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面容看疾病
浙江省中医院 国家级名中医 徐志瑛
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内脏的功能,通过内在的消化和输转,变成为精华送达五脏所主的七窍,外而视、听、闻、言行,无一不是内脏功能活动的表现,所以内脏的活动,实质上就是人体整个生命的活动。为此,把人体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的功能活动反应,决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具体的说就是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内脏与体表组织,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都有密切的有机联系。一当内脏出现了病变时往往会反应到人体的体表组织上,特别是面部的肌肤和各窍上,故也因为面部皮肤变化与各窍的病变,都可以看出内在脏腑之病变。 一、 内脏与体表组织的联系 内脏虽然深藏在体内,但是它和外在组织器官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素问·五藏生成篇》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肺之合皮毛也,其荣毛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肝……在窍为目,心……在窍为舌。脾……在窍为口。肺……在窍为鼻。肾……在窍为耳”。这些都说明了内脏与体表组织器官的关系,掌握了这些理论,就可以看到面容的变化,了解内在疾病的变化,内在脏腑的病变,可以从面容找到变化。 二、面容的自然变化
为了了解面容与疾病的关系,首先要知道人体在发育、生长的过程中面容的变化。《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稿;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说明了女子35岁,男子40岁,就是从壮盛而开始变老了。 人体生长壮老死的变迁 年龄 机理 10岁 五脏始定,血气以通其气在下 好走 20岁 血气始盛,肌肉方长 30岁 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满盛 好步 40岁 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 50岁 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 60岁 70岁 80岁 肺气衰,魄离 90岁 肾气焦, 100岁 五脏皆虚,神气皆去, 心气脾气始衰,虚 血气懈惰, 现象 好趋 腠理目始苦忧皮肤始疏,不 明 悲, 枯 荣华好 卧 颓落,发颇颁白,平盛不摇,好坐 言善误 四脏经脉空虚 形骸独居而终 从这一表格中可以看出,人体气血及内脏的盛衰和年龄的关系,10到40岁是生长发育阶段,40岁是一个阶限,平定和不摇。50岁~100岁是自然衰老而终的阶段。神气皆去而形骸独居而终,可以体会到人之所以有生命活动,决定于神气的有无。神气的盛衰,依赖于五脏的精气,所以精、气、神,是生命长寿的关键。人的衰老必定从外形上表露出来,实际上是内脏功能已趋向变化。从表上可以说四十岁是衰退的交点。
四、内脏可影响到体表组织的病变
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说明心为一身血脉循行之枢纽。血旺盛则面色泽红润饱满,血脉衰少则面色泽苍白憔悴。
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说明肺气充盛则皮肤弹性好,毛发亮光滋润,肺气虚则毛发疏泄不畅,易生疮节,面肤恍白。 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又说:“发为血之余,齿为骨之余”。都表明了肾与发和齿有着密切关系。
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当肝血充盈爪甲就光泽红润,肝血不足时则爪甲干枯无华泽。肝气郁滞时面色晦暗。 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表明了脾气的盛衰,可以从肌肉和口唇上来观察,脾气旺盛时则食欲增进,肌肉丰满,口唇红润,若脾气虚的人则不思饮食,肌肉消瘦,口唇苍白。所以说内脏的虚损都能反应到面部的各个部位和肌肉及皮肤上。 五、机体内外协调的统一性
几乎人人都知道健康的含义,“身体没有病就是健康”。“体魄健全就属于健康”。这是传统的看法,
现代健康所下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所以说健康应除体质外,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的内容。故健康观念不仅把健康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要实现健康的手段,除了生物学手段外(药物、手术、新设备、新技术),还要心理治疗,行为纠正,营养饮食,健身锻炼,对付应激,自我保健等,这就是现代所提倡的健康新观念。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要“和与平”,在《灵枢·本藏篇》说:“人之血气精神者,经脉者,……卫气者,……志意者,……适寒温,和喜怒者,……故血和,则经脉流通,……此人之常平也”。这“和”与“平”表明了人体的健康。
