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后来,有人会担心电烧水壶的安全问题,所以新产品有了漏电保护;再后来,又有人提出电烧水壶烧的水一会就凉了,所以有了自动保温的电烧水壶;再再后来,又会有人觉得电烧水壶长得太丑,所以有了高颜值的电烧水壶……是的,消费者永远不会满意,在满足“用电把水烧开”大需求的前提下,新的小需求不断涌现,每次小需求的爆发都是你发力的好机会。你需要做的,是洞察消费者对现有产品的不满,然后进行“神补刀”,对这种不满进行放大,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你的产品)。用一个公式来总结:消费者对现有选择的“不满”+你给出的解决方案=你的产品诉求点比如,你在网上卖橙子,就可以试着去寻找消费者在网购橙子这件事上遇到过的“不满”,然后用产品来解决这个问题。消费者网购橙子经常遇到坏果?那就努力降低你家橙子的坏果率,然后写一个文案:“一颗坏橙子就能摧毁你一天的好心情,xx橙,坏果率不足0.2%,而且坏1赔10。”消费者担心橙子是催熟的?那就先保证自己的橙子没问题,然后写一个文案:“催熟的橙子看不出来,但一吃就知道,xx橙,100%无催熟剂,而且提供免费试吃。”记住,用户对现有产品的不满,是你的巨大商机。那么,如何寻找消费者的“不满”?换句话说,用户对现有产品的“不满”,经常出现在哪些环节?我总结了4个方向,供你参考1、过程体验2、使用门槛3、定制化4、心理满足1、过程体验
在以前的消费场景中,产品更多的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能用、好用就行了。比如街边打烧饼的,打出来的烧饼只要个儿大、芝麻多就行了;比如很多饭店,讲究的是盘子大、实惠,口味倒是其次的;(我有次在老家山东点了个30块钱的西红柿炖牛腩,老板给上了整整一大盆儿)再比如以前的诺基亚手机,很多人看重质量,三楼掉下去摔不坏……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再把物质满足当成唯一决定因素,更多地去追求“过程体验”:不仅产品要好,而且购买、使用产品的过程体验也要好。比如西少爷肉夹馍,把肉夹馍、胡辣汤等传统小吃放在精致的店面里销售,还提供了媲美麦当劳的用餐环境,用户的用餐体验好了,客单价自然就做了上去,几块钱的肉夹馍也可以卖到十几二十块钱一个;比如三只松鼠的坚果,除了产品本身质量过硬之外,无论是“三只小松鼠”的品牌形象,还是撒娇卖萌的客服妹子,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你的购买体验;甚至小到一盒外卖,都可以做过程体验,之前我点了一个外卖,里面夹了一个小纸条,上面手写了一句话:“天气冷了,还好饭是热的,给你画了个小猪佩奇,祝你用餐愉快!(真画了个佩奇)”事实上,无论你做哪个行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都可以努力去提升用户的购买或使用体验。比如同样是打车,出租车往往座椅很脏、车里味道也不好,用户常常“不满”——而滴滴则邀请乘客对快车环境进行打分、询问是否有烟味,提升用户的乘车体验;这些都是在用户的购买、使用过程中发现的痛点。你可以仔细思考:你所在的行业,用户在购买、使用现有产品的过程中,有哪些体验不好的环节?你的产品能不能提升这个环节的体验?然后用文案将解决方案表述清楚就可以了。2、使用门槛
在过去,我们非常看重产品的性能、效果,而往往忽视了产品的使用门槛。什么是使用门槛?就是用户学习、使用产品的行动成本。举个例子,东阿阿胶曾经只是一味中药的药材,买回来之后,需要进行二次加工、熬制,用户的使用门槛非常高。后来东阿阿胶推出了口服液、阿胶粉、阿胶胶囊等产品,消费者买回家之后,不需要再进行任何处理,直接服用即可,大大降低了使用门槛(当然,因为产品被稀释,利润率也大大提升)。同理,在手机镜头和单反相机的竞争中,随着智能手机普及,越来越少的人用单反相机拍照了——虽然拍出的照片质量高,但想拍好也很难,不像手机,不仅自动对焦,还自带美颜。产品的性能、效果重要吗?当然重要。但前提是用户要会用、能用好。如果产品复杂到用户学半天依然玩不转,那就要好好思考怎么去降低用户使用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