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135.八年级(下)物理期末试卷(解析版)(3)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根据s=nh求出两滑轮组绳端移动的距离,根据W=Fs求出拉力做的总功,利用P=比较两滑轮组拉力功率之间的关系. 解答: 解:(1)由图可知,两滑轮组绳子的有效股数,n1=3,n2=2, 由η=

×100%=

×100%=

×100%=

×100%可得,两滑轮组机械效率分别为:

η甲=

×100%=×100%,η乙=×100%=×100%,

因F1=F2,G1=G2,

所以,η甲<η乙,故AB错误;

(2)设G1、G2提升到相同的高度为h,则两滑轮组绳端移动的距离: s1=n1h=3h,s2=n2h=2h, 拉力做的总功分别为:

W1=F1s1=F1×3h,W2=F2s2=F2×2h, 拉力的功率分别为: P1=

=

,P2=

=

因F1=F2,t1=t2,

所以,P1>P2,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滑轮组机械效率公式和功率公式的应用,灵活的运用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18.在研究浮力产生原因时,张老师做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是由容器A和B构成的连通器,并且A和B右侧边缘是重合的,B容器底的中间部分有一面积为80cm2方形孔,将密度为0.6g/cm3、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木块放在B容器中,且把容器底的正方形孔密合覆盖,然后向B容器缓慢注入15cm深的水,发现木块没有上浮,静止在B容器底部.

如果在A容器中注入足够多的水,木块在B容器会上浮.有关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木块的重力为4.8N

B. 注水前B容器中水对木块的压强为1500Pa

C. 要使木块上浮,在A容器中注入的水深至少13.75cm

D. 要使木块上浮,A容器中的水对木块的压力至少达到11N 考点: 液体的压强的计算;重力的计算;浮力大小的计算. 专题: 计算题;错解分析题;重力、弹力、摩擦力;压强、液体的压强;浮力.

分析: (1)知道边长,可求正方体物体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求物体的质量,利用G=mg求出重力;

(2)利用液体压强公式p=ρgh求出B中水对于木块产生的压强;

21

(3)要使木块上浮,A容器中的水对木块的压力与B容器中水产生的压力、木块重力之和至少相等,据此求出A容器中的水对木块的压力,

(4)根据A容器中的水对木块的压力,利用p=求出压强.根据p=ρgh求出A容器中水的深度. 解答: 解:A、正方体木块的体积:V木=(10cm)3=1000cm3, 由ρ=得:木块质量m木=ρ木V木=0.6×103kg/m3×1000×106m3=0.6kg,

重力G木=m木g=0.6kg×10N/kg=6N;故A错误;

B、由于正方体木块与B容器底的正方形孔密合覆盖则B容器中水对木块没有产生向上的压强,则木块上表面受到水对它产生的向下的压强为p向下=ρgh上=1.0×103kg/m3×10N/kg×(0.15m﹣0.1m)=500Pa,故B错误;

C和D、由于木块受到的B容器中水产生的向下的压力为F向下=p向下S木=500Pa×(0.1m)2=5N, 则要使木块上浮,A容器中的水对木块的压力至少为F=F向下+G木=5N+6N=11N,故D正确; 根据p=得:A容器中的水对木块的产生的压强为p向上=

=

=1375Pa,

则根据p=ρgh得:A容器中水的深度为hA===0.1375m=13.75cm,

故C正确. 故选CD.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于液体压强的计算以及利用液体压器公式应用,关键是注意正方体木块与B容器底的正方形孔密合覆盖则B容器中水对木块没有产生向上的压强,二是注意A容器中的水只在方形孔的面积上对木块产生向上的压力.

二.非选择题(包括8道小题,共计46分)

19.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上的安全设施越来越完善,如图甲所示,安全带比较宽,这是为了 减小 压强(选填“增大”或“减小”);紧急刹车时,人向前运动拉长安全带,人的动能减少,安全带的 势 能增加.如图乙所示,是汽车的 前方 (选填“前方”或“后方”)受到猛烈撞击时的情况,安全气囊此时会自动充气弹出,使驾驶员和前排乘客不会由于 惯性 撞到坚硬的车身上而受到伤害.