血与卫气调和,也就是人体内外、阴阳、气血循环活动均正常。腠理致密不受外邪侵犯。
志意和表明了善于调摄精神,是属于内在方面的,也就是“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之意。
寒温和,是说能很好的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就能保护五脏六腑、经脉、肢节等正常活动,外不受邪扰,内无病气阻滞。这就是达到“平”。也就是内经云“天人相应”。
归纳如下:
血 和—经脉流通,营复除旧,筋骨劲强,关节清利。 卫气和—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
人之常平 志意和—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
寒温和—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 六、五色与五脏的关系
五色:红、黄、青、白、黑。由它可以延伸更多的色彩。古人认为五色内应五脏,《灵枢五色篇》“五色命藏,青为肝、赤为心、黄为脾、白为肺、黑为肾”。 心——小肠、肝——胆、脾——胃、肺——大肠、肾——膀胱 这就是说明五脏外
红 青 黄 白 黑 应的正常色泽。 正常的面色:淡黄或淡白色,两颧部带的淡红色,润泽饱满,富有弹性,毛孔细腻。也可以在气温的变化和情绪的变化面色也可以出现变色。但绝对不为出现绿与黑。或红、黄、白的加深和变淡也为是病变。是五脏气血之外荣的意思。是内脏精华气血反映外表的象征。 1、五色之欲与不欲的意义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精明五色,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说明了五色之变与人的身体健康的着密切关系。
五色 欲——润泽光明——预后良(气血充盛)
不欲——枯稿晦暗——预后差(气血衰败) 良——赤如帛绢包裹着硃砂一样白色里泛出红色来; 白色要像鹅毛一样,白得鲜明润泽; 青色要像苍色的壁玉一样,明亮润泽; 黄色要像白罗包雄黄一样,黄而润泽; 黑色要象像黑漆一样,明亮润泽。总之要辨晰五色是诊断疾病预后好坏的关键问题,在临床上必须要注意的。 2、五色精微象见的理解
精微:是指精华。 象:是现象。在前面讨论了五藏的充华,虽观于面部,但并不是没有限度的,而必需要有一定的含畜。假如精华毕露,浮越于外,毫无含畜,这就是内藏真元之气外泄的标志(真藏色见)是一种散象,五藏之不欲,也是含畜着这个意义。
俗语所说“迥光返照”的现象。这种象征,是疾病趋向死亡的先兆,因此经文说:“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所以说五藏之五色的外露是真气的外泄,败象的标志。 3、五色主病的概念 灵枢五色篇》说:“黄赤为风,青黑这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虽然以风、痛、寒、脓为例,都说明了由于邪气致成气血凝滞,造成营卫运行不利,减少了皮肤荣养的来源,产生了各种的病症及机制。所以古人,如张璐:“黄而肥盛,胃中有湿痰也,黄而枯癯,胃中有火也;黄而色淡,胃本湿也;黄而色暗,津液久耗也。”王氏《脉经》说:“赤色为热,如阳明病白虎、承气汤证;寒赤,如真寒假热之载阳证;久病虚劳,面赤如粧者不久居”。张隐庵:“白者精肃之气,故为寒。”李念莪:“色之浮者病淺,色之沉者病深”。薛生白:“散者病近,搏者病远”。故面色的观察也是中医诊断的关键,也表明了中医的“望而至之为之神矣”。妙处。 七、皶、痤疿、疔与阳气的关系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从这条文中说明皶、痤疿、疔的发生,是汗出见湿,汗乃阳气外泄而致。所以王冰说:“阳气发泄,寒水制之,
热怫内余,郁于皮里,甚为痤癤,微作疿疮”。张隐庵说:“高梁厚味也,厚味伤形,气伤于味,形气伤则肌腠虚矣。高梁所变之热毒,逆于肉理,而多生大丁。盖肌腠虚而热毒乘之,有如持虚之器而受之也”。这都表明了湿浊在阳气发生了偏胜或偏衰时导致了热毒乘肌腠之虚郁结而成。所以《巢氏病源》说:“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隐疹,寒多则色赤,风多则色白,甚原野痒痛,搔之则成疮”。证明了皶、痤疿、疔在人的皮肤上的色泽发生的机理。 八、面部色素的有关病变
古人根据五行学说的理论,以黄色为中央土的正色,五行以土为本,所以说土为万物之母。配合人体脏腑,土于五脏属脾,六腑属胃,所以脾胃为后天之本。故黄色应当润泽光明为正常。它代表有胃气。为此当生病时,或久病后,如面部能见到正常的黄色,说明胃气尚存,预后良好,“有胃气则生”。反过来面无黄色,也就是无胃气之色,是人的生机来源断绝,五脏六腑失去了濡养。“无胃气者则死”。所以除了黄色以外,而出现其它的色泽均要考虑是病态。特别黑、红、青,是因为肝、心、肾三脏,出现气机的失调,肾水的不足,本脏的水火不容,水亏火浮,阻碍温煦的功能,液停气滞而血凝;心气不足,心阴同虚,气虚血瘀;肝气郁滞,不能疏泄、条达,肝阴暗耗,与肾不能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形成气滞血瘀,故面部的色素从中医的观点来分析应该属于“久病必瘀”的道理。由于各脏的病机不一,可分为肝经郁热、痰气互结,湿浊内蕴、气滞血瘀、湿郁化热等。造成热毒郁于肌腠而致。
色素沉着是指皮肤或粘膜的色素顏色加深和色素量增加。皮肤的顏色主要与黑色素有关,决定于表皮基底层的角质细胞含黑色素的量。近年来研究认为正常皮肤色素沉着有四个生化过程。
