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北语11秋《古代汉语》(二)第四阶段导学资料
一、本阶段学习内容概述
本阶段学习的重点是课本中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主要是供大家鉴赏的,其中的问题不多,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有的同学问到古文标注的问题、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以及古代汉语的
连词、介词、语气词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比较复杂,也比较难,下面我重点给 大家讲解一下这些问题,也算是通论大讲解。
二、重难点讲解
古文标注的有关问题 (一)、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 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
①简略 ②和口语一致 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
①口头流传成书 《易经》 ②口耳相授流传 《诗经》 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 ①对称性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 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②多虚词
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 《报任安书》)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孟子·滕文公上》) ③节奏鲜明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易经·系 辞上》) ④押韵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 ①训诂之风
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昭公三年》)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吾弗知绝句。” ②崇古之风
(二)、古人的句读实践 1、何为“句读”?
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 2、句读符号
ヽ 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し 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说文》:“钩识也。”
1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〇 用于句未的停顿。 (三)、怎样标点古文
1、识字辨义是标点古文的前提
(华佗)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三国志·华佗传中 华书局1959年版)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韩愈《柳子厚墓志 铭》,商务印书馆《韩昌黎集》下)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2、要熟悉文言的词法句法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曲礼上》,中华书局 1954年《古文句读释例》) 3、要掌握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
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胡仔《苕 溪渔隐丛话》,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 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胡《苕 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4、充分利用文言虚词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 思。未易轻弃也。(曹植《与杨修书》,中华书局1977年版《文选》本)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 思,未易轻弃也。 5、充分考虑行文特点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江淹《别赋》) (四)、标点古文的要求 1、字句必须能讲得通
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刺来谒,立西阶以须。”生危冠方袂,浅拱舒 拜,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刘禹锡《送周鲁儒赴举诗引》,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年版《刘禹锡集》)
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刺来谒,立西阶以须。”生危冠方袂,浅拱舒拜, 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 2、押韵的文字必须符合古韵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史记·淮 阴侯列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一、稽古
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 叫“稽古”。
①修辞效果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 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②稽古的有: A引言
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如:
2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书经·盘庚上》) B引事
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C改引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杜甫《饮中八仙歌》) 另外,还有一种叫引经。它与稽古不同,主要是引圣贤之言和书 二、譬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 ①修辞效果
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使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②譬喻的分类 A明喻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B暗喻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 C借喻
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诗》) D博喻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洪》) 三、代称
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物的修辞方式。 ①修辞效果
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 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幽默感 ②代称的分类
A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乘坚驱良逐狡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B用泛称代特称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华佗传》) C用特称代泛称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屈原《哀郢》) D用工具代本体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鸿门宴》) E用部分代全体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F用具体代抽象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史记·廉蔺列传》) 四、互文(互文见义、互见)
上下文义相互呼应、补充的修辞方式叫做“互文”。如: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3页
(苏轼《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