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是近代中国教育迫切需要的人才培养要求。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创新能力型人才的需求紧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创新能力是指在学习或生活中善于发现并创造新的事物。这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需要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开启和培养。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可借助多种方式并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情景,激发创新意识 想要创新就要有创新动机,即创新意识,而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多来自于对事物所具有好奇心。只有觉得眼前的事物“奇”,才会下定决心探“奇”,无形中就有了创新的意识。 进行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1静电学部分的教学之前,可以充分利用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绪论中的图片,展示大自然中惊天动地的雷电和悄无声息的梳子吸起纸屑的现象,这看起来天差地别,是多么不谐调的两种现象,却是自然界和谐的体现。这就是物理学的“奇”。学生就有了探索这两种现象的区别与联系的欲望,从而有了创新意识。
当教师给里面装有小鸟的铁笼通上高压电,铁笼发出强烈的电火花,而关在里面的小鸟安然无恙时,心底深处自然就会有一种想要揭开谜底的冲动,这便是创新意识的开始。
二、利用物理的学科特点引导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探究是创新的最基础的行为,而探究能力是创新能力最根本的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探索未知问题,进而将学生带入新的领域。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即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探究。可以借助课本的信息引导学生加以改造,深入探究。其实“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就是对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入探究。通过观察宇航员随着航天器一起上升或返回的过程中面部肌肉的细微变化,引发求知欲望,即有了创新意识。接着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身边的简单器材探究其原因及规律。当然教师的引导是多样化的,而非千真万篇一律,可以引导学生模拟宇航员升空的返回,最简单易行的方法便是到升降型电梯内感受,再启发学生利用相应的仪器,如体重计等,测出随电梯一起升降的过程中体重计示数的变化情况。 在习题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可以通过不断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来培养创新能力。同一个物理题目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解题方式,可以用不同的观点解题,如分别用运动观点和从能量的观点。也可能用不同的思路进行解题,如求匀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可以用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也可以利用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只要学生能够找到尽可能多的合理的方法,就说明其已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
三、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变换条件,发展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发展,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不仅要在概念、定理、定律等的学习上体现,而且在现有实验及正确解题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更重要的还体现在当现行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否在各种情况变化下自行求解的思维方式。
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变换条件,培养学生自己变换条件并能自行解决的能力。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过程中,在学生已能顺利进行“伏安法测电阻”后,引导学生解决把其中的安培表改成伏特表后如何测量,进而让学生自己将原来的条件变换成把伏特表改成安培表也能解决。这就实现了学生从“伏安法测电阻”发展到“伏伏法”和“安安法”测电阻的创新思维,还可将这种创新思维推广到其他的实验中来。 在中学物理解题过程中,一个题目往往会因一字之差而使结果截然不同,如在电磁感应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公式应用中,磁通量变化了多少和变化到多少是有明显差别的。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可以经常让学生自己变换题目条件,发展解题方面的创新思维,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个创新成果,感受创新乐趣 创新能力能否不断发展同一个人的成败感也是密不可分的,要是屡试屡败,大部分的人是没有信心或没有兴趣再往下尝试,如果经过几次失败后能有所收获,也是激发创新能力的一个因
素。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成果,让学生感受创新的乐趣。在电磁感应定关于导体棒在导轨上切割磁感线运动的问题中,当学生对于大部分导体棒达最大速度、最小速度和稳定速度的条件都是导体棒的加速度为零理解后。再来一题导体棒先在外力的安培力作用下做匀加速运动,紧接着撤去外力做匀减速运动,让学生根据题目的条件求导体棒的最大速度。此时大部分学生由于思维定势会用平衡条件来解,而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学生很容易发现这种情况下的最大速度并不是如前所做的平衡类问题,就是撤去外力时没有了原来的动力的瞬间即加速结束和减速开始时。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当加以充分肯定,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创新成果,感受创新乐趣。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只要善于发现,学生每天都会有让教师意想不到的创新成果。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借助多种方式并依据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可以不断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