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教育部日前发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院校办学活力、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等五大行动,强化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开启了我国高职教育整体质量提升的新时代。质量即是生命、质量决定发展效益和价值,诊断与改进的宗旨是以质量为核心,它是推进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因而对临床医学专业建设工作诊断与改进是职业院校准确认知自己优势与劣势的第一步,是改进不足的前提,更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础。故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建设,基于全面质量管理,构建专业诊断与改进指标体系,组织开展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即如何进行诊断;针对诊断结果,如何改进;根据改进方案,如何进行实施;如何评价是本课题的提出点。 (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研究”。 “诊断”源于医学界术语,本义是医生在检查病的症状之后判定病人的症结,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出相应的处方,教育行政部门将其作为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重要意义。
所谓“诊断与改进”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而专业的诊断与改进则是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管理、实践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深入细致地开展自我诊断改进工作,建立常态化周期性诊断与改进机制,促进质量螺旋上升。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临床医学专业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研究方面涉及较少,但国内外学者对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能够为临床医学专业质量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如熊发涯《高职院校落实诊改制度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的思考》强调通过诊改的办法,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任莉莉谈到如何结合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构建一套适合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蒋买勇等提出了基于内部质量保证的专业建设诊断与改进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论证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专业评估是否有效的重要手段;周俊《基于质量提升的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研究》、赵景辉谈到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机制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办学内涵的必然选择;廖天保(2016)《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临床医学专业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基于全面质量管理视角,提出临床医学专业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方案;他们的这些研究强调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及如何诊断与改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并不能照搬。本课题从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与改进进行研究有所创新,有利于提高高职临床专业质量,能够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质量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奠定理论基础。 (四)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选题意义: 在市场化浪潮中,优质医疗人才不断向城市流动,基层卫生机构医疗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面临着下降的趋势,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就是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行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我校是本市唯一开设临床医学专业的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于2014年开始招收新生,学生毕业去向主要是面向基层卫生行业,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专业诊断与改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还能为其他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诊断与改进提供借鉴,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2.研究价值:
(1)通过本课题研究能够使高职临床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使高职临床医学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通过本课题研究能使高职学生适应新的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和职业岗位需求。 (3)通过本课题研究有利于推动高职临床医学行业的发展,对其他的专业的质量管理的诊断与改进可以起到参考与借鉴作用。 (五)理论依据
本研究理论依据主要是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职院校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相关文件及实施方案,主要是遵循TQM理论(也称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PDCA循环的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管理、实践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深入细致地开展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建立常态化周期性诊断与改进机制,促进质量螺旋上升。 (六)研究目标
1.对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及管理等进行诊断;
2.建立专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针对诊断结果,进行改进,提出改进方案,根据改进方案,实施到2018届学生中,形成专业诊断与改进常态化工作机制,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促进专业健康持续发展;
3.提出不断完善的高职临床医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七)研究内容
1.开展专业调研 通过专业调研,了解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单位诊疗和卫生预防第一线的临床医生、乡村医生、社区全科医生、公共卫生管理等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明确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根据用人单位、校企合作理事会行业专家及教务处领导提出的建议;根据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当前高职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主要现状,归纳高职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与基层医学人才需求矛盾突出的主要原因,制定专业诊断与改进方案。 2.开展专业诊断与改进
(1)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定位准确,职业面向和就业岗位(群)清晰,人才培养规格科学,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具体;并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适时动态调整。
(2)人才培养方案: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理念先进、思路清晰、论证充分;培养目标准确、课程体系科学、教学安排合理、系统设计教育活动;毕业生质量标准明确,具有可检测性。
