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文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石丽娟 徐 华等
来源:《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9年第8期
石丽娟 徐 华 孙新宇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上海 201800)
摘 要:人文素养是和政治、经济、语言、艺术、哲学等有关的一种复杂精神,其并非能力。高职院校通过系统培养,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更加科学地融合到职业规划中,实现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的高度统一。本文站在课程思政这一背景下,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文素养培养途径予以分析研究。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实现学生职业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其次,对现阶段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培养现状予以分析找到不足之处;最后,给出具体的科学的培养路径。希望讨论内容对此类教学有所贡献。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培养路径
打造校园人文环境,可以树立学生的人文情怀,最终提升整个人精神层次,培养出社会新人。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摆脱传统能力教育,通过系统科学教育来赋予学生高尚情操,使其科学合理规划职业,实现个人和职业的高度融合,激发其个人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现阶段高职院校职业人文素养培养存在诸多不足,使这一教育目标难以达成,因此,找到制约因素,打造更加科学完善的实现路径就成为现阶段教育系统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院校实现学生职业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人文素养指的是高职院校通过科学合理的培养方式,赋予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确保三观和其未来职业发展发生紧密关联,打造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竞争意识在不断地改变,之前是靠能力吃饭,有能力就有保障有未来,而今仅仅有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定水平的职业素养以及个人优良的品质,才能获得就业单位的青睐,赋予其较好的工作岗位和薪酬。所以说,高职院校实现学生职业人文素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给教育系统提出的一种硬性标准[1]。
另外,我国教育改革一直在探索当中,如何培养有职业操守、专业才能、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有担当有理想、有科学眼光和大局观念、有创新有批判精神的全方面人才,成为教育系统需要直面的问题。高职院校培养社会所需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其有必要将职业人文素养融入到教学中,并且结合“课程思政”这一要求,通过各科教学系统地赋予学生美学思维、经济学思维、历史思维、语言思维,使得其拥有系统的人文精神,并使得这种精神融入到其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及学习当中,发挥出特有的整合作用,赋予学生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2]。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文素养培养现状
(一)高职院校管理层次缺乏培养观念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是以技能培养为教育目标的,在其影响下形成的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教学评价等都和“人文培养”相去甚远。即以技能培养为目标和以人文素养培养为目标的两个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不兼容性。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思想观念上的彼此排斥。
技能培养不仅体现高职院校师资、设备、环境,还能树立高职院校较为明显的专业特色,赋予学生相应的技术能力,使其凭借能力能够实现就业。同时通过毕业生广泛就业反过来打造高职院校的品牌。而人文素养培养因为人文素养的精神属性,使培养效果难以衡量,和现阶段就业环境也存在一定的超前性,目前,社会就业仍然以“能力”为导向,大量的社会企业选人才时考虑的是其能否给企业带来效益,而非考量其品质道德。这是现如今全社会逐利造成的一种不正确的招聘观念,严重影响到各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随着社会发展,企业对人力资源要求的提升,具有高品质、高能力的社会新人会得到关注。然而很多高职院校虽然看到这一点,但是迫于院校间竞争,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现实,对人文素养培养采取了“顺道而为”的教育方式,浮皮潦草,并不能深入学生内心,打造其良好的三观以及人文内涵[3]。
(二)制度执行不彻底效果缺乏监控
人文素养培养的相关制度不完善,这是“人文培养”的精神属性决定的。各高职院校对人文素养的领会不同,推出的制度不同,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缺乏经验,导致制度存在各种疏漏。如人文素养培养方式、培养方法、培养标准,以及在具体的培养中对教师、学生的具体量化考核以及监控评价。这种放任自流的人文素养培养模式,很容易造成教师走形式,学生学习没兴趣,教学成果不落地。最主要的是,高职院校对教师教学监控过程中,任用的都是教龄较长的教师,虽然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对“职业人文素养”这种新时代教育目标的理解存在难度,并不利于形成科学评价,使下一环教育工作得不到科学开展[4]。
(三)教师综合素养提高了培养难度
