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
(b)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压强变化量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0) 。
26. 某小组同学做“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实验。 ① 该实验的目的是: (11) 。
② 为进行多次实验,三位同学各自设计了三个不同的实验方案,简述如下表所示。
方案序号 Ⅰ Ⅱ R定 Rx Rx Ⅲ R滑 P 实 验 电 路 S V xR A A V S V A S 设 计 要 点 通过改变串联电池的节数改变电源两端的电压 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待测电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待阻与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串联,测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并换用阻值不同的定值电阻。 移动变阻器的滑片。 (a)上述三个方案中,能实现“多次实验,减小误差”的方案有 (12) (填序号);方案Ⅲ与另两个方案相比,优点有: (13) (写出两点即可)。
(b)小明同学根据方案Ⅲ,准备测量阻值约为20欧的电阻,实验所提供的器材齐全完好,其中:电源电压为6伏且保持不变,电流表、电压表规格如图12所示,滑动变阻器有两种规格(分别标有“5欧 3安”和“50欧 1.5安”字样)。
图12
小明对所提供两种规格的滑动变阻器,提出了问题:实验中,两种变阻器是可以随意用一个变阻器,还是其中一个更适合实验?请你根据实验的相关条件,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14)
九年级物理 第 6 页 共 9 页
答案要点和评分参考 17.01
题 号 一、16分 (每题2分) 答案要点及评分说明 1.A。 2. B。 3.A。 4.C。 5.B。 6.D。 7.D。 8.C。 说明:第9~12题每格1分;第13~15题每格2分 9.(1)大气压强; (2)电流; (3)中间。 10.(4)220; (5)并联; (6)变小。 11.(7)变大; (8)等于; (9)4.9×105。 二、26分 12.(10)0.3; (11)10; (12)6。 13.(13)9; (14)2.7; (15)小于。 14.(16)一定; (17)L断路;L、R均断路。 15.(18)1.25; (19)气压一定时,干燥空气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小,且等差变化。 说明:每题3分 三、9分 16.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正确3分. 17.磁感线方向、小磁针的N极以及电源的正、负极正确3分。 18.串联正确2分,电压表正确1分。 F浮=ρ液g V排 19. =1.0×103千克/米3×9.8牛/千克×6×10-4米3 (4分) =5.88牛 4分 20. I2= I1=U1/R1=4伏/5欧=0.8安 3分 四、29分 (5分) U2=U-U1=6伏-4伏=2伏 2分 九年级物理 第 7 页 共 9 页
① p甲=F甲/S甲=G甲/S甲 =10牛/5×10-3米2=2×103帕 3分 ② p水=ρ水gh 21. (9分) =1.0×103千克/米3× 9.8牛/千克×0.1米=980帕 3分 ③ Δp容=ΔF容/S容=G甲/S容 Δp水=ρ水gΔh=ρ水g V甲/S容 Δp容=2.7Δp水 G甲/S容=2.7ρ水g V甲/S容 G甲=ρ水g V甲 ρ甲g V甲=2.7ρ水g V甲 ρ甲=2.7ρ水=2.7×103千克/米3 3分 ①U = I R1=0.5安×30欧=15伏 2分 ② (a) AB或BD 2分 (b) I2=I-I1=1.5安-0.5安=1.0安 22. R2=U/ I2 =15伏/ 1.0安=15欧 3分 (11分) (c)I2max=2安 Imax= I2max+I1=2安+0.5安=2.5安 Imin= I2min+I1=U/ R2max=15伏/50欧+0.5安=0.8安 电流表示数的范围为0.8安~2.5安 4分 23. (4分) 24. (3分) 五、20分 25. (6分) (9)每增加一块圆板,水槽底部液体压强增加值相等。 (10)每增加一块圆板,圆柱体浮在水面上时水槽底部液体压强增加值大于沉到水底时水槽底部液体压强增加值。 (5)体积; (6)ρ=m/V; (7)②③。 (1)电流表; (2)串; (3)正; (4)0-3安。 (8)水槽底部所受水的压强随着所加圆板个数的增加而增大。 九年级物理 第 8 页 共 9 页
(11)会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 (12)Ⅰ、Ⅱ、Ⅲ (13)多次实验时,电路不需要重新连接,操作简便; 26. 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及通过的电流,可以在一段范围(7分) 内连续变化,记录数据简便; 变阻器连入电路处于电阻的最大值,可保护电路元件。 (14)应选择标有“50欧 1.5安”的滑动变阻器。 理由:可使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及通过的电流的变化范围更大,方便读数;电压表的读取取0-3伏,读数更准确。
九年级物理 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