考点: 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惯性;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专题: 运动和力;压强、液体的压强;机械能及其转化.

分析: (1)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来减小压强.

(2)影响动能的影响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运动的速度,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物体的高度,其中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在分析各个能量的变化时,根据各自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22

(3)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解答: 解:如图甲所示,安全带比较宽,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 急刹车时,人向前运动拉长安全带,人的动能减少,安全带的长度增加,势能增大;

观察图乙可知,安全气囊被弹出,人的头部撞在安全气囊上,是因为前方受到猛烈撞击时,人的下部随车突然减速或静止,而人的上半身由于惯性要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向前运动.可以使驾驶员和前排乘客不会由于惯性撞到坚硬的车身上而受到伤害. 故答案为:减小;势;前方;惯性.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动势能的大小变化、以及惯性现象的理解.惯性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习中要注意联系实际,用所学惯性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0.小红在超市购物时,用10N的水平推力,推着购物车在水平地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突然她发现前面有障碍物,于是马上用15N的水平力向后拉小车,使车减速,在减速运动过程中,车所受的合力为 25 N;如图所示,当车的前轮遇到障碍物A时,小红向下按扶把,使车前轮向上翘起,这时购物车可视为杠杆,支点是 C (写出字母),请画出小红所用的最小动力的力臂L.

考点: 力的合成与应用;杠杆及其五要素;杠杆中最小力的问题. 专题: 运动和力;简单机械.

分析: (1)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平衡力的作用,由二力平衡的条件求出小车所受的阻力;在减速过程中分析出小车受到的力的方向,然后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求出小车受到的合力; (2)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若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这个固定点叫支点;首先应找到本题的支点在后轮的着地点;其次知道使购物车前轮向上翘起时,阻力为购物车的重力,阻力臂为支点到重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是定值,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分析出动力臂最长时动力最小,所以要找最小的力,应该首先确定最长的力臂: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点的距离为动力臂时力臂最长. 解答: 解:(1)当用10N的水平推力,推着购物车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小车处于平衡状态,由平衡条件得:f=F1=10N;

当她用F2=15N的水平力向后拉小车时,在减速运动过程中,小车与地面间的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小车对地面的压力不变,因此小车受到的摩擦力f=10N不变,方向水平向后,且与F2在同一直线上,则小车受到的合力F=F2+f=15N+10N=25N.

(2)当前轮遇到障碍物A时,小红向下按扶把,这时购物车可以被视为杠杆,购物车绕C点绕动,所以支点是C;从C到E点的距离为最长的力臂,然后做力臂的垂线,即为最小的力.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25;C.

23

点评: 本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主要考查了二力平衡条件的运用和力的合成与应用,对小车减速时的受力分析是本题的易错点,应注意拉力与阻力的方向关系.此外,还考查杠杆平衡条件中最小力的确定,本题常见的错误是将动力画得竖直向下,没有细致分析此时的动力臂并不是最大,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点是:支点与动力作用点的距离为最长的动力臂.此题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很具有实际意义.

21.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时,小枫、小红选择器材后,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分别如图甲、乙所示.

(1)小枫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时发现,在左右两盘中放入质量为50g的砝码时,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当他在右盘中再加入10g砝码时,木块仍处静止状态,这是因为木块受到向 右 (填“右”或“左”的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为 0.4N .

(2)老师指出小红选择的实验器材更加合理,如图乙所示,选小车代替木块,对实验的好处是 小车与桌面间的摩擦力较小,可以忽略不计,使实验更准确些 .

