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毛泽东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中国现代化思想
作者:李卉
来源:《人民论坛》2012年第20期
【摘要】作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者,毛泽东从经济运行机制、工业化之路等方面对中国的现代化进行了探讨,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与三大改造要同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分两步走;逐步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改革不合理的经济管理体制问题,建立适合国情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关键词】毛泽东 工业化 现代化 计划经济 管理体制
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进入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依托,以实现工业化为核心目标的现代化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代表,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进行了艰难可贵的探索。这个探索基本围绕经济运行机制的选择和如何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展开。 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首先,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各国普遍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次,苏联高度集中的以指令性计划为主要特征的斯大林模式,成为我国重要的借鉴。再次,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根据地建设和解放区管理经济的做法成为建国后确立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经验。最后,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经济结构和社会需求结构单一,成为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社会基础。这一高度集中的“仿苏式”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在建国初期乃至“一五”时期,因其适合国情,有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面;同时,它也强化了人们把计划与市场当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观念,这种体制的弊端在随后日益凸显。 毛泽东关于中国走工业化道路实现现代化的思想由来已久。早在1944年5月,毛泽东就提出:“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工业化的。”此后,他又明确指出:“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①在发展工业化的方针上,新中国经历了一次从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到探索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的转变。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以及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暴露出许多问题。党中央和毛泽东及时觉察到苏联模式中存在的问题。1955年底,毛泽东提出了要“以苏为鉴”,开始了对适合中国情况的工业化道路的独立思考,其思想成果集中体现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强调要走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
论毛泽东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中国现代化思想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