(3)课程体系:由行业专家、资深的助产专业教师及课程教育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小组经过深入细致、系统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后来进一步调整。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突出实践教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注重人的全面培养,将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4)教学实施过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手段,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遵从工作过程逻辑、兼顾素质培养,提炼整合教学情景,每个教学情境对应典型工作任务,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素质培养融入工作任务中,以任务驱动、知识跟进构成课程内容。课程形式灵活多样,采用案例教学和项目法、现代教育技术与开发网上教学资源相结合等形式,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课程的实践性。
(5)教学管理:教学管理制度完整,管理规范,运行保障有力,加强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实现重结果考核为重过程考核、重知识考核为重能力考核、变单一主体考核为多元主体考核的三大转变。同时针对学生综合实习的指导、管理、考核、成绩评定等方面的问题,明确院、校、生三方的责任和考核标准。
(6) 实践教学条件:配置能够满足教学、生产、科研、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的要求;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管理规范、使用率高。 (7) 师资队伍:专业教学团队规模适度,双师结构合理,管理有效;团队建设思路明确,目标适当,措施有力,效果明显;专业带头人知识能力素质优秀,职业经历丰富,能引领专业团队可持续发展。
(8)教学资源:引入行业企业新技术,共建优质教学资源,资源建设规划有序,措施可行,课程标准完备,
3.形成专业内部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1)完善专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在学校已有有效的质量保证体制机制的基础上,以专业诊断与改进为手段,在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
(2)建立常态化周期性诊断与改进机制:开展常态化周期性的诊断与改进工作,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深入细致地开展自我诊断改进工作,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长效机制,促进质量螺旋上升。
(3)形成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自我诊断改进评价质量体系,不断提升专业质量。
(八)研究假设
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医学教育发展。通过本专业的深入细致地开展自我诊断改进工作,建立常态化周期性诊断与改进机制,促进质量螺旋上升。
2.有利于专业特色创新,为其他专业的诊断与改进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九)拟创新点
1.依托行业,深化院校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培养,有利于推进“政校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途径;创新专业特色,突出专业的示范性和辐射性。 2.突出基层特色,坚持面向基层医疗单位培养掌握扎实临床专业知识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
3.使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可以使高职临床医学人才的职业能力得到提高,更能适应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和职业岗位需求,进一步强化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可以为其他专业的诊断与改进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十)研究思路
1.收集资料:国家对于高职教育的内部质量管理、诊断和改进相关要求与政策、课题相关文献资料等。
2.调查研究:以问卷为主,结合人事调查和访谈调研,了解2016届本校首届毕业生情况,对本市及周边地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情况,部分用人单位、服务对象、教育主体等方面进行调研。形成2016届本校首届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综评价报告。
3.制订诊断与改进方案:结合调查结果,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及管理等进行诊断和改进,针对诊断结果,建立专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改进方案。
4.实施诊断和改进:运用改进方案,根据改进方案,实施到2018届学生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中。形成专业诊断与改进常态化工作机制,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促进专业健康持续发展。 5.评价实施效果:调研2018届毕业生情况,对专业诊断和改进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归纳总结,提出完善的高职临床医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指导新一轮的实践。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
(十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借鉴和参考各类相关研究成果,国家对于高职教育的
内部质量管理、诊断和改进相关要求与政策根据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建设的需要,进行文献梳理,开展理论研究。
2.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访谈、统计等方法,了解2016届本校首届毕业生情况,对本市及周边地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情况,部分用人单位(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医学院校等)、服务对象(患者及家属)、教育主体(学生及家长)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形成2016届本校首届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综评价报。
3.动静态分析研究:通过动态研究诊断与改进的过程;通过静态准确分析相关数据、得出相关结论。 (十二)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理论研究阶段。(2017-06~2017-09)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借鉴和参考各类相关研究成果,国家对于高职教育的内部质量管理、诊断和改进相关要求与政策根据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建设的需要,进行文献梳理,开展理论研究。 2.第二阶段——调查研究阶段。(2017-07~2017-09)通过问卷、访谈、统计等方法,了解2016届本校首届毕业生情况,对本市及周边地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情况,部分用人单位(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医学院校等)、服务对象(患者及家属)、教育主体(学生及家长)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形成2016届本校首届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综评价报告。 3.第三阶段——分析研究,诊断与改进。(2017-09~2018-07)结合调查结果,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及管理等进行诊断和改进,针对诊断结果,建立专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改进方案。根据改进方案,实施到2018届学生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中。
4.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8-07~2019-09)调研2018届毕业生情况,对专业诊断和改进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归纳总结,提出完善的高职临床医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指导新一轮的实践。并进行总结,准备材料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