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名词解释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指人们对于生活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的观点、根

本看法。

2、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即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化。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关

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和问题。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哲学:就是以总结知识成果的形式去表现人们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以抽象的概念运动

形式,透过一定的认识容体现出特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

3、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

个方面的容:第一,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第二,意识与物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4、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5、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

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6、唯心主义: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

到物”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心主义。

7、唯物主义:凡是主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

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8、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思想看作是在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

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9、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

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因而是第二性的。他们以不同的形式都主精神第一性,物质不过是精神的产物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如果把它们进一步偶像化、神化,就会陷入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信仰主义。

10、神学历史观:指对社会历史进行了神化,认为“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力

量,否定社会的客观性,也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对社会的本质作神学目的论歪曲的社会历史观。

11、唯心主义历史观:把社会精神化了,认为社会本 质上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的产物。

唯心主义历史观看到了社会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人进行的活动这一特殊性,但它们夸大了这一特殊性,认为人的意志、意识决定社会的发展。

12、自然主义历史观:指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为自然条件,归结为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没有

看到自然条件既不能决定社会的本质,也不能成为决定社会制度及其变更的原因。 13、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

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4、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

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15、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

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6、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

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7、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畴,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

性。

18、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之一,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19、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

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20、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社会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外

界的能动反映。意识的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是由物质派生的,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

21、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22、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23、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24、实事: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

25、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

的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26、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对实践本质的这一理解和规定,包含了

两层相互联系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指实践是只为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第二层含义,是指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27、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28、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9、主体的对象化:就是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即主体客体化。 30、客体非对象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

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31、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以及心

理活动的总和。它既包括意识活动的过程,又包括意识活动过程所创造的观念,即意识活动的成果。这些意识、观念一起形成了一个由物质世界所派生的主观世界。主观世界不仅起于主体的心意以,而且表现为主体的心意状态。人的欲求、愿望、情感、意志、目的、观念、信念、思维等等,那是主观世界的不同存在形式和表现。从总体上看,主观世界是知、情、意的统一体。

32、客观世界: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

和。从容上看,它包括两个部分,即自然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前者不依赖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后者行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但又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二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它们都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存在,而非意识、观念的存在或集合休。自然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的统一构成 “外部世界”或“物质的世界”、即客观世界。 33、自在世界:人产生前的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34、人化自然:就是指被人的实践改造过并订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

35、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它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

统一体。

36、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

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7、、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8、劳动对象:是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之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具有使用价值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包括未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经加工过的物体。

39、国家: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尽管国家

也管理一些公共的社会事物,但其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40、阶级:指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阶级的 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

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区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看其同生产资料的关系,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否占有其集团的劳动。 41、国体:即国家的根本制度,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42、政体:即政权的构成形式,指一定的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保护自己、反对敌人的政

体机关,即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实现自己的统治。 43、生产方式:是指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即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殊方法和方式,是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的统一。 44、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

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45、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所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从动态上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了生产关系,其中,生产这一环节居于主导地位。

46、社会的观念结构: 是指由各种意识形态构成的有机系统,它包括哲学、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观念、观念、艺术思想等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及其联结方式。它与政治上层建筑相对应,是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 47、社会经济结构:又称经济基础,就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结构的性质。 48、社会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

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程等,其中,国家政权是核心。

49、社会文化结构:又称观念结构,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艺术等意识形式

的联结方式。在阶级社会中,文化往往具有意识形态性。

50、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哲学等

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等设施。前者叫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后者叫政治上层建筑。

51、社会基本矛盾: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共同组成,社会基

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形式、容和方向。

5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革的方向;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同时这种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一规律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表现出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5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

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始终是决定的力量,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并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水平和要求。

54、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一、名词解释1、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指人们对于生活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的观点、根本看法。2、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即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化。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关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和问题。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2)、哲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eqca8ke55371qz5d0ci05ej21u0rq00k2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