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方剂 温里剂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伤寒论》

? 组成: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生姜六两 ? 主治: ★

1、胃寒呕吐证:

食谷欲呕,胃脘疼痛,吞酸嘈杂,舌淡脉沉弦而迟。 2、肝寒上逆证:

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舌淡沉弦。 3、肾寒上逆证:

呕吐下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舌淡脉沉细。

? 《伤寒论》:

?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阳明篇243条)

?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篇309条)

?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篇378条) ? 主治证候分析

(阳明寒呕)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呕吐,不食、食则欲呕,或胃脘冷痛,吞酸嘈杂。 (厥阴头痛)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干呕吐涎沫,头痛,巅顶痛甚。 (少阴吐利)肾寒犯胃:

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

舌淡,脉沉弦而迟细,为阳虚寒胜之象。 ? 病机及证候分析: ??

病机: ★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 功用:

温胃暖肝(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 特点:

肝肾胃三经并治,温降补三法兼行,主以温中降逆。

? 吴茱萸汤与理中丸比较:

二者均有温中祛寒之功。

理中丸主治脾胃虚寒,侧重于脾虚不化,证以腹痛下利为主。 吴茱萸汤主治肝胃虚寒,侧重于胃寒气逆,证以脘痛呕吐为主。

? 临床应用: 辨证要点:

食谷欲呕,或巅顶疼痛( 夜半转剧,天明渐减, 痛时

欲吐),干呕吐涎沫,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之常用方。 临证加减:呕吐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仁; 头痛剧者加川芎;

虚寒重者加干姜、小茴

? 使用注意:

1、吴茱萸有小毒,用量不宜重。

2、胃热呕吐、阴虚呕吐以及肝阳上亢之头痛均禁用。 3、服药后出现胸中不适,头痛眩晕加剧,应卧床休息半

小时。 重点、难点:

1 主治、病机、功效。 2 生姜重用。

【方歌】

吴茱萸汤人参枣,生姜五两温里好, 阳明寒呕厥阴逆,温肝暖胃止下利。

? 案例一

? 某女,67岁。患梅尼埃病两年,加重一周。证见头晕目眩,耳如蝉鸣,不能站立,立则如坐舟船,旋转不定,伴剧烈呕吐、呕吐物为清涎,舌淡,苔白厚腻,脉弦细。 辨证: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方药:吴茱萸汤

一剂呕止,呻吟渐止,安然入睡,原方再进一剂,能坐起进

食,续服五剂,诸证悉除,观察十二年未再复发。 ——《中医杂志》1983,9:43

? 案例二

? 姜某,女,40岁。一个多月来食后即呕,有时所食之物全部呕出,饮水亦呕,四肢倦怠,脉虚细,舌淡白,手足冷,口中觉冷而不渴,腹软。《伤寒论》云:“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此系胃气虚寒,不能腐熟水谷,又兼浊阴上逆。用吴茱萸汤加丁香二钱,连服二剂呕止。后因食欲不振,四肢倦怠改用六君子汤调理。[刘金发.1964.吴茱萸汤的临床运用经验.福建中医药,9 (5):425-26]

? [按]胃主受纳,性喜通降下行。胃虚则不纳,胃寒则气逆,故食入即呕;四肢倦怠,手足厥冷,口中冷,舌淡苔白,脉虚细,乃中气虚寒之征。吴茱萸汤善于温胃散寒,补益胃气,降逆止呕,更加丁香以增散寒止呕之力,故二剂呕止。余有胃纳不佳,四肢倦怠,乃脾胃尚弱,故改用六君子汤健脾和胃善后。 ? 第二节 回阳救逆剂

? 适应证:

阳衰阴盛,内外俱寒,甚则阴盛格阳,或戴阳证。

? 临床症见: 四肢厥冷,精神萎靡,恶寒蜷卧,下利清谷,甚则大汗淋漓,脉

微细或脉微欲绝等症。

? 四 逆 汤

? 《伤寒论》 ? 组成:

附子生用,一枚(15g) 干姜一两半 甘草炙,二两

水煎服。生附子先煎1小时左右。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 主治:★ 1、少阴病,心肾阳衰寒厥证。

四肢厥逆,恶寒踡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呕吐不

渴,腹痛下利,舌苔白滑,脉微欲绝。 2、太阳病误汗亡阳证。

? 病机及证候分析:

??

