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参考消息》2024年12月2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便捷,人们却倍感孤独。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相比,美国孤独的人数即将翻一番。
B.英国65岁以上人群大多体重超标,其中约有四分之一感到孤独,这会增加罹患疾病的风险并导致早亡。
C.涉及多个国家的一份研究分析表明,隔绝、孤独和独居在早死方面产生的影响要大大高于肥胖。
D.由于富裕国家人的寿命更长,结婚率降低,每个家庭中子女的数量更少等因素,孤独现象更为突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独会导致压力,并同时损害血管和其他组织,最终劫持人的大脑前额皮层。 B.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基因表达异于常人,也是人孤独的一个重要原因。 C.减肥、丰富的人际关系、亲人陪伴等,可有效改善孤独的症状,并降低死亡风险。 D.三则材料介绍了孤独的可能成因及危害,还说明了与孤独有关的其他社会问题。 (3)结合三则材料,请简要概括造成孤独症状的可能因素。 【答案】 (1)D (2)A
(3)①工作压力大;②老年化严重;③体重超标(或肥胖);④遗传基因;⑤人际关系淡;⑥缺少亲情陪伴。
【解析】【分析】(1)A项,“美国孤独的人数即将翻一番”错误,由材料一“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孤独的人数已经翻了一番”可知,“即将”应为“已经”。B项,“这会增加罹患疾病的风险并导致早亡”错误,由材料二“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65岁以上的人群中,约有四分之一承受着孤独的痛苦,这可能会增加罹患许多疾病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早亡”可知,原文为“可能增加罹患许多疾病的风险”。C项,“隔绝、孤独和独居在早死方面产生的影响要大大高于肥胖”错误,由材料三“该分析指出,隔绝、孤独和独居在早死方面产生的影响相当于肥胖”可知,原文为“相当于肥胖”而不是“大大高于肥胖”。故选D。 (2)A项,“并同时损害血管和其他组织,最终劫持人的大脑前额皮层”错误,由材料一“孤独会导致压力,长期或慢性压力会导致一种关键的压力荷尔蒙“皮质醇”的升高。压力也与体内较高的炎症状态有关,这又会损害血管和其他组织,……慢性压力还可以劫持你的大脑的前额皮层”可知,当体内出现较高的炎症状态时,才会损害血管和其他组织,而非“同时”;劫持你的大脑的前额皮层是“慢性压力”。故选A。
(3)由材料一“孤独如此流行,已经成为日益增长的公共健康的威胁,他还指出工作对此负有一定责任”“当今这个年代,从技术上来讲,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史无前例地便捷,不仅车疾马快,还有电话、视频、电邮、各种社交软件等。几乎在瞬间,你就可以联系到另一个人。然而,从情感上来讲,人们却前所未有地孤独。……而在工作场所,许多员工,还有一半的首席执行官,都有孤单感”可知,造成孤独的症状与工作压力、面与面的人际交往较少有关;由材料二“而这些人当中近三分之二的人体重超标。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增加超重可能性的相似基因区域也导致社交孤立。这是首次有研究发现孤独与肥胖之间存在
因果关系”“我们常常认为孤独纯粹是由我们周围的环境和生活经历造成的,但这项研究表明,基因也起着作用。”“那些认为自己孤独的人在15个遗传位置上的DNA有着‘不同的表达’”可知,造成孤独的症状与体重超标、基因等因素有关;由材料三“美国石英财经网站报道称:‘分析以往研究发现,生活在孤独环境中的人与保持社交关系的人相比,其早死概率提升50%。’”“在美国,约有4260万年龄在45岁以上的成年人患有慢性孤独症。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在生活中无人陪伴,超过一半的人没有结婚。此外,婚姻和子女数量均呈现下降趋势。”可知,造成孤独的症状与人际关系冷淡、老龄化严重、无人陪伴等因素有关。 故答案为:⑴D;⑵A;
⑶①工作压力大;②老年化严重;③体重超标(或肥胖);④遗传基因;⑤人际关系淡;⑥缺少亲情陪伴。
【点评】(1)此题重点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重点句子含义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做题时从原文中找到分析每个选项的有效内容,然后把选项与之一一对应,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工业互联网是传统产业“智能+”的基础支撑工具。以“智能+”接棒“互联网+”,不仅是因为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到强、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更因为智能技术经过了多年孕育发展,尤其是我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已涌现出一些领先世界的技术成果,具备了与发达国家同台竞技的能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智能+”,并强调“智能+”对于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升级赋能作用,意在强化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焕发经济新动能。从“互联网+”到“智能+”,互联网新技术从消费端到产业端的深度迁移和升级,越来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如果说“互联网+”更偏重于先实现互联互通,“智能+”则是在万物互联新时代,通过智能化技术为各个行业深度赋能,是数字技术发展升级的全新阶段,并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消费端的成功应用进一步迁移到产业端,重塑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激发效率革命,打造传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新动能。
