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培训(非常实用的)
礼仪培训
一、礼仪的重要意义 1、什么是礼仪
据说,世界上最早懂得礼仪的,大概是那些狩猎的人。由于打猎,必须考虑自己“对手”的性情和习惯而保持适当的距离;即使打不到野味,猎人们也要大谈一番野味的趣文,以免同伴扫兴而归。礼仪这一概念很晚才传人其他的人的生活领域,但不是说在此之前就没有讲礼仪的人。
所谓的礼仪,是指一定社会结构中的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某种方式、程序,以及实施交往行为过程中体现于语言、仪表、仪态、气质、风度等外在表象方面的规范。 几千年来的人类历史中,人们对文雅的风度一直孜孜以求,这在古代文字素材中,已有明确的记载,并且任何一个社会发展阶段都不能离开人的行为和交往准则以及规范而存在。斯堪的纳维亚古代史诗《伊达》就详尽地叙述了当时用餐的规矩;西班牙人佩特斯·阿尔 希1204年出版了第一部《行为准则》;1976年汉堡出版了麦兰杰斯的著作《论接待权贵和女士的礼仪——兼论女士如何对男性保持雍容态度》。 2、圣经中的礼仪理念
在圣经中,我们看到许多有关礼仪方面的记载:女人蒙头、问候语,平安,祝福的话等 3、礼仪规则
恭敬人要彼此推让(罗12:)。
人与人的关系,一旦变得亲密就容易不拘小节,甚至逾越了界限。界限一旦逾越了,必会危及彼此的交情。无论多么亲密的朋友,还必须有所节制,才不致坏了交情。与人真诚交往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却不是心中所有的事和盘托出,而是要一步一步
漫漫地进入状况。无论多么亲密的朋友,交谈的措辞都不可疏忽,因为谨慎言辞就是一种礼仪的表现方式。人的内心深处绝对还有与他人“不同”的地方存在。 我们要实现人际目标,就要掌握人际交往的礼仪和频率,才能获得良好的人际交往效果。故此,要了解人际距离与空间距离。 1)人际交往区域
根据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的观点,人际交往有几种基本的空间距离或称为人际交往区域:
亲密区域(也称为个体空间):依据自身的性别、性格、心理状况而为自己划定的私人领地。距离最近端距身体约15厘米,最远端不超过46厘米,是一个距离个人身体最近、范围狭小的空间。
交往双方如果进入了这一区域,便会出现肌肤消融、耳鬓厮磨的现象,并且伴有拥抱、接吻、挽臂执手等动作,传递着双方几乎互不设防的信息。这种区域只有夫妻、情侣、父母和子女、密友之间,才具有进入对方这一空间的可能性,而且,大多在私下情境,不宜在正式社交场合或社会公众面前出现。
个人区域:在交往的空间范围都有所扩展的区域,距人体最近端46厘米,最远端1.2米,交往双方有着明显的间隔,分寸感较强。
具体表现为握手、致意、交谈等动作姿态,说明双方关系良好,但有某种距离。这一区域有较强的开放性,出现于各类社交场合,包括新旧朋友、同事、客人等不同交往对象。
社交区域:包容性极强的空间距离段,距人体的最近端1.2米,最远端3.7米。一般表现在社交聚会或工作环境中的人际交往,体现着礼节性与社交性的、较为正式的人际交往关系。隔着谈判桌交谈的双方就属于在这一区域,如果出现在成年人之间,便会给人不敬和非礼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