能及的家乡服务活动,初步具有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观察社会,熟悉社会行为规范
学会与人合作,积极参与家乡服务活动 关心他人和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3.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了解基本的生活技能,了解从事技术活动必备的品格与态度,能够安全而有责任心地参加技术活动
端正劳动态度,学会生活自理,展示整洁美好的自我 认识各种灾害以及危险性情景,学会自我保护 了解生活必备的技术与基本技能,了解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进行简单的工艺设计与制作
4.能有意识地以提出问题为起点来参加科学研究,关心科学发展,逐步认识科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阅读科学类书刊,初步产生探索科学的主动性
感知身边的科学,以模仿练写科学小论文,初步形成研究意识
关心科技新闻,初步了解当代科技的发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展望科学的未来
通过采访、调查、观察、参观等形式,感性认识家乡的各行各业建设与科学的联系。
5-6学段目标
1.亲近周围大自然,热爱周围大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大自然的意识和初步能力
了解周围的大自然,对部分能深入认识。 对周围的大自然具有较浓的亲近感,并热爱它。 较深地了解周围自然环境的作用。
形成自觉保护周围大自然的意识和初步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体会社会发展人人有责的道理,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和公德,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热心参与社会服务活动,逐步养成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走入社会,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