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医耳鼻喉科学考试复习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Edited by 枫影丿流年

中医耳鼻喉科学考试复习 一、名解:

P53 旋耳疮:因风热湿邪犯耳或血虚生风化燥所致的外耳道或旋绕耳周而发的湿疮,以耳部皮肤潮红、瘙痒、黄水淋漓或脱屑、皲裂为主要特征。

P79 耳后附骨痈:脓耳邪毒炽盛、侵蚀耳后完骨而形成的痈肿,以耳内流脓、耳后完骨部红肿疼痛或溃破流脓为特征。

P115 鼻窒:因脏腑失调、邪滞鼻窍所致的以经常性鼻塞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鼻病。

P119 鼻槁:由于阴津不能滋润鼻窍所致的以鼻内干燥感、肌膜萎缩甚或鼻腔宽大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P149 喉痹:因外邪壅遏肺卫或脏腑虚损、咽喉失养所致的以咽痛或咽部不适感,咽部红肿,或喉底有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P154 乳蛾:因邪毒积聚喉核或脏腑虚损、喉核失养所致的以咽痛或咽部不适感,喉核红肿,表面有黄白脓点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P155 虚火乳蛾:因风热或热毒所致的以咽痛或咽部不适感,喉核红肿,表面有黄白脓点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P168 急喉风:因风痰或火毒上攻咽喉所致的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咽喉危急重症。 P173 喉瘖:因外邪侵袭或脏腑虚损、喉失濡养所致的以声音嘶哑为主要特征的喉部疾病。

P174 金实不鸣:喉瘖实证,多由风寒、风热、痰热犯肺、肺气不宣、邪滞喉窍,声门开阖不利而致。 P174 金破不鸣:喉瘖虚证,多因脏腑虚损,喉窍失养,声门开阖不利而致。

P184 梅核气:痰气互结于咽喉所致的以咽部异物感,如梅核硬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二、填空

P89、P98 耳鸣耳聋实证证型

外邪侵袭、肝火上扰、气滞血瘀、痰火郁结。 P98 耳眩晕的病因病机

①外邪侵袭 ②痰浊中阻 ③肝阳上扰 ④寒水上泛 ⑤髓海不足 ⑥上气不足 P138 鼻出血的外治法

①冷敷法 ②压迫法 ③导引法 ④滴鼻法 ⑤吹鼻法 ⑥烧灼法 ⑦鼻腔填塞法 P155 乳蛾常见证型

①风热外袭,肺经有热 ②邪热传里,肺胃热盛 ③肺肾阴虚,虚火上炎 ④脾胃虚弱,喉核失养 ⑤痰瘀互结,凝聚喉核

P244 中耳包含哪几部分

①鼓室 ②咽鼓管 ③鼓窦 ④乳突

P248 前庭与听神经末梢感受器有哪些?

①椭圆囊斑 ②球囊斑 ③壶腹嵴 ④螺旋器(柯替器;Corti器) P259~260 喉的生理功能

①呼吸功能 ②发音功能 ③保护下呼吸道功能 ④屏气功能 三、大题

P18 咽与脾胃的关系

①所属关系:咽下接食道,与胃相通,为胃系之所属。足太阴脾之经脉上循咽喉夹舌本,足阳明胃之经脉亦循行咽喉。

②生理关系:咽主吞咽,胃主受纳,脾胃主腐熟水谷,摄取饮食水谷精华,三者共同配合。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功能健,清升浊降,则咽喉得养,功能正常。

③病理关系:脾胃失调可致咽喉疾病。若脾胃实热,火热循经上攻咽喉,可致咽喉红肿疼痛,甚则咽喉闭塞,吞咽障碍,呼吸不通。若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清阳不升,可致咽喉失养,功能失司,或易致邪毒留滞咽喉为患。 ④治疗关系:不少咽喉病证,从脾胃论治。临床上咽喉病从脾胃论治,常有清胃泻火、利膈通便、补中益气、养胃生津等治法。