病机:心肾阳衰,阴寒内盛。★

? 治法:回阳救逆。★ ? 功效与方解:

?

? 特点:

本方大辛大热以速挽元阳,少佐甘缓以防虚阳暴散。

? 临床应用: 辩证要点:

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微欲绝。 本方为回阳救逆的基础方。

? 使用注意: 1、附子生用有毒,应审慎其用量,并须久煎。 2、服药呕吐者,可采用冷服法,或加猪胆汁。 3、本方纯用辛热之品,中病手足温和即止,不 可久服。

4、真热假寒者禁用。

? 案例一

? 唐叟,年逾古稀。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自服羚翘解毒丸六九,自觉精神甚疲,而且手足发凉。其子恳余诊。切其脉未久,唐即侧头欲睡,握其手,凉而不温。切其脉不浮而反沉,视其舌则淡嫩而白。余曰:此少阴伤寒,肾阳已虚,如再进凉药,恐生叵测,法当急温,以回肾阳。与四逆汤。服一剂,精神转佳。再剂,手足转温而愈。(刘渡舟医案,录自刘渡舟.1984.新编伤寒论类方.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 [按]年逾古稀,肾阳已虚,外感于寒,复因误用寒凉,以致阳气式微,阴寒内盛,故精神委靡,时时欲睡,手足发凉,脉沉。《伤寒论》曰:“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

宜四逆汤。”四逆汤为破阴回阳救逆之剂,使阴寒得散,阳气得复,故厥回而愈。 ? 案例二

? 肺炎,13岁女孩。因肺炎持续高热数日,用强而有效之注射剂,高热降至37度,但元气已衰,食欲衰败,口干欲饮,与之则不进。颜面色青,朦胧似睡,时时烦躁,且呻吟,如抽搭哭泣。 脉浮细而数,尿频。此为里寒阳虚之重证,故与四逆汤。服后呻吟止,1小时之后,欲食点心,谈笑自如,用1--2剂即痊愈。此患者,可能强以洋药,抑阳气太过之故。

? 《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矢数道明

附方:

1、通脉四逆汤

组成:四逆汤倍干姜,附子适当加量。 功用: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主治:心肾阳虚,阴盛格阳证。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

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若“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加猪胆汁半合,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2、四逆加人参汤 组成:四逆汤加人参

功用: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主治:心肾阳虚,恶寒蜷卧,脉微而复自下利,利虽止而余证仍

在者。

3、白通汤

组成: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 功用:破阴回阳,贯通上下。 主治:心肾阳虚,阴盛戴阳证。

手足厥逆,下利脉微,面赤者。若“利不止,厥逆无

脉,干呕,烦者”,加猪胆汁一合,人尿五合,名白通加猪胆汁汤。

4、参附汤

组成:人参四钱,附子炮三钱,用水煎服,阳气脱陷者,倍用之。功用:益气回阳救脱。 主治:阳气暴脱证。

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 第三节 温经散寒剂 ? 适应症: 寒凝经脉之血痹寒厥,阴疽等。

? 临床症见: 手足厥寒,肢体痹痛或发为阴疽等。

? 组方用药规律:

??

当 归 四 逆 汤

? 《伤寒论》 ? 组成: ★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炙,二两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

? 主治: 血虚寒厥证。★ 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者;或寒入经络,腰、股、

腿、足、肩臂疼痛。

营血虚弱,经脉受寒,

损伤阳气

? 病机: ★ 血虚受寒,寒凝经脉,血行不畅。

方剂 温里剂

?《伤寒论》?组成:★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六两?主治:★1、胃寒呕吐证:食谷欲呕,胃脘疼痛,吞酸嘈杂,舌淡脉沉弦而迟。2、肝寒上逆证: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舌淡沉弦。3、肾寒上逆证:呕吐下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舌淡脉沉细。?《伤寒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frgv2tu016u75f0b3w102ra61x73m01dh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