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全部教案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1课,也是对蚕的一生有整体认识的一节课。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是贯穿整个单元的养蚕活动的开始,需要为蚕宝宝的到来和后续的长期观察活动做好必要的准备。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蚕卵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认识到静态的蚕卵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结合“幼虫和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的资料提示,提出“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呢?”的问题,教师通过开展观察记录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启发学生回忆并交流自己对蚕的一生的相关认识。第二部分——探索,通过观察蚕卵、为蚕宝宝建造“家”、制定蚕的一生的观察计划、设计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表等准备活动,学生能够对蚕的生命过程有整体认识。第三部分——研讨,“蚕卵是什么样的?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这些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整理在探索部分的所得,引导学生正确表述科学词汇“卵”“孵化”“观察计划”,提醒学生课后重点关注蚕卵的孵化,并督促学生做好饲养和观察工作。“研究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问题帮助学生梳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内容是知道蚕的一生的变化过程大致是怎样的,第二个内容是指导饲养小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是养蚕活动中很关键的问题。第四部分——拓展,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记录蚕宝宝出生的日期和样子。这部分是课堂学习的延续部分,需要课后完成,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学生分析】
学生平时见过不少动物,有些学生还养过蜗牛、金鱼等,他们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但养过蚕的学生较少,所以学生通常对蚕宝宝充满兴趣,不过有些学生对经历饲养蚕宝宝的一生的过程还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持之以恒记录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颜色、大小、形状等。 2. 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里孕育着新生命。 3. 蚁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
4. 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用感官及工具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2. 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3. 能用收集资料或访谈的方法了解养蚕的相关知识。
4. 能制订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并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1. 对研究蚕卵及养蚕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 对饲养的蚕表现出爱心及责任心,能细心照管蚁蚕。 3. 能在课后坚持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不断改进养蚕技术以适应自己的需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观察记录蚕的一生的生长变化。
难点:付出一份爱心,细心地进行养蚕活动并做好观察计划。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蚕卵、放大镜、尺子、养蚕用的纸盒、桑叶、莴笋叶。 教师准备:介绍养蚕方法的资料、观察计划表、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 猜谜导入:早上四只脚;中午两只脚;傍晚三只脚。(猜人生各阶段) (谜底:早上是婴儿期;中午是青少年时期;傍晚是老年时期) 2. 谈话:这是人的一生要经历的几个阶段,那动物的一生呢?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和提问的形式导入本单元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出示“蚕”的图片,通过研究蚕的一生来了解动物的一生。 4. 提问:你养过蚕吗?关于养蚕你知道什么?
5. 谈话:在一年级我们了解过蜗牛和鱼这两种动物,像蜗牛和鱼一样,蚕也是从卵开始生命历程的。蚕卵有生命吗?蚕卵是什么样子的?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板书课题: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一年级认识的蜗牛和鱼等小动物引出本课主角“蚕卵”,同时通过询问是否养过蚕,来了解学生对蚕的已有认知。
二、探索
活动一 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 1.明确活动要求。
(1)每组领取蚕卵后将其放在白色A4纸上进行观察。
(2)先用肉眼观察蚕卵颜色、形状、大小,组内交流描述蚕卵的形态特征。
(3)再使用放大镜和尺子进行更细致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4)保护好蚕卵的安全,避免观察工具对蚕卵造成伤害。 (5)观察时间为5分钟。
2. 小组代表展示观察记录结果,教师板书记录。
3. 小结:蚕卵呈中间内凹的圆饼状,小米粒大小,宽1毫米,厚约0.5毫米。蚕卵的颜色有淡黄色、赤色、紫黑色,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
活动二 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
1.过渡:经过一段时间蚕宝宝会从蚕卵中破壳而出,这一过程叫做孵化。 2. 出示刚出壳小蚕的图片。介绍刚出壳的小蚕身体呈褐色,形似蚂蚁,所以叫做蚁蚕。
3. 提问:蚕卵在什么条件下有可能孵化出蚁蚕?我们要饲养一些蚕,应该做些什么?
4. 出示资料卡。
5. 明确活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