正所谓师者答疑解惑者也,教师的综合能力低,特别是人文素养低,自然难以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主要是因为现阶段的高职院校教师是通过传统教育模式教育出来的,对于传统教育存在很大的传承性,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对于能力教育保持很大的兴趣和自信,而对于涉及到精神领域的职业人文素养培养则缺乏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如此等同于提高了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培养的难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5]。
(四)学生改变传统学习习惯比较困难
现在的高职学生之前经历的都是传统应试模式教育,而且现阶段小学教育也是如此,即未来一段时间内,应试教育、技能教育还将占据主导位置。这就使学生习惯了传统教育方式,改变传统学习习惯比较困难。加之学校和教师缺乏人文素养培养教学方法、兴趣引导、评价标准,使得学生无所依从。况且,现在社会环境形成的“能力至上”思想观念深深地刻在学生心中,要学生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向科学系统职业人文素养培养之下的教学模式转变,这并非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情。
(五)大环境降低各主体人文培养重视度
教师是水,学生是鱼,大范围来讲,社会是水而学校是鱼,学校要根据社会环境来制定具体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具体的教学手段。现如今的社会大环境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精神建设滞后于物质建设,人们的灵魂和躯体难以同步,企业管理也是如此,追名逐利之下对人才只有“能力至上”这唯一标准,最终必然反馈到教育体系中,便产生了高职院校一直以来奉行的能力教育、技术教育,而轻视精神教育、综合教育。高职院校作为一个集体不重视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教师受其影响也会对其漠视。这便是一个紧密的因果联系,所以想要改变高职院校现
如今能力教育模式,实现资源人文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需要从打造健康的社会环境开始。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文素养培养路径
(一)高职院校要有人文素养培养的大局观
首先,高职院校必须要有持续发展观,要对社会人才需求形势和动向予以关注和分析,明确未来人才的竞争核心是“人文精神”的竞争,是综合能力的基础,如此才能认可“课程思政”这一理论和号召,对职业人文素养培养这种教育模式建立强大的信心。其次,要能够认识到未来高职院校竞争源自于人文校园的打造,谁占领人文顶端谁便拥有了独特的教育优势以及品牌号召力。最后,要积极地站在学生角度去考虑问题,对未来就业形势予以分析,这样才能坚定职业人文素养培养教育的信心。
(二)制度落地告别无监控无评价教育模式
第一,高职院校应该针对职业人文素养培养形成统一认知,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来挖掘相关的信息,最终形成独特的评价模型。这样才能使现阶段学校教学评价小组能够针对职业人文素养培养予以科学的监督、考核、总结和评价。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要建立对应的奖励机制,使其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人文科学,增加个人综合能力,从而有效对接具体的教学。
第二,要建立定期的校内学术交流,以“课程思政”为基础,充分考虑如何将职业人文素养培养融入到具体的学科当中,实现专业知识、技术能力、人文精神的综合教育的目的。要积极地建立校外学习制度,鼓励教师和其他院校达成学习合作,彼此交流经验实现优势互补。
第三,将优秀教师职业人文素养培养课堂形成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存储,作为借鉴之用,从而要确保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实现对应的改革,要确保相关资源得到利用[6]。
(三)教师要有主动的人文知识学习能力
人文素养是随着时代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变化,一些陈旧的观念要予以舍弃,而一些新的概念或者理论要融入进来,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要有主动的人文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确保自己的知识始终符合发展。学校要有足够的相关的先进文献,比如法律文献、艺术文献、科学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等,方便教师随时学习随时利用。教师也要充分学会利用学校的互联网设备来更新知识内容,确保自己和学生有新鲜话题,拉近师生关系,使得自己的人文知识能被学生认可,最终师生互动完成教学任务。
(四)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建立“五有观念”
要积极地结合新课标,实现现代课堂,避免过去的一言堂造成的片面教学。要积极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认识到职业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教师要善于利用社会典型案例来刺激学生形成紧迫感,使学生拥有五有观念:第一,有职业操守和专业才能;第二,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第三,有担当有理想;第四,有科学眼光和大局观念;第五,有创新有批判精神。并且要让学生明白五有观念每一种观念内部的因果关系,即只有高超职业操守才能使得主体拥有不断学习技术的内驱力;只有人文情怀才能赋予主体积极地学习科学知识,并能够使科学知识物化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力量;有担当才会有切合实际的理想,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和目标;有科学眼光才会确保自己拥有大局观念,不会被小利小我困扰;只有创新意识才能不断对传统产生批判,确保思维的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