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
华若蒙
第一章 绪论
1、 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1) 人格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即个人与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互动方
式。
(2) 人格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
(3) 人格就是这样一种蕴于中、形诸外的统一体。
(4) 动力组织与行为模式的统一体意味着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和独特
性等特点。
(5) 人格既是各种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各种交互作用的过程。(P5) 2、 人格的基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
3、 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具有跨时间的连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4、 人格分析的三个层面:第一层,揭示人的共同本性;第二层,揭示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第三层,揭示个体独特性。 5、 本书的架构:“T & 3D”,“T”就是指人格理论,“3D”则是组织各种人格研究主题的线
索,是在Cloninger的人格“描述—动力—发展”模型(3D模型)的基础之上经过修正而来的。 主要内容 具体变量 人格理论 特质理论、生物学理论、 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与社会认知理论 认知 情绪 意志 动机 目标 自我 适应 发展 文化 叙事 场独立—场依存、归因风格、乐观主义 焦虑、抑郁、幸福 攻击、利他、控制 成就动机、权利动机、亲密动机 目标单元、目标内容、目标追求 自我概念、自尊、自我调节 压力与应对、A型性格、完美主义 发展轨迹、影响因素、深层机制 文化与人格、性别、中国人的人格故事与人生 人格表现 人格动力 人格发展
第二章 人格研究与测评
1、 人格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寻求研究深度(2)相关研究:寻求研究广度
(3)实验研究:寻求因果关系
2、 个案研究方法:①临床研究②叙事法(生活史)
第三章 特质理论
1、 GordonW .Allport, 美国心理学家,既是特质理论的创立者,也是公认的人格心理学学科
创始人。
2、 Allport把特质区分为:
共同特质:人类共有的特质,人人都具有,个体间的差异在于不同的人具备此特质的强弱程度不同。
个人特质:个人独有的,与共同特质相对,代表个人的行为倾向。 3、 个人特质分为:
首要特质: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人格特质、最能代表一个人的特点,在个人人格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
核心特质:能够代表个体主要特征和性格的核心成分,5-10个。
次要特质:一个人某种具体的偏好和反应倾向,普遍性、一致性较差。不易为人观察。 4、 Cattell 将特质区分为:
表面特质:个体相对外显的特质,彼此是不相关的,从外显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内在的、稳定的、作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彼此相关、共同变化的一系列特征,由表面特质推断而来。
5、 Eysenck的三维人格理论:
外向性:反映的是人的活动性指向和强度,这个维度的一端为典型的外向特征群,另一端为典型的内向特征群。(外向者:好交际、爱热闹、易冲动、自信、活跃、喜欢追求变化;内向者:固执、刻板、主观、害羞、不易激动)
神经质:反映了人情绪的稳定性。此维度的一端为情绪不稳定,另一端为情绪稳定。(高神经质者:过分担心某事或害怕某物的倾向,出现不平衡的焦虑状态;低神经质者:平静的、好脾气的、耐心的)
精神质:高分端为高精神质,低分端为超我机能。(高精神质:高攻击、冷漠、自私、冲动、反社会、思维和行为迟缓、高创造性、坚强;超我机能者:仁慈和好心肠) 6、 Eysenck的人格类型与古希腊气质学说的对应关系:
7、 McCrae和Costa的五因素人格理论
五个维度:外向性、随和性、尽责性、神经质、开放性
第四章 生物学理论
1、 Eysenck的唤醒理论:
唤醒是指大脑皮层随时准备反应的警觉状态,它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中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激活水平。
外向的人皮层唤醒水平比内向的人低,所以他们要去寻求较强烈的刺激,缺少刺激对他们而言意味着枯燥、沉闷和无聊;
内向的人皮层唤醒水平较高,微弱的刺激就足以维持他们的兴奋,所以较强的刺激很快就会使他们感到疲劳。
2、 Davidson的大脑不对称性理论
左半球→积极情绪;右半球→消极情绪
3、 行为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家族研究、双生子研究、收养研究和模型拟合。 4、 用进化机制解释现象:求偶、社会焦虑、攻击等(P78)
5、 社交焦虑是指个体担心或害怕在人际交往中受到他人的消极评价。
进化机制解释:有利于被群体接受或防止被群体排斥的心理机制,当个体得到群体内其他成员的消极评价时感受到的抑郁和担心,这种抑郁和担心可以使个体及早发现被排斥的迹象,从而采取措施去积极解决问题。而那些对自己受到排斥却无动于衷的个体最终则可能被群体驱逐,从而因得不到足够的保护而无法存活或者繁衍后代。
第五章 精神分析
Freud(弗洛伊德)
1、 Freud(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包括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也最难以接近的部分,包含性和攻击本能。受快乐原则支配。 自我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起中介作用,它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代表了道德力量,遵循完美原则。
之间的关系:它存在的目的是帮助本我获得本能的满足。本我也必须受到自我的指导和控制,否则会颠覆理性的自我。自我要协调本我与超我的关系。自我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
2、 Freud认为本能分为两类: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3、 固着:人格不会随生理年龄的增长而相应地成长。这样人即使到了成年,心理上还停留
于儿童水平。
退行: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就会表现出固着年龄时期的幼稚行为,即所谓的退行。 4、 Freud提出的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性器期产生恋父、恋母情节(俄狄浦斯情结) Jung(荣格)
5、 集体潜意识:个体潜意识之下更难触及的层面,是个体不了解的、最为神秘的领域,包
含进化史上所有人类以及动物祖先所遗留下来的那些经验。如,惧怕黑暗,敬畏鬼神,依恋母亲,警惕陌生人。类似于本能(较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更深入)
6、 原型是心理生活的先天决定因素,也是一些在心灵的各个意识层面相互联系的功能单位。
原型包括:人格面具、阴影、真我、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等几个类型。 Adler(阿德勒)
7、 生活风格:个体在补偿自卑感的活动中形成的独特的反应模式。
8、 Adler提出了四种生活风格类型:控制型、索取型、回避型和社会型。
健康生活风格:社会型 Horney
9、 Horney提出的三种神经质的类型:
顺从型(接近他人)、敌对型(反对他人)、退缩型(回避他人) 10、“应该的”专横:在理想自我的左右下,神经症患者觉得自己是全知全能的圣人。“应该无私,应该有预见力,应该不依赖任何人,应该不知疲倦,应该不失败”。
第六章 行为主义
1、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中性刺激、条件刺激、条件反应(P113) 2、 Watson(华生)认为,人格不过是人的习惯系统而已。 Skinner(斯金纳)
3、 强化:是指跟随在一个行为之后,并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强的条件。
正强化:是指在一个行为之后呈现或增强某种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 负强化:是指在一个行为之后撤除或减弱某种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 4、 惩罚:是指跟随在一个行为之后,并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减少的条件。
正惩罚:是指在一个行为发生之后呈现某种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减少。 负惩罚:是指在一个行为发生之后撤销某种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减少。 5、 讨论:惩罚为什么不那有效?
(1) 惩罚只能使个体减少某种不良反应,而保证其学会正确反应。 (2) 过多惩罚会形成条件性恐惧。
(3) 不利于人际关系,疏离父母怨恨老师。 (4) 可能会引起关注,变成对错误行为的强化。 (5) 由权威实施,可能使个体产生观察学习。 (6) 过多惩罚损害个体的自尊心和理健康。
6、 Skinner认为,人格是操作条件反射的结果,人格不过是个体独特的强化史的产物。
第七章 人本主义
Maslow(马斯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