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术治疗颌骨骨折20例
陕西省商洛市中心医院口腔科(商洛726000) 程 建
【摘 要】摘 要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术治疗颌骨骨折必要性和意义。方法:将40例颌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且根据双盲对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其中观察组治疗上给予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术,而对照组治疗上仅给予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探讨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55%)明显差于观察组(85%),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颌骨骨折的患者在给予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的基础上辅以颌间牵引术,不仅使治疗效果更加显著,而且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4(000)011 【总页数】2
【关键词】颌骨骨折/外科学;骨折固定术 ,内/方法;钛;牵引术/方法
颌骨骨折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进行颌间结扎固定及不锈钢丝内固定等多种方法。但是以往的治疗手段由于受饮食、卫生、固定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往往需要进行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1]。随着微型钛板内固定在颌间骨折应用的普及,其显著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虽然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方案具有生物兼容度高、损伤下恢复快等优点,但是仍有进一步提高颌骨骨折患者治疗效果的可能性[2]。我院口腔科于2013年2月至2014年2
月通过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术治疗颌骨骨折,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颌骨端骨折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双盲对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30±7.3岁。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典型,均通过影像学检查并确诊。其中上颌骨骨折患者27例,下颌骨骨折患者13例;损伤原因:车祸所致病人18例,高处坠落所致18例,外力砸伤4例。入组的患者在年龄、性别组成、外伤部位、外伤严重程度等基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 入组的患者均常规给予进行气管内插管,完成后实施全身麻醉,根据患者受伤的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包括开放性骨折患者从伤口进行手术,闭合性下颌骨的骨折则做口内切口进行手术;闭合性的上颌骨骨折由口内前庭沟做刀口进行手术操作,对于复合型骨折患者则应用经口内做切口的同时从眉弓或眼脸下方做切口进行手术),手术过程中要充分的显现骨折的部位,彻底的将血块、肉芽组织及破碎的骨片清理干净,然后在直视的情况下进行骨折部位解剖复位。对照组单纯给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而观察组则采取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术治疗。手术完成后两组患者均给予抗感染治疗,并进行术后随访和记录。
3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3] 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显效是指患者术后颌骨达到正常的解剖关系,牙齿间对应关系正常,面部对称无显著畸形发生;有效是指患者术后颌骨基本达到正常的解剖关系,牙齿间对应关系基本正常,颜面部无显著畸形存在;无效是指患者术后颌骨解剖关系严重破坏,牙
齿对应关系错位,颜面部严重畸形。
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1.0的统计学软件处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当P<0.05表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差于观察组患者,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分析 对照组患者的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 论
颌骨骨折因为其特殊的解剖生理特点和生理功能,因此患者在出现颌骨骨折时,不仅表现骨折部位的疼痛和畸形,而且会同时伴有呼吸窘迫、进食及吞咽困难、局部感觉障碍等[4]。颌面部的血供比较充足,因此骨折后其愈合速度和其他部位相比时间短。有研究报道显示上颌骨的骨折出现纤维连接仅需1周时间,而出现骨痂则需要两周时间[5]。因此对于颌骨骨折的患者必须争取早期手术治疗,否则很容易延迟治疗时间,而且一旦骨折愈合形成畸形则会给患者正常的生活和颜面部形象造成严重的损伤,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6]。颌骨骨折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在短时间内恢复患者正常的牙齿咬合关系和咀嚼等生理功能,最大程度上减少面部畸形的出现。传统实施结扎固定手术术后由于稳定性差,因此需要短期内给予关节局部的制动,这给患者正常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而且由于关节局部制动会影响关节的局部活动和肌肉活动,因此很容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