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整理)专题三:身体素质的生理基础及其训练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身体素质的生理基础及其训练

一、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及其训练 (一)力量素质的概念和分类:

1、机体依靠肌肉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

(力量素质:人体在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抗阻力能力) 2、分类(根据肌肉收缩形式的不同):

(1)静力性力量:肌肉在等长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身体无位移,保持某一身体姿势)

(2)动力性力量:肌肉在动态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有位移,完成动作)

①向心收缩力量:肌肉在向心收缩时表现出来的抗阻力运动能力。 ②离心收缩力量:肌肉在离心收缩时表现出来的抗阻力运动能力。 ③等速肌肉力量:肌肉在其控制的关节活动范围内以恒定速度进行最大收缩的能力。(肌肉完成等动收缩时的肌肉力量)

④超等长肌肉力量:肌肉在拉长-收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力量。 △根据表示方法的不同分类:

(1)绝对力量:机体克服和对抗阻力时表现出来的最大肌肉力量。 (2)相对力量:指用单位体重、去脂体重、体表面积、肌肉横断面等表示的最大肌肉力量。

△根据表现形式和构成特点分类:

(1)最大肌肉力量: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

(2)快速肌肉力量(速度性力量):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肌肉力量的能力。(主要指快速完成动作时的力量)

(3)力量耐力:肌肉长时间对抗亚最大阻力收缩的能力。 (二)肌肉力量的生理基础(影响因素): 1、肌源性因素(肌肉): (1)肌肉生理横断面:

肌肉力量与其生理横断面成正比。

2最大用力收缩时为3-8㎏/㎝。

①肌纤维粗细、数量和排列方式。 肌纤维增粗主要是肌原纤维数量增 加和收缩蛋白增加。

②肌肉内结缔组织肥大(各种肌膜、肌腱、韧带等)

-------------

-------------

③肌肉内毛细血管数量和其它内含物增加(肌红蛋白、ATP—CP、肌糖元、核酸等)

(2)肌纤维类型(快肌纤维的收缩力量大)

(3)肌肉的长度和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肌肉长度影响肌肉体积,而肌肉体积决定肌肉力量)

(4)骨杠杆的机械效率:①关节角度 ②关节周围的组织。 2、神经源性因素:

(1)中枢激活(大脑皮质神经冲动的强度和频率)

中枢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

中枢激活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运动神经元

放电的频率和同步化(强度)。(参与活动的 运动单位的多少,取决于神经冲动的强度。 经常训练可提高神经冲动的强度和频率。)

(2)运动中枢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表现为各中枢间的协调性和对抗肌的放 松能力。(属于兴奋与抑制的集中,分化抑 制加强的结果)

△对有训练者的脑电图和肌电图的研究发现, 练习时动作电位十分集中,兴奋与抑制区域十分明显。

(3)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可导致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大量释放,提高肌肉收缩力量。

如关键时刻可以加大神经冲动的强度(危险、恐惧、呐喊等)。 (4)牵张反射可以加大肌肉收缩力量。(感受器的信息传入可以引起反射中枢向下发放较强的神经冲动,频率也加快) 3、其他因素: (1)年龄 (2)性别: (3)激素作用: (4)力量训练:

-------------

-------------

(二)力量训练的原则

1、超负荷原则:力量训练的负荷只有超过过去的负荷,才能发展力量。 (1)超负荷是指超过过去已适应的负荷,而非指超过本人的负荷能力,即肌肉在对抗最大或接近最大阻力时,才能有效地发展肌肉力量。(应激—适应规律)

(2)机理—肌纤维募集的体积原则: 指运动单位的体积与其兴奋阈的关系。(运动单位的体积包括运神经元的体积和肌纤维的数量)体积越大,兴奋阈越高,而当其兴奋时产生的肌肉力量也越大。

低负荷或已适应的负荷刺激,只能动员小体积的运动单位,产生的力量小。

大负荷或超负荷的刺激,能激活大体积的运动单位,产生的大的肌肉力量。

(3)说明:

