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的专业理念与带班艺术
——严慈相济,爱心助成长 黑龙江省东宁市实验小学孙洪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正所谓“严师出高徒”!我坚信,教师的每一个“严”,都是在塑造学生们的每一个“好”!面对这么多的孩子,我坚持树立自己的“威信”,要求他们在学习上积极进取,活动中力争上游。我的班级在我的严厉管控之下,一切都井井有条,学生们规规矩矩。当我还徜徉在这种欣喜中时,一个难缠的淘气鬼转到了我们班,他曾一度令我头疼,但我要感谢他,是他这个淘气包改变了我的教育教学理念,让我成长为一名成熟、讲究方法的班主任。
他叫陶鑫,他来到班级的第一天,我就在心里念叨着:“姓什么不好,非得姓陶,这可倒好,人如其姓。”他的到来,使我们这个循规蹈矩的班级乱了套。上课,随意说话、接老师话把、摆弄小东西,对他来说那根本就是家常便饭,甚至和周围的同学说笑、打闹,严重影响了课堂纪律。对于这样的孩子,我采用一贯的做法:严厉的训斥,唠叨的说教,甚至是罚站、罚作业。可他的行为并没有丝毫的改变。正在我觉得手足无措的时候,一节语文课的突发事件,使这个局面发生了改变,也让我顿悟。
那天,像平时一样,我走上讲台开始讲课,也像平常一样,陶鑫又开始了他的小节目。今天,他别出心裁地想了个新游戏:自己钻到了课桌底下,从桌子底下蹲着看着我讲课(他坐在班级第一排),我无意中发现了他,说实话要按平时,我会大发雷霆地训斥他一顿,可我看到他蹲在那挺可爱地瞅着我,我便走了过去,也蹲了下来微笑地瞅着他,我什么也没说,过了一会儿,他不好意思地坐在了座位上。
[原因分析]
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一直在想或许他就是来促进我成长的。我开始了解他的家庭,走进他的生活。陶鑫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只有假期才能回来短暂地陪伴孩子,虽然他们都是知识分子,可是因为长期和孩子的分离,见面更多的就是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来弥补对儿子的亏欠。与陶鑫生活在一起的是他的爷爷和奶奶,老人觉得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太可怜了,所以对于陶鑫的行为约束力不够,总是尽量的“放纵”着他,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孩子怎能不养成随随便便的性格呢
[初步尝试]
了解到这些后,我知道作为一个老师身上背负的责任不仅仅是教育孩子那么简单了。于是我找到陶鑫的父母,与他们推心置腹地交流孩子的在校表现,肯定孩子的成长,但更
多的是要让他们看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要有家长与老师的配合。家长顿然醒悟,他们表示会配合我的做法。
在课堂上,面对陶鑫这些“捣乱”的行为,一方面我会静静地看着他,短暂停止课堂进度,等待他意识到自己的不对劲而自我调整。另一方面看到他坐姿端正时,我会趁热打铁表扬了他一番:“看看陶鑫,这节课是表现得最有进步的。”在我鼓励之下,他坐得是全班最直的。课下我也会多和他交流,让他在同学中找到自己的榜样,进而去学习他。
回到家里,爷爷奶奶也会尽力约束他的行为,让他懂得不能总是那么任性的道理,鼓励他成为人人喜爱的好孩子。
就这样,在一段时间的家校配合下陶鑫变了,他的朋友越来越多,身上的优点也越发显现出来,每每想到他我都会不禁露出会心的笑容。
[我的反思]
他当时的可爱样子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也一直警示着我:我曾多么愚钝地走入了教育的误区,声色俱厉只会让孩子惧怕你,并不能让教育走入孩子的心灵,孩子的心灵得不到震撼,何谈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本书,耐人寻味;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花,需要我们的耐心浇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热情奔放。他们的心理脆弱,情绪波动,充满爱的关怀,会改变一个学生的行为。反之,哪怕一次不当的批评,
也可能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倾注满腔热情,真诚热爱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也来点宽容,这是班主任必不可少的品质。“润物细无声”,诱导的作用远远胜过批评、责骂。严慈相济,是班主任工作的法宝。
班级管理的专业理念与带班艺术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