P97 耳眩晕诊断要点

病史:本病大多有反复发作史,部分患者可有应用耳毒性药物史或感冒史。

临床症状:眩晕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即:眩晕突然发作,自觉天旋地转,身体有向一侧倾倒的感觉,站立不稳,体位变动或睁眼时可诱发或加重眩晕,但神志清楚,多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耳鸣、耳聋等

Edited by 枫影丿流年

症状。眩晕持续时间可长可短。

检查:①自发性眼震 ②外耳道及鼓膜检查 ③听力检查 ④前庭功能检查 P99~101 耳眩晕分型论治(证型、治法、方药) ①【外邪侵袭】

主证:突发眩晕,如立舟船,恶心呕吐,可伴有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发热恶风,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散邪,清利头目 方药:桑菊饮加减 ②【痰浊中阻】

主证:眩晕而见头重如蒙,胸中闷闷不舒,呕恶较甚,痰涎多,或见耳鸣耳聋,心悸,纳呆倦怠,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健脾,涤痰止眩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③【肝阳上扰】

主证:眩晕每因情绪波动、心情不舒、烦恼时发作或加重,常兼耳鸣耳聋,口苦咽干,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胸胁苦满,少寐多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④【寒水上泛】

主证:眩晕时心下悸动,咳嗽,痰稀白,恶心欲呕,或频频呕吐清涎,耳鸣耳聋,腰痛背冷,四肢不温,精神萎靡,夜尿频而清长。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细弱。 治法:温壮肾阳,散寒利水 方药:真武汤加减 ⑤【髓海不足】

主证:眩晕经常发作,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精神萎靡,失眠多梦,记忆力差,男子遗精,手足心热,舌质嫩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味 ⑥【上气不足】

主证:眩晕时发,每遇劳累时发作或加重,可伴耳鸣、耳聋,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加减

P113、P123鼻鼽与伤风鼻塞鉴别 (教学课件)

病名 病史 症状 检查 病程 (侯sir)

病名 病史 症状 鼻鼽 有过敏史及家族史 突发性鼻痒,喷涕,流清涕,鼻塞。起病快,消失快,反复发作,病程长 伤风鼻塞 受凉或疲劳史 鼻痒、鼻干、鼻咽烧灼感, 鼻塞、喷嚏、流清涕、恶风、 发热、头痛、全身不适,或有呕吐、腹泻 鼻鼽 反复发作史 无恶寒发热;有肺脾肾阳虚症状 鼻粘膜苍白 长 伤风鼻塞 无反复发作史 恶寒发热;无肺脾肾阳虚症状 鼻粘膜淡红 短 检查 鼻粘膜多见苍白水肿,亦可见粘膜充血,鼻粘膜充血、水肿、鼻腔内鼻涕积存,鼻腔内有水样清涕 初期为清稀、后为黏性、黄稠 Edited by 枫影丿流年

P115 鼻窒病因病机

①肺经蕴热,壅塞鼻窍:伤风鼻塞失于调治或反复发作,邪热伏肺,久藴不去,致邪热壅结鼻窍,鼻失宣通,气息出入受阻而为病。

②肺脾气虚,邪滞鼻窍:久病体弱,耗伤肺胃之气,致使肺气虚弱,邪毒留滞鼻窍而为病,或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病后失养,损伤脾胃,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湿浊滞留鼻窍而为病。