(3)在探究力的大小对二力平衡的影响时,利用了定滑轮能够 改变力的方向 的特点,并通过调整 砝码个数 来改变F1和F2的大小;

(4)小红利用此装置做实验过程中,将小车进行扭转,这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是否满足 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

考点: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专题: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

(2)掌握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要从大小上、是否一条直线上,经过实验逐步得出结论; (3)滚动摩擦力远小于滑动摩擦力,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实验时,通过两个滑轮和下方挂着的钩码对小车施加两个相反方向的拉力,拉力的大小等于钩码的重力,通过调节钩码的个数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4)保持F1与F2大小相等,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小卡片不能处于静止状态,要发生转动,可以探究二力平衡二力是否必须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解答: 解:

(1)小车受到向左的拉力F左=0.05kg×10N/kg=0.5N,向右的拉力F右=0.01kg×10N/kg=0.1N,保持静止,受力平衡,说明受到向右的摩擦力f=0.5N﹣0.1N=0.4N;

(2)甲图中的是木块,它与桌面之间的摩擦是滑动摩擦,而乙图中的是小车,它与桌面之间是滚动摩擦,其摩擦力较小可以忽略,实验更准确些;

(3)实验过程中,利用定滑轮的好处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小车受到的拉力F1和F2分别等于水平桌面两端所放砝码的重力,可以通过调整砝码的个数(质量)来改变F1和F2的大小; (4)小卡片受到的两个力大小相等,用力将小卡片扭转到图丁的位置时,两个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小卡片不能处于静止状态,要发生转动,可以探究二力平衡二力是否必须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故答案为:(1)右;0.4N;(2)小车与桌面间的摩擦力较小,可以忽略不计,使实验更准确些;

24

(3)改变力的方向;砝码个数;(4)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点评: 此题通过实验探究考查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主要考查了实验的操作要求,一定要熟练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一道基础的实验题.

22.小枫用U形管压强计做“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的实验.

(1)他发现用手挤压橡皮膜时,如图甲所示,U形管的 左 (填“左”或“右”)侧的液面会下降,形成高度差;

(2)通过探究,他知道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深度和 液体的密度 有关;

(3)在此基础上,小枫将压强计的探头放入液面相平的a、b两种不同液体的相同深度处,观察到现象如图乙所示,则两种液体的密度大小关系是ρa < ρb(填“>”、“=”、“<”;另外他还观察到吧探头放入水中不同深度时,每次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都小于橡皮膜在水中所处深度,其原因是 水的密度小于U形管内液体的密度 .

(4)如图丙,小枫在一瓶未开口的矿泉水瓶的侧壁开了三个大小相同的孔,你认为用手挤压时水喷射最远的是 C 孔.

考点: 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 专题: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空气和液体一样,可以将受到的压强向各个方向传递; (2)根据液体压强的特点分析:

①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②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③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深度一定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由乙图知,压强计的金属盒在两种液体的相同深度,但U型管液面高度差不同,也就是液体压强不同,原因是密度不同,液体密度大小用公式ρ液=

比较;

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分析,当压强相等时,液体的密度与深度成反比; (4)水喷射速度最远,是此处的压强最大,压强大小用公式p=ρgh分析. 解答: 解:

(1)用手挤压橡皮膜时,手对橡皮膜有压强,此压强被空气传递给U型管左侧的液柱,所以左侧液柱下降,右侧液柱上升,形成高度差;

(2)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3)在乙图中,压强计的金属盒在两种液体的相同深度,但在b液体中U型管液面高度差更大,说明受到的压强更大.由公式ρ液=

可以看出:ρa<ρb;

25

135.八年级(下)物理期末试卷(解析版)(3) 

(2)根据s=nh求出两滑轮组绳端移动的距离,根据W=Fs求出拉力做的总功,利用P=比较两滑轮组拉力功率之间的关系.解答:解:(1)由图可知,两滑轮组绳子的有效股数,n1=3,n2=2,由η=×100%=×100%=×100%=×100%可得,两滑轮组机械效率分别为:η甲=×100%=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f09y88hba9kcek7hm3l8mqar1ru5x013cq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