1、黑色素体在黑素细胞中的形成; 2、黑色素体在黑素细胞中的黑色素化; 3、黑色素体分秘到角质细胞中;
4、黑色素体在角质细胞内运送时有无受体样细胞器所退化。
其色素沉着疾病很多与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有关。如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性色素沉着、肾上腺皮质萎缩淋巴性甲状腺炎综合症、血卟啉病性色素沉着、异位性ACTH综合征性色素沉着、反馈性垂体腺瘤综合征性色素沉着、先天性襄性纤维性骨炎综合征的色素沉着、胡罗卜素沉着症、紫纹、痤疮、黄褐斑。 九、皮肤与毛发的变化
前面已经说过人到四十腠理始疏,荣华頽落,发颇斑白。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加,皮肤的的皱纹逐渐增多加深。皱纹是由于失水、皮下脂肪和弹力组织逐渐减少,皮肤受到皮下肌肉的牵扯所致。皮肤的皮脂腺分泌亦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使皮肤变干。同时老年人的表皮萎缩,皮肤变薄。在四十岁后,皮肤常会出现棕色的色素沉着斑,这叫“老年斑”,好发于前臂和面部,随着年龄增多增大。还有一种突起于皮肤表面的疣状物,叫老年疣即“寿斑”。也有可看到红色的血管瘤,又叫“红痣”。
老年人的头发变细变脆,毛球萎缩,色素脱失,故发变白易脱落。这与肾气有关,《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肾虚则发失其所荣,故变白、变细、变脆,易落。同时指甲也变脆,、变光、和变厚,在爪甲上出现纵条的嵴。这是肝虚所致。 《内经》说:“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随着年龄的增加皮肤的再生及愈合能力减弱,皮肤血管不能适当的收缩、扩张,故调节差、冬天怕冷、夏天怕热,
容易感冒和中暑,这表明肺、肾气虚有关。《灵枢本脏篇》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又说:“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所以说衰老虽是自然规律,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 十、辨证论治
1、肝经郁热:面部色斑睑颊较多,痤疮多红赤明显,性情急燥,胸胁胀痛,口苦而干,失眠多梦,或胃中反酸,嘈杂,大便秘结,月经后期数月不行,经前痤疮明显增加,舌质红苔厚或黄,脉弦滑或数。
治则:先拟疏肝解郁,清热泄火,再拟疏肝理气,滋润健脾。
方药:丹栀逍遥法散加减。或龙胆泻肝汤直泻肝火,但不能超过一周。转入逍遥散加健脾理气之药。
2、痰气互结:精神抑郁,胸闷心烦,咽部如梗,平时多痰,睑圈发黑,面色晦黄,颧上色斑,失眠易醒,舌质红苔白厚,脉弦滑。 治则: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方药:柴胡舒肝散或半夏厚朴汤加减,
3、湿浊内蕴:形体稍肥,面油皮粗,鼻颊部红,平时多痰,肢体酸重,舌质红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芳香燥湿,清热利湿。 方药:平胃散或温胆汤加减。
4、气滞血瘀:都见于肝气郁结日久,肝阴受损,疏泄条达失司,血脉滞涩,面部色斑满布,色萎黄,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月经先后无定,量多兼块,经前乳胀,小腹作胀,舌质紫暗,或边瘀,苔白脉缓,或弦缓。 法则: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活血之药。
5、肝肾阴亏:头晕、耳鸣、腰背酸痛,五心烦热,夜寐不安,难入睡又易醒,面部眼睑发黑,或有黄褐斑,甚至出现老年斑,舌质边红或紫,苔薄白,或苔少。脉细弦。
治则:滋阴清肝,益肾活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加减。
6、气血两虚:头晕乏力,神疲倦怠,面色恍白,唇淡白,心悸气短,舌质淡白胖嫩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 治则:气血双补,健脾填髓。 方药:归脾汤或十全大补汤加减。 十一、随症加减
疏肝理气:制香附、广郁金、台乌药、川楝子、青皮、枳实、柴胡; 理气和胃:佛手片、川朴花、代代花、娑婆子、广木香、砂仁、叩仁; 泻胃火:川连、知母、石膏、生地、丹皮。焦山栀; 泻心火:淡竹叶、川连、胡连、莲心、玄参、苦参; 燥湿:苍术、川朴、枳壳、草果、草叩、砂仁 利湿:茯苓、猪苓、米仁、车前草、泽泻、通草; 祛风:地肤子、防风、川萆藓、浮萍、紫草;
降脂:决明子、苦丁茶、绞股兰、生山楂、荷叶、泽泻、皂角刺; 祛浊:莱菔子、制胆星、白芥子、皂角刺;
洁肤:代代花、绿梅花、玫瑰花、佛手花、川朴花、白芷、白桔梗、淡附子;
收敛:白蔹、白芨、白芷;
养血:当归、赤芍、熟地、川芎、制首乌、桑椹子、紫丹参; 补气:西党参、黄芪、制黄精、绞股兰、白术;
养阴:女贞子、旱莲草、杞子、鳖甲、石斛、玉竹、麦冬、天冬;
补阳:淡附子、巴戟天、肉苁蓉、胡桃、益智仁、仙茅、仙灵脾、菟丝子、川断; 补肾:杜仲、川断、狗脊、桑椹子、金樱子、潼蒺藜、补骨脂;
活血:丹参、川芎、王不留行、莪术、鬼见羽、郁金、苏木、红花、桃仁; 消结:山慈菇、皂角、桔核、茜草、炮山甲、天花粉、夏苦草、桔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