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8版 高考第3大题 考点4 鉴赏语言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考 点 四 鉴 赏 语 言

题 型 一 炼 字

(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题考查诗歌的炼字,即赏析某字的妙处。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而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读懂该句诗写的内容,细细揣摩该字用来表现的对象是什么,该字能表现其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意境;(3)分析该字有无使用修辞,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点明效果。“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和“攒”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江流两岸的崖石人格化,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写出了江崖的陡峭、峥嵘之势。而“攒”字描写山峰相连,好像攒集在一起,写出了山峰的密集、重叠之态。

【答案】 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每点2分)

一、解答诗歌炼字题“4看”“1结合” 1.看传神

即分析字词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

1

类别 动词 形容词 (修饰词) 叠词 特殊词 拟声词 表颜色的词 数量词 2.看表情 主要功用 使词语有动态之美,取得化凡为美的效果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使诗词更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即分析字词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诗歌注重借助动词、副词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整首诗歌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思。 3.看造境

“看造境”就是分析作者如何利用字词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 4.看显性

就是看字词如何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 5.结合语境

赏析字词时,不能把该字词孤立起来,要根据题目要求,将其放到具体的诗句之中,并结合整首诗歌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其语法特点或修辞手法。 二、解答诗歌炼字题“4步骤”

步骤1:释含义

解释该字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步骤2:描景象

结合诗歌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 步骤3:点手法

点出该字的特点(如是否为色彩词、叠词,有无活用等)和所用的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步骤4:析作用

分析该字在营造意境、突出主旨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专 项 练]

2

一、(2017·南京淮安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晚 蝉[唐]卢 殷

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①孤愁减昔围②。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

闻 蝉[唐]来 鹄

绿槐阴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注】 ①轸:此处意为拨弄。②围:腰围。

1.诗人各用哪个字概括了蝉的特点?蝉声分别引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问,考查炼字,把握意象的特征。第二问,考查品味语言,揣摩作者的情感内容。 【答案】 晚、新。(2分)《晚蝉》:羁旅之愁;(2分)《闻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2分) 二、(2017·南京盐城连云港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唐多令①[宋]刘辰翁

明月满沧洲。长江一意流。更何人、横笛危楼。天地不管兴废事,三十万、八千秋②。 落叶女墙头。铜驼③无恙否?看青山、白骨堆愁。除却月宫花树下,尘坱莽④、欲何游?

【注】 ①本词作于1276年中秋前。是年正月,元兵侵入杭州。②三十万、八千秋:佛家语,指灾难深重、历劫长久。③铜驼:古代置于宫门外的铜铸骆驼。④坱莽:广大无边的样子。 2.“看青山、白骨堆愁”中“堆”了哪些“愁”?“堆”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包含两问,既考查对诗词内容的把握,又考查赏析品味语言的表达特色(炼字)。解题的关键是知人论世,即结合注释中的写作背景,分析词中“愁”的具体内容;炼字,须结合内容,从表达手法的角度进行思考,一个“堆”字,化无形为有形,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愁”的浓重。

【答案】 愁:①国都沦陷,劫难深重的兴废之忧;(1分)②百姓惨遭兵乱,白骨露于荒野的悲愁;(1分)③现实沉闷,无处可去的郁闷。(1分)

表达效果:化无形为有形,(1分)表现了百姓死难之多,(1分)形象地表达了“愁”之深重。(1分)

[综 合 练]

三、(2017·无锡一模)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3~5题。(11分)

秋发庾岭①[明]汤显祖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②。 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注】 ①万历十九年,汤显祖触怒权贵,被贬徐闻典史(今属广东省)。本诗作于赴任途中。②霏微:迷蒙。

3

3.请简要分析首联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首联景物描写的作用,既要考虑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又要考虑在构思上的作用。 【答案】 通过描写黄昏时分的枫叶、夕阳中沉默的秋蝉等秋天的景物,寓情于景,(1分)点明了时令,(1分)烘托出萧瑟凄清的氛围,(1分)为全诗奠定了悲怆的感情基调。(1分) ★4.本诗颈联中“随”“满”两个字最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赏析语言的表现力,即锤炼语言在意境营造和情景表现上的艺术效果。“随”和“满”分别是动词和形容词,因此,主要围绕其所表现的意象及特征进行赏析。

【答案】 “随”字写出两岸山色随小舟行进,不断变换色彩的状态;“满”字写出了水面的粼粼波光与夕阳辉映,洒满了游子的衣襟。(2分)这两个字化静为动,以乐景衬哀情。(2分)

5.本诗尾联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题时需要联系全诗,调动知识积累。曹操在诗歌中表达的是对人才的关怀、渴望。作者化用了曹操的诗句,可以联想写作背景,揣摩出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不平和愁闷。

【答案】 化用诗句,(1分)表达了作者孑然一身、独自徘徊的孤独愁闷(1分)与报国无门、无可依托的不平愁绪。(1分)

题 型 二 赏 析 句 子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封建时代的科考,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国家对此寄予厚望。朝廷、考官、考生都是全力以赴的,本诗确切而生动地写出了这种景象。宋初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相关事宜。此诗即是作者以一名考官的身份写出的自己的见闻与感受。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增添了祥瑞

4

肃穆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出感慨,考生济济,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题从赏析句子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要把内容和艺术手法结合起来,赏析其艺术魅力。 【答案】 ①此句写了考场上考生安静又紧张的答题情境。②运用比喻手法,把考生答题行笔之声比作蚕声,生动贴切。③以响衬静,描摹出考场上的庄严和安静。④表达了作者看到人才汇聚的喜悦。(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一、解答赏析句子题的“3步骤” 步骤1:确定赏析角度

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是答好这种题型的关键。除定向赏析外,对那些未规定角度或规定角度较笼统的题,一般而言,要从两个角度同时切入:内容(句意和情感)与表达技巧[有时兼及意象、语言(炼字)]。表达技巧多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切入。如涉及语句位置特点,可考虑结构角度。 步骤2:结合诗句分析

分析就是把你赏析的过程和心得有层次地、令人信服地写出来,不能笼统空泛,要结合具体诗句、词语进行分析。能否结合文本作细致、深入的分析,是评判赏析是否上乘的重要标准。 步骤3:点明表达效果

一般而言,古诗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有三方面:写景、造境、达情。 二、分析句子表达效果“3角度”

分析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一定要从句子本身出发,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 1.内容、主旨、情感角度

从句子内容出发,兼顾它在全诗中的表情达意作用。 2.表达技巧角度

一般而言,效果与手法密不可分。首先要看句子在表达上有无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根据表达特点再去分析其表达效果。如句子是借景抒情,其效果就是抒情含蓄、意味深长;如句子是虚实结合,其效果就是能拓宽诗境,表达更为深广等。 3.位置角度

句子的作用有时还与其在诗歌中的位置有关。句子在诗歌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

首句 中间句 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 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 5

2018版 高考第3大题 考点4 鉴赏语言

考点四鉴赏语言题型一炼字(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早上五盘岭①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gjut7ud9d6vudb8bhn079ew80o94h00sej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