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模块
***(一)认知发展与教育
1,感觉的定义: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
3,知觉的分类:(1)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2)空间知觉—对事物的形状、大小、方位和远近等特性的知觉,又分A形状知觉,B大小知觉,C方位知觉,D深度知觉;(3)运动知觉—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4,感觉相互规律:(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的相互作用; 5,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6,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1)明确观察目的,提高观察效果;(2)制订观察计划,提高观察的条理性;(3)观察过程中要进行指导。(小学生观察的一般特点是:观察对象多,观察背景少;笼统的观察多,仔细的观察少;无顺序观察的多,按顺序观察的少)
7,记忆的定义: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8,记忆的种类:
(1) 记忆内容的不同:形象记忆,逻辑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动作记忆); (2) 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瞬时记忆,短时记忆(7±2容量),长时记忆。 9,记忆的过程:(1)识记-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获取知识的最有效途径),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2)保持和和遗忘(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3)再认和再现(无意再现和有意再现,直接再现和间接再现)。
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发展及培养(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282 一, 记忆能力的发展:
1,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的发展:学前期是儿童无意识记快速发展的时期,有意识记在三年级以后逐渐占主导地位;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发展:从机械识记占主导地位向意义识记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是小学生记忆发展的又一特点,识记方式转化的关键年龄大致在三、四年级;3,形象记忆和逻辑记忆的发展:小学生的知识经验较少,形象思维占优势。 二, 记忆能力的培养:
1,培养小学生有意识记的能力:教师应逐渐要求儿童自觉、独立地提出识记的任务,由被动识记转为主动识记,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2,培养小学生意义识记的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教材,另外还要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如意义联想、组织策略等,促进其意义识记的发展,同时也要适当训练他们的机械识记能力;3,及时组织复习,防止遗忘:根据艾滨洛斯的遗忘规律,防止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组织及时的复习。每天给学生布置适当的作业,分阶段复习,就是应用了及时复习的方法。另外,从复习的效果看,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的效果好。
10,想象的定义:想象就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必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11,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1)丰富小学生的表象;(2)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2,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特点:间接性和概括性 13,思维过程:1)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2)比较、概括和系统化;(3)抽象和具体化。 14,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1)迁移;(2)原形启发;(3)定势;(4)功能固着;(5)个性特征。
15,思维的种类:
(1) 按个体思维的水平和凭借物的不同—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1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2) 按思维过程的指向性不同—集中思维,发散思维;
(3) 按思维的创新程度不同—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人们应用创新的方案和程序解决问
题的思维)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16,思维品质,即思维的智力品质,是衡量人的思维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是个体思维活动的智力特征,也是个体思维差异的表现。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序:一是思维起点灵活;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三是概括—迁移能力强;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其集中表现为善于透过现象和外部联系,提示事物本质和规律,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善于预见事物发展进程。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过程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 17,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1)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的情境;(2)丰富学生必要的感性知识经验;(3)引导或指导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4)培养学生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18,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19,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问题类型和呈现方式);(2)已有的知识经验;(3)另外,定势与功能固着、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20,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1)流畅性;(2)变通性(灵活性);(3)独创性
21,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B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A保护好奇心,B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上,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E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A发散思维训练,B推测与假设训练,C自我设计训练,D头脑风暴训练
22,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机体在观察一定事物时的定向活动。
23,注意的特性(品质):1)稳定性/持久性;2)集中性;3)范围/广度;4)分配;5)转移 24,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1)小学生的注意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2)小学生对事物的主要本质方面的注意也有所发展;(3)小学生的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25,中小学生注意的培养:(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A要控制引起注意分散的因素,B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C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感到有兴趣;(2)努力发展学生的有意注意;(3)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或题: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26,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A知觉集中倾向,B不可逆性,C自我中心主义;(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A思维的具体化,B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C去自我中心;(4)形式运算阶段性(11-成年)—A假设演绎推理,B命题推理,C组合推理。
2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二)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1,情绪的种类: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久度和紧张度,
(1)激情:猛列、迅速爆发、持续时间较短的情况状态,如狂喜、愤怒、恐惧和绝望等; (2)心境: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可能是愉快或忧郁的,也可能是恬静或朝气蓬勃 (3)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情景引起的情绪状态,(遇到危险又紧张的情景时)
(4)热情: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厚的情绪状态,不如激情强烈,较激情深厚而持久;较心境强烈、深刻而稳定
2,情感的种类:(1)道德感;(2)理智感;(3)美感 3,儿童情绪、情感特征:(1)不稳定性;(2)强烈性;(3)弥散性;(4)随挫折的能力低 4,情感对人的影响:(1)影响人们的认识和态度;(2)能调节人的行为活动;(3)人的情感表现也是交流思想的一种手段。
5,小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1)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2)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3)情感更富有稳定性;(4)高级的社会情感逐步发展起来 6,小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培养:(1)用丰富的知识武装学生,使学生将各科学习与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2)利用榜样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直观影响;(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情感,使学生把情感和行动结合起来,(4)利用有丰富情感的文艺作品,使学生获得间接的情感体验;(5)培养学生自学控制自己情绪和情感的能力
7,意志:在人有意识的行动中,同克服内在的和外部的困难相联系,而坚持实现行动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8,意志的特征:(1)有自觉的目的;(2)能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9,意志品质:(1)独立性;(2)果断性;(3)坚定性(顽强性);(4)自制力 10,冲突与矛盾分析的表现形式:
(1) 双趋冲突:同时想追求两个目标,但由于条件所限只能选择其一,像这种被迫放弃
所爱的目标之一的冲突;
(2) 双避冲突:同时遇到两个有威胁性并都想躲避的目标,而又必须接受其一始能避免
其二。像这种从两所恶者或两种躲避中必须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
(3) 趋避矛盾:追求一个目标同时产生两种不同的情感,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
而避五。这种对一个目标的追求过程中兼具好恶的情感;
(4) 多重趋避矛盾: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且每个目标分别具有趋避两方面的不
同好恶情感。 11,小学生意志的培养:P317
***(三)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
1,需要的含义: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低到高)
(1) 生理需要—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要求,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 (2) 安全需要:人身安全、健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 (3) 归属与爱的需要:友情、爱情;
(4) 尊重需要: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的尊重、被他人尊重;又分内部和外部 (5) 认知需要:知识和理解; (6) 审美需要:秩序和美;
(7) 自我实现的需要:道德、创造边、自觉性、公正度、接受现实能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