③邪毒久留,血瘀鼻窍:伤风鼻塞失治,或外邪屡犯鼻窍,邪毒久留不去,壅阻鼻窍脉络,气血运行不畅而为病。 P128~129 鼻渊的病因病机

实证多因外邪侵袭,引起肺、脾胃、胆之病变而发病,虚证多因肺、脾脏气虚损,邪气久羁,滞留鼻窍,致病情缠绵难愈。

①外邪袭肺:起居不慎,冷暖失调,或过度疲劳,风热袭表伤肺,或风寒外袭,邪壅肺系,肺失清肃,邪聚鼻窍而为病。

②肺经蕴热:肺经素有蕴热,或外受邪热,邪热壅肺,肺失宣畅,邪热上攻,壅遏鼻窍。

③胆腑郁热:情志不遂,恚怒失节,胆失疏泄,气郁化火,胆火循经上犯,移热于脑,伤及鼻窍,或邪热犯胆,胆热上蒸鼻窍而为病。

④脾胃湿热:饮食失节,过食肥甘煎炒、醇酒厚味,湿热内生,郁困脾胃,运化失常,湿热邪毒循经熏蒸鼻窍而为病。

⑤肺气虚寒:久病体弱,或病后失养,致肺脏虚损,肺卫不固,易为邪犯,正虚托邪无力,邪滞鼻窍而为病。 ⑥脾气虚弱:久病失养,或疲劳思虑过度,损及脾胃,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气血精微化生不足,鼻窍失养,加之脾虚不能升清降浊,湿浊内生,困聚鼻窍而为病。 P169 呼吸困难程度分度(必考)

一度:患者安静时无症状,活动或哭闹时出现喉鸣或鼻翼煽动,吸气时天突(胸骨上窝)、缺盆(锁骨上窝)及肋间等处轻度凹陷,称三凹征(甚则剑突下及上腹部软组织也可凹陷,亦称四凹征)

二度:安静时亦出现上述呼吸困难表现,活动时加重,但不影响睡眠和进食,无明显紫绀。

三度:呼吸困难明显,喉鸣较响,并因缺氧而出现紫绀、烦躁不安、自汗、脉数等,三(四)凹征显著。

四度:呼吸极度困难,病人坐卧不安,唇青面黑,额汗如珠,身汗如雨,甚则四肢厥冷,脉沉微欲绝,神昏,濒临窒息。

P175~176 喉瘖分型论治(证型、治法、方药) ①【风寒袭肺】

主证:猝然声音不扬,甚则嘶哑,喉微痛微痒,咳嗽声重,发热,恶寒,头身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检查见喉黏膜微红肿,声门闭合不全。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开音 方药:三拗汤加减 ②【风热犯肺】

主证:声音不扬,甚则嘶哑,喉痛不适,干痒而咳,发热,微恶寒,头痛,舌边微红,苔薄黄,脉浮数。检查可见喉黏膜及声带红肿,声门闭合不全。 治法:疏风清热,利喉开音 方药:疏风清热汤加减 ③【肺热壅盛】

主证:声音嘶哑,甚则失音,咽喉痛甚,咳嗽痰黄,口渴,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洪数。检查见喉黏膜及室带、声带深红肿胀,声带上有黄白色分泌物附着,闭合不全。 治法:清热泻肺,利喉开音 方药:泻白散加减 ④【肺肾阴虚】

主证:声音嘶哑日久,咽喉干涩微痛,喉痒干咳,痰少而黏,时时清嗓,症状以下午明显。可兼有颧红唇赤、头晕耳鸣、虚烦少寐、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等症。舌红少津,脉细数。检查见喉黏膜及室带、声带微红肿,声带边缘肥厚,或喉黏膜和声带干燥、变薄,声门闭合不全。 治法:滋阴降火,润喉开音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中医耳鼻喉科学考试复习

Editedby枫影丿流年中医耳鼻喉科学考试复习一、名解:P53旋耳疮:因风热湿邪犯耳或血虚生风化燥所致的外耳道或旋绕耳周而发的湿疮,以耳部皮肤潮红、瘙痒、黄水淋漓或脱屑、皲裂为主要特征。P79耳后附骨痈:脓耳邪毒炽盛、侵蚀耳后完骨而形成的痈肿,以耳内流脓、耳后完骨部红肿疼痛或溃破流脓为特征。P115鼻窒:因脏腑失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e9aa6wgll3fre38hic91cf865brly010l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