(摘编自《“智能+”带来新变革》,转自新华网)
材料二:
从技术本质看,“智能+”与“互联网+”所依赖的关键核心技术不同,计算科学的发展以及智能技术与互联网的融合,使“智能+”拥有了远超“互联网+”的发展潜能。人工智能与互联网分别是“智能+”与“互联网+”所依赖的关键技术,两者的发展路径不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互独立存在。
从经济特性看,“智能+”与“互联网+”的价值创造方式不同,“智能+”超越了“互联网+”带来的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和网络外部性,将通过智能感知、自主预测等塑造出一个更加智能化的经济形态。
从影响程度看,“智能+”与“互联网+”产生的影响在广度和深度上也不同。“智能+”不仅能覆盖互联网不能“+”到的领域,还能实现智能技术对社会生产活动和关系的全新赋能,在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上将远远超过“互联网+”。
(摘编自《抢抓“智能+”催生的新机遇 培育更强劲新动能》,转自《经济日报》)
材料三:
“从‘互联网+’走向‘智能+’是一种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在‘智能+’时代,更多的挑战和应用将来自企业端和产业端。”近日,新华三集团副总裁、云数产品线总裁张岩在接受包括环球网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
他认为,“随着ABC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融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都可以通过这些技术实现互联”。当万物皆可互联时,“智能+”将促使生活和生产效率发生质的飞跃,也就是利用更智能的机器、更智能的网络、更智能的交互来创造出更智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态系统。
(摘编自《“互联网+”到“智能+”关键何在》,转自环球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智能+”,“智能+”对于产业尤其制造业会有重大作用。 B.“智能+”与“互联网+”依赖的关键技术不同,发展路径不同,所以只能相互独立。 C.“智能+”是数字技术发展升级的全新阶段,它将面临来自企业端和产业端的更多挑战。 D.“智能+”能对社会生产活动和关系全新赋能,创造更智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态系统。
(2)根据材料,下列不属于我国产业从“互联网+”走向“智能+”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到强、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
B.在一些领域,我国的智能技术领先世界,可与发达国家同台竞技。 C.“智能+”更偏重于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 D.从技术本质、经济特征、影响程度来看,“智能+”都超越“互联网+”。 【答案】 (1)B (2)C
【解析】【分析】(1)B项,“所以只能相互独立”强加因果,材料二中原文相关表述为“人工智能与互联网分别是“智能+”与“互联网+”所依赖的关键技术,两者的发展路径不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互独立存在”,文中只是客观陈述事实,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并无因果关系,选项中“所以”使用错误,属于强加因果。故选B。
(2)本C项,“‘智能+’更偏重于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在材料三第二段出现,根据材料三可知,这是“智能+”的结果,选项答非所问。故选C。
故答案为:⑴B;⑵C;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2)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近视患者有多少?统计数据显示,6个亿!其中,更让人忧心的,是我国青少年的近视率,已经居世界第一,而且近年来,仍然不断呈上升趋势。以上海为例,上海眼病防治中心的监测数据是,2016—2017学年,上海小学生的近视率为47.2%,初中75.8%,高中达89.3%。
数据触目惊心,防控近视,十万火急。为此,今年8月2日,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共同起草综合防控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未来几年的综合防控目标。 到2030年,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
在此背景下,北京市东城区教育部门,发布了本辖区未来几年的防控目标,并出台一系列具体措施。
