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部编版小学语文 五年级专题知识拓展提升讲义 谚语、歇后语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五年级 谚语、歇后语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并灵活使用谚语、歇后语。 2.积累常见谚语、歇后语。

【教学重点】

1. 正确理解谚语、歇后语。 2. 积累谚语、歇后语。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惯用语、歇后语和谚语大多来自民间,多出现于口语中,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因而,它们大多出现在文学作品和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里,使用它们,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富于幽默感。例如: 哟,瞧你个大男子汉,还抹鼻子呢。 “抹鼻子”是“哭”的动作,这里表示“哭”,显然比直接用“哭”字要形象得多,生动得多。 惯用语、歇后语和谚语的误用主要是它们出现在不该出现的文体里。科技论著、政治读物等文体里一般不宜使用这类词语,否则会与整个语境和文章风格不统一、不协调。 歇后语 一说起歇后语,我就会“百年的瓜子千年的树——根深刨底”,“如果你不信的话,骑在游泳课上,游泳教练说一句话就会“老娘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虽然是这样,驴看唱本——走着瞧”! 我还是会在暗地里夸赞他:教练真是“半天月里挂灯笼——高明”,我刚刚说完,我的学友:胖子先生就开始不听使唤了…… 忽然间,不知道谁把胖子拉进了水里,胖子伸了个懒,大喊到: “是那个缺德鬼在我睡的香的时候把我拉下水?快给我站出来!” 我急忙冲过去堵住胖子的嘴,说:喂!别喊啦!教练在“暗地里发箭——东攻西攻,忽然,教练不知道从那儿冒出来,拿着一面镜子对着胖子先生说:“你看看自己是不是“白骨精照镜子——又白又丑”“啊!”……

二、教学过程 (一)谚语

1. 概念

谚语是人们口头上流传多年的通俗、简练、含义深刻的固定用语。

2. 作用

谚语一般都能揭示一个客观规律或反映一个事理,使人从中得到启示。在文章中使用谚语,可以使文章

生动形象,增强文字的表现力。

3. 来源

谚语一般来自俗语、名言、警句、古诗词中的佳句等。

4. 特点

①通俗性:它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口语化,易理解。

②警示性:谚语是人们在生活实际中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有教育、警示作用。

③灵活性:谚语在说法上,字眼相当灵活自由,不像成语那么固定。如:麦盖三层被,枕着馒头睡。还可以说成: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5. 常见分类

(1)气象谚语

如:泥鳅跳,雨来到;蜻蜓飞得低,出门戴斗笠。

燕子低飞蛇过道,鸡不回笼喜鹊叫,大雨不久就来到。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同翻。 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2)农业谚语

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庄稼要好,肥料要饱。 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 补充:“24节气”

概念:24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作用:24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地位: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对应解释: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3)生活谚语

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食鱼要肥,食肉要痩。 牙痛不算病,痛起来要人命。 冬吃萝卜夏吃姜,免得医生开药方。 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4)哲理谚语 如:满招损,谦受益。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众人拾柴火焰高。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5)学习谚语。 如:活到老,学到老。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6)讽颂谚语

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毛主席。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宁吃少年苦,不受老来贫。 强将手下无弱兵。 (7)风土谚语

如: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车的羔羊一枝花。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济南趵突泉,美名天下传。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吉林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提示:使用谚语时,要正确理解谚语的意思,恰当使用;

为了更清楚的阐述某个道理,可恰当地多使用相关谚语。如:为了阐述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清形势,可引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两句谚语。 6. 课堂练习 (1)把下列谚语补充完整。

前人栽树, 冬练三九, 车到山前必有路, 明知山有虎, ,耳听为虚。 吃一堑, 。

(2)理解下列谚语的深刻含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 )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 ( ) A.多读 B.多练 C.多问 D.多思 (3)读一读,填一填。

初三初四 ,十五十六 。 辨西东, 知北南。 大雁北飞 ,燕子南归 。 一场 一场寒,十场秋 。

③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 ) 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 不经一事, 冰冻三尺, 此一时, 兵来将挡, 一年之计在于 ,一日之计在于 。

(二)歇后语

1. 概念

歇后语是一种短小、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解释、说明。

2. 分类

(1)谐音类。

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空棺材出葬——目(木)中无人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饭锅冒烟——迷糊了(米糊了)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2)喻事类。

如: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大白天点灯——浪费

大卡车开进小巷子——转不过弯 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

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3)喻物类。

如: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秋后的蚂蚁——蹦跶不了几天 自行车的铃子——见人就响 一只皮鞋一只拖鞋——成不了双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4)故事类。

如: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

综览上述分类,设比恰当是歇后语的共同特点。然而,“比喻总是跋足的”。歇后语的前半段比喻部分,有时不免有不恰当或不可取之处,有的还会涉及一些生理缺陷、迷信说法和旧风俗等,这都是为了取其某种性质或特点,以引出所比喻的意义,需要引起注意。

部编版小学语文 五年级专题知识拓展提升讲义 谚语、歇后语

五年级谚语、歇后语【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并灵活使用谚语、歇后语。2.积累常见谚语、歇后语。【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谚语、歇后语。2.积累谚语、歇后语。【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惯用语、歇后语和谚语大多来自民间,多出现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gtf44qfjb6h1tx45d7638ccg96n4k006zs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