①必须清楚的问题是:肌肉整体力量的大小,取决于单个肌纤维的收缩力和参与收缩的肌纤维的数量。

②经常被使用的肌纤维不仅能增加其体积和肌球蛋白含量,进而增大收缩力,而且还可产生一种“痕迹效应”,使其更容易动员。

③研究发现:氨基酸转运至肌肉直接受肌肉紧张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影响,较大强度的力量练习,可加快肌肉对氨基酸的摄取。

-------------

-------------

2、渐增阻力原则:在力量练习过程中,必须循序渐进的加大力量负荷,才能是力量素质不断提高。

(1)使肌肉处在一种连续的不间断的超负荷刺激过程中,而不断产生新的生理适应。

(2)负荷的加大必须是渐进的,不仅是肌肉更容易产生适应,同时可避免因阻力的突然加大而造成扭伤、拉伤等反效果。△古人有抱小牛练习。 3、专门性原则(特异性原则):是指被训练肌肉对不同代谢性质、收缩类型和练习模式的力量训练产生特定反应或者适应的生理学原则。(指力量练习的形式、手段和方法必须具有专门性,才能有效的发展力量素质) △发展肌肉力量的抗阻练习,应包括直接用来完成某一技术动作的全部肌群,并尽可能使肌肉活动的类型、能量代谢类型、肌肉收缩速度、力量练习的动作结构以及时间一动作关系与专项力量和专项技术的要求相一致。

(1)练习肌群的专门性:分析技术动作和练习的结构,找出主要发展的肌肉和练习方法。

如A、引体向上使用肱二头肌,俯卧撑和卧推则主要使用胸大肌,提铃耸间可发展斜方肌等。

B、资料:投掷饼时成绩与某些肌肉力量的相关关系如下:(男子)

肌群 相关系数 力量训练比例 肩带肌 r=0.735 45% 躯干肌 r=0.629 15% 腿肌 r=0.680 25% (2)练习形式的专门性:力量练习应与正式动作的结构和发力特点相似。表现在身体的姿势,动作的幅度、方向、速度等方面。 例:A、腿捆沙袋跑练习。

B、拳击运动员的快速平推杠铃练习。 C、排球运动员的助跑起跳掷实心球练习。(手腕部鞭打、全身协调和集中用力)

D、跳高运动员负重单足起跳练习等。 E、100米短跑时要想获得最佳的后蹬力量,需要在膝关节角度为120。时进行力量训练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此外,跑的过程中由于脚与地面接触的时间非常短,因此,力量训练中应尽可能缩短肌肉发力时间,才能较好地符合专项运动的需要。 4、安排练习原则:

-------------

-------------

(1)力量训练的强度、运动量和频率应符合训练和比赛计划的要求,在训练周期中所占比重应根据专项力量需要和影响成绩的比重来确定。

(2)在进行力量练习时,对不同肌肉的练习必须有合理的练习顺序。 ①力量练习的安排,必须是大肌群练习前,小肌群练习在后。 原因: A、大肌群是完成动作的主力,必须保证大肌群的训练。小肌群易疲劳,先练小肌群会影响大肌群的训练。

B、人体运动时大关节带动小关节的活动规律,决定了人体运动时的发力顺序。

②不要在两个相继的力量练习中使用同一块肌肉。(以保证肌肉在每次练习后有充分的恢复时间)] 5、系统性与间隔性原则:

(1)系统性是指力量训练应全年系统的安排。

有人用“用尽废退“解释,也有人称之为肌肉力量适应的“可逆性”。长时间停止力量训练,力量会逐渐消退,同时表现出“消退速度与增长速度的相关性。”

实验表明:A、训练20周,每天训练,力量增长100%,停训练后30周完全消失。B、训练45周,每周训练一次,力量增长70%,但停训后70周尚未完全消失。

(2)间隔性是指力量训练的安排必须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其目的是使训练后的肌肉能完全恢复。 一般是“隔时上力量好”,但不能时间延长,否则力量增长较慢。

-------------

(整理)专题三:身体素质的生理基础及其训练

-------------身体素质的生理基础及其训练一、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及其训练(一)力量素质的概念和分类:1、机体依靠肌肉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力量素质:人体在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抗阻力能力)2、分类(根据肌肉收缩形式的不同):(1)静力性力量:肌肉在等长收缩时所产生的力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ep190yb4r4c2db011p1797950lpza00f9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