具体措施是,除了落实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限制作业时间外,北京东城区教委还表示,要继续增加学生们的户外体育锻炼时间,确保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的实效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他们的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将严禁学生把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除了课业负担,手机等电子类产品的过度使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证明,是造成我国青少年近视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北京东城区教委对学校电子类产品的限制,实施效果值得观察。
(摘编自央视网《我国青少年近视率世界第一防控近视刻不容缓》2024年9月14日) 材料二:
微观来看,近视发病率居高不下关系到下一代的学习质量和个人发展;宏观上看,近视并非“小事”,它折射的是教育、家庭和社会的短板。
近年来,虽然“减负”和关停补习班的呼声不断,但部分追求高升学率的学校和家长依然过于看重学习的量。素质教育应该看重的是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解决课外负担重是让学生享受高质量教育的必要条件,因此,学校应该建立与高质量教学相匹配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和教师考核体系,不要让“减负”只是一句承诺,甚至成为一块“心病”。 近视折射的也是家庭教育、社会发展的“短板”。
互联网时代,当手机、平板电脑触手可及,忙于工作的家长们是不是都应该承担起家庭责任?不要把陪伴的时间“让位”给电子产品。另外,网络信息的传播也应该加强监管,从源头上避免无效、无用的信息“流入”青少年群体,让孩子从游戏机前、“小视频”前回归到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中。
对近视这件小事的关心,体现的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决心。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一次视力普查引发相关部门的担忧,因此推广的眼保健操,伴随了一代人的健康成长。但这些年来,青少年视力问题却被忽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正是对相关问题的“不够认真”,才导致了青少年的视力状况的“超乎想象”。
孟子说:“胸中正,则眸子暸焉”。关注近视这件小事,便是“胸中正”的体现。政府部门、学校、医疗卫生机构都要直面防治近视的问题,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摘编自“浙江在线”《近视问题不能“近视”》,作者陈宁)
材料三:
在加拿大,中小学学生家长在每学期期末都会收到一封来自校方的“爱眼信”,信中详细阐述了视力保护的重要性、用眼卫生的注意事项、定期接受视力检查的方法等内容。由于在加拿大的医疗体系中,眼科是少数设有直接门诊的专科之一,家长可以根据校方的建议,每半年带孩子到指定诊所接受定期的检查和治疗,如果医生认为有必要为孩子配眼镜,他们会为孩子验光,并配一副合适的眼镜,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另一方面,加拿大教育部严禁拖堂、补课等行为。由于许多学生坐校车上下学,校车准时发车,过时不候,所以,老师一旦拖堂,只得自己开车将孩子送回家。加拿大各中小学也不提倡多留作业,低年级基本无作业,高年级学生被要求当堂完成作业,孩子们几乎从未把作业带回家。加拿大教育部发言人称:“比起写作业,我们更希望孩子们能去自然中探索体验,学校的许多作业都与观察报告有关,多探索多体验能让孩子们在写观察报告时有更多的思路。”
(摘编自《各国为完善“近视迹象清单”做了什么?》《北京青年报》2024年9月15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些年来对青少年视力问题的忽视,导致了我国青少年的近视率已经居世界第一且呈不断上升趋势,防控近视已经是刻不容缓。
B.我国青少年近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过度使用手机等电子类产品,因此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应严禁学生把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C.在加拿大,家长可每半年带孩子到指定诊所接受眼科的检查和治疗,医生给需要配眼镜的孩子提供的验光及配镜服务都是免费的。
D.近视问题看似小事,却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政府、学校、家庭等方面都要端正认识,共同呵护好孩子们的眼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互联网时代,对网络信息传播监管的缺失以及忙于工作的家长对孩子缺少足够的陪伴,都是造成青少年近视问题的重要因素。
B.学校要让学生享有高质量的教育,就必须解决学生课外负担重的问题,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和教师考核体系。
C.随着防控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实施,到2030年,我国儿童的近视率将控制在3%左右,青少年的近视率将低于70%。
D.加拿大各中小学不允许拖堂、补课等违规行为,也几乎没有家庭作业,因为他们更重视的是孩子们探索和体验自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