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语文教师应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特点,结合课文内容,选择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
[关键词]语文;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语文教师应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特点,结合课文内容,选择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 一、从多媒体中感知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使学生在氛围中感知价值观取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为创设情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文情境,运用直观的图画和恰当的音乐加以渲染,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当教师成功激起学生内心世界强烈的共鸣时,学生便能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在愉悦中自觉接受教育,形成完美人格。学习《香港之夜》时,通过多媒体播放香港夜晚的美景,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仿佛身在香港,为其静寂柔和而忘我,为其虚幻结合而留恋,再读课文时学生已经沉浸在香港的怀抱里,依偎在祖国的胸怀中。学习《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时,通过播放故事片,能把学生带到战斗中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处在战争的最关键时刻,感受到董存瑞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壮烈牺牲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此时教师再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静思默想,感受英雄舍身忘我的精神。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比教师单独地讲爱国、讲负责任、讲坚强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从文题中探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文本、走出文本,体验情感,构建价值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身临其境或设身处地,由现实角色走进文章角色,为产生换位体验提供有利的心理条件准备,这样学生才能通过文题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锡林郭勒草原》一文时,有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一课文题目,会想到些什么
呢?”学生听到这样的问题都很有兴趣,都畅所欲言:“老师,我看到了这个课文题目,想起了一首歌,《我和草原有个美丽的约会》。”“老师,我看到了这个课文题目,也想到了一首歌,《我从草原来》。”“老师,我看到了这个课文题目,想起了一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老师,我看到了这个课文题目,想到了草原上奔驰的骏马。”同样,在教学到课文的最后时,教师又引导学生换位想象:假如你生活在草原,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草原的热爱呢?假如你是草原的主人,你会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说些什么呢?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大草原洋溢的人文情怀,受到审美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价值观教育。
三、从课文主题中体会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有诗歌(包括儿歌和古诗)、童话、寓言等等,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个单元主题的因素,确定每一个单元的教育点,认真钻研每个单元主题可以运用文章的哪些内容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价值观教育。例如,在《讲信用》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仁、义、礼、智、信”是我国所倡导的立身行事的道德标准,而“信”是人与人交往共处的最起码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讲信用。可见,在课
堂教学中,教师既能教书,又能育人。课文的主题是价值观渗透的核心,但这只是些抽象的、概念化的内容,生活才是价值观渗透的本质内容,而这些内容的把握又得靠主题思想作为导向去挖掘。
四、从人物本身去发现
表现人物的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例,而这些课文中人物的语言、行动、情感是最具有感染力的。编者的编排目的就是要通过课文中的人物来陶冶和感染学生,以达到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以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为基础向外引申。例如,《我是中国人》一文中的主人公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不屈服于外国人的侮辱和嘲笑,把“我是中国人”的牌子挂在胸前,向外国人展示了一个热爱祖国的将领的铮铮铁骨。这个人物形象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教学中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分析和体会吉鸿昌这个人物形象,从其行动中感受其精神境界,从而受到其高尚精神境界的熏陶,把这些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作为中国人要时刻心系祖国,维护祖国的尊严。 五、从问题中挖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问题来引领学生,从问题中挖掘课文的主旨。例如,教师在教《掌声》一文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掌声时时响起,无处不
在,无所不在,当你正确回答问题时,当你获得学习成功时,当国旗下讲话结束时,当庆祝节日时??对于掌声,我们再熟悉不过了,经常为别人鼓励,也曾赢得他人的掌声,掌声里有振奋人心的激励和鼓舞,有诚以待人的祝贺和恭喜,有情不自禁的羡慕和尊敬??本课的掌声为谁而响起?为什么会响起掌声?生活中又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掌声呢?这几个问题就可以统领全文,全方位地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在回味中升华,对学生感知核心价值观大有裨益。
六、从课文的“留白处”寻求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涵盖很多知识点,如果将这些杂乱的点一一呈现,让学生读和背,就走入了传统教育的老路,导致学生出现死记硬背的情况。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语文课文中的“留白处”,引领学生走进其中探索一番,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比如,在教学《为了祖国》一文时,读完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假如你是华罗庚,身在美国的你听到新中国成立了,你的心情如何?你最想为祖国做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华罗庚报国心切的心情,进而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另外,课文写华罗庚回国后,在科学领域为我国赢得了崇高的国际声望,回想当时我们的祖国贫困落后,引导学生思考华罗庚为什么还要突破重重困难,为祖国科研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引导学生感受华罗庚不怕困难、毅然回国的满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