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有认识、教育、审美等作用其中认识和教育作用都突出强调了文学的社会价值。近年来,随着文学商业化、娱乐化势头的加强,文学的社会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掩盖了。
文学的价值是一个多样化的统一体,其具体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丰富。纵观整个中西文学发展史,我们会发现文学的社会价值一直都居于文学价值体系的重要位置,只是不同年代所承担的具体的社会责任有所不同。
在中国,从先秦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到宋代理学家的“文以载道”观,不仅强调了文学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更是让其肩负起了兴国大业之重任。在西方,以柏拉图谈文学的教育作用开始,直至19世纪硕果累累、影响广泛的现实主义文学,文学的社会价值在实践和理论中均备受推崇。
在当下,新的社会问题、时代主题,又为文学的社会价值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学作为一项特殊的精神活动,能够重塑人的价值观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通过文学作品.我们能够形象生动地认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也能够多层次地把握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维度,这样既能以史为鉴,又能充分认清当前社会的基本问题。
文学的认识又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它并非枯燥地为我们呈现当下的社会面貌,而是通过审美化的语言和艺术化的形象来展现时代风貌。文学能够带给人奋发向上的正能量,人能够将这种能量转化为实践的动力,规范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化他人,从而更好地改造大众的精神世界,这样一来,势必也会对社会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塑造出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营造出优美动人的意境,活灵活现地展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方面会被引人入胜的故事所触动,一方面又会在精神上备受鼓舞,这将会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加深读者对人生、
历史的深层感悟;读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受到积极影响并得到重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会对社会实践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文学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正是在读者阅读、感悟、实践的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实现。
但近年来文学社会价值的地位却有所下降。随着大众传媒业的发展,以电影、电视、网络等新型媒介为载体的娱乐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文学的读者变少了,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有所下降,文学渐趋小众化。文学创作本身在适应商业化、娱乐化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忽视社会价值的现象。有些作家陷入盲目虚构和大玩文字游戏的怪圈,他们的文学创作完全脱离了时代和社会;有些作家则一味迎合市场需求,机械地生产出毫无道德内涵,仅是满足感官享受的媚俗作品;还有些作家为了快速适应商业化的运作模式,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文学的社会效益。
总的来说,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主体价值,当今社会,大多数人还是在消费文学的社会价值;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能在文学作品中看到实现梦想的希望,获取启迪心灵的智慧,得到振奋人心的力量。
(摘编自高玉、陈茜《重申文学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文学商业化、娱乐化势头在加强,但文学的认识和教育作用仍突出强调了文学
的社会价值。
B.文学价值的具体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丰富,只是在不同年代它所承担
的具体的社会责任有所不同。
C.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的社会问题和时代主题,赋予了文学社会价值新的时代
内涵。
D.文学能够重塑人的价值观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它是一项特殊的精神活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孔子到宋代理学家,他们不仅重视文学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而且让文学
肩负兴国大业的重任。
B.我们要想以史为鉴、充分认清当前社会的基本问题,就必须通过文学作品认识人类
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把握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维度。
C.文学的认识是通过审美化的语言和艺术化的形象来展现时代风貌的,而不是纯粹的
理论说教以及枯燥地呈现当今的社会面貌。
D.读者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会触动情思,鼓舞精神,而且其人生观、
价值观会受到积极影响并得到重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兴观群怨”说和“文以载道”观体现了文学的社会价值居于文学价值
体系的重要位置。
B.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饱满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情节、优美的意境并能
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近年来文学社会价值的地位有所下降,所以文学的读者变少了,对社会的影响力也
有所下降,文学渐趋小众化。
D.近年来,有些作家一味迎合市场需求,机械地生产出毫无道德内涵的媚俗作品,这
是忽视文学的社会价值的表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962年,吴为山出生于江苏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中学老师,国学功底深厚。童年的记忆中,吴为山印象最深的就是家里的藏书,尤其是古代名画册特别多。
九岁时,吴为山全家随父母下放到苏北农村。那时,他刚开始学画画,“老师”便是家里的画册和瓷碗上的青花。下放到农村后,“老师”则换成广阔的原野和从城里来的知识青年。
在南京师范学院学习油画并留校执教多年的吴为山,曾特意到北京大学进修了一年心理学。少年时就常常听到父亲说文学就是人学,当他学习并从事艺术,深入研究美术史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艺术的根本还是关于人的学问。他认为,大学的美术院系里,不管任何专业都应该学习雕塑,了解人类的原始造型方式。全人类都是从原始艺术的意象过渡到写实的,要在大学中建立雕塑教研室,将西方雕塑的写实和中国雕塑的写意结合起来研究。
34岁那年夏天,吴为山应荷兰艺术基金会邀请,作为交流学者赴荷兰参加“中荷红白蓝艺术项目”研究。并应荷兰政府邀请为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塑像。
从欧洲回来后,吴为山立即到麦积山石窟去考察,紧接着的美国之行结束后,又到大足石刻、敦煌石窟考察。他深刻地察觉到,中国古代雕塑并没有被真正认识、利用、挖掘,其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一面便是写意。
在主持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工作期间,吴为山提出了“写意雕